李洪芬
【摘? 要】針對水資源污染問題,分析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質檢驗、污水處理方式,明確水資源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以期能夠提高水質檢驗、污水處理能力。
【關鍵詞】城市生活用水;水質檢驗;污水處理
作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當下,水資源供應和城市運轉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目前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質關系到居民的身體健康,為了保證生活用水滿足質量要求,有關部門也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生活用水質量、污水處理等方面依然存在問題,并且直接影響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下面重點圍繞城市生活用水水質檢驗和污水處理展開分析。
一、水資源污染情況與處理必要性
水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主要有淡水資源和地表水、地下水等,為人們日常飲用、各個行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持。城市中的人口比較集中,加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用水量也隨之增加,隨之面臨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緊缺等現(xiàn)狀,如果水質檢驗與污水處理不夠深入,必然會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城市生活用水水質檢驗內容
第一,水質色度。一般生活用水色度小于15度,如果超過這一標準人們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水質;第二,水質渾濁度。立足于光學角度檢驗生活用水清澈度,可以科學判斷水質;第三,內部細菌數(shù)量。水資源中含有大量細菌,主要是從空氣、污水等渠道形成,其中病原菌是重點處理對象;第四,余氯。水質檢驗期間采用加氯消毒這種方法進行處理,可以獲得理想的消毒效果。同時,余氯具有殺菌、防治管道污染、提高水質量等效果;第五,感官指標。水質檢測期間的感官性狀要求色度小于15度,并且不能有其他顏色同時存在;渾濁度小于等于3度,參考國標5750要求最高限度為5度;水質中不能有異味、肉眼可見物體存在;水質pH值控制在6.5~8.5區(qū)間內;第六,水質化學需氧量。生活用水內的有機物如果發(fā)生氧化,建議控制氧化劑含量,通常需求量提高,代表水質中的污染物含量也會隨之增加。生活用水的耗氧量是以小于4mg/L為宜;第七,水質硬度。參考國標5750,城市生活用水總硬度單位是CaCO濃度,其中囊括了多種離子濃度,按照總硬度劃分為軟水、硬水。如果總硬度大于60ppm為硬水,在0~30ppm之間即為軟水。
三、城市生活用水污水處理方法
(一)物理處理法
采用物理方法處理城市生活的污水,可以選擇五種技術:第一,離心分離。通過離心機與旋流池等設備分離水內懸浮物;第二,格柵法。非一線城市在處理污染物含量較少的污水時,往往會選擇人工格柵法,相反一線城市多選擇機械格柵法;第三,沉淀池法。針對廢水中的生物進行處理,采用污泥沉淀濃縮池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第四,篩網(wǎng)法。篩網(wǎng)法和初次沉淀池在污水處理環(huán)節(jié)的效果相似度比較高;第五,浮上法。如果水內污染物含量少、沉淀法不能及時清除,建議采用浮上法。
(二)粉末活性炭吸附法
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法進行污水處理,在城市生活用水的污水處理中有比較豐富的經(jīng)驗。活性炭粉末有較強的吸附性,粉末活性炭吸附技術還具有除臭與除色的功能,在污水處理中有非常顯著的應用效果。
(三)生物膜技術
污水處理運用生物膜技術,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微生物菌種、制作菌種制劑的方式進行,將菌種制劑放入至污水中便可以形成生物膜,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這種處理技術和活性淤泥法相比,在成本、處理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采用生物膜技術可以節(jié)約超過一半的成本,因為生物膜有較大的表面積,加上微生物菌的密度大,所以能夠有效提升污水處理效率,還不會帶來二次污染。
(四)曝氣生物濾池法
曝氣生物濾池法在污水處理中,通過淹沒式上向流濾池達到預期效果。在生物濾池投入濾料,比重不能大于1,使其能夠漂浮在水中。利用反硝化、硝化效應達到凈化水資源的目的,且凈化效果要優(yōu)于活性污泥法,符合城市用水的水質規(guī)定。曝氣生物濾池構造如圖2所示。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質,明確水質檢驗標準,選擇可行辦法及時展開污水處理非常必要,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城市生活用水中存在的質量問題,還能夠通過污水處理工作提高水質,為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提供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水資源,以此來推動城市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曲智,李晶.淺析城市污水處理在環(huán)境保護工程中的意義[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9,27(32):86.
[2]嚴偉,樊金紅,王紅武.典型缺水城市多水源水質評價和水量平衡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9,30(05):46-51.
[3]丘懿洋,鐘桂紅,侯珊珊.梅州市2014—2016年生活飲用水水質監(jiān)測分析[J].江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7,28(03):152-153.
(作者單位:河北東銘衛(wèi)生檢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