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說藍炳鋒老師具有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趙子龍等古人的韜略,但從一間搖搖欲墜的泥坯房到擁有一棟兩層鋼混樓房校舍、從一校五個調(diào)皮男生到擁有全校一百二十多個莘莘學子,其治學治校與前人的攻城奪地如出一轍。
往昔躁動年代,如今浮華歲月,人們已經(jīng)“立定”“向錢看”、舉步“朝錢走”了,財神爺勾引著伯樂棄下相馬經(jīng)下海淘金去了。是什么力量讓藍炳鋒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在山旮旯里,一年又一年地為一群群留守兒童擎起一朵晴云、撐開一片藍天呢?
讓我們透過藍炳鋒的人生軌跡來正視一個山旮旯孩子如何土生土長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吧!
一、“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
藍炳鋒,1965年7月出生于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鄉(xiāng)清坡村龍那屯,瑤族。其曾祖父藍紹芬乃清末秀才,在鄉(xiāng)間創(chuàng)辦私塾,一生予人傳道授業(yè),雖家道殷實,卻因世道風云變幻,到父親藍秀祖這代時已沒落清貧,但深得家世書香遺風的熏陶,藍炳鋒自當學生的第一天起,他的學習成績就一向都是優(yōu)秀,初中伊始,他就加入了共青團。
然而,最優(yōu)秀的學生卻往往遭受到生活中最嚴峻的厄運挑戰(zhàn)。藍炳鋒的學生時代就是一個例證。
藍炳鋒的排行,之前有一個姐,之后有一個妹,再一個弟。因為集體出工經(jīng)濟化年代,長年生病的母親不能出全勤,工分打折,一家人生計極為困難,四兄妹分梯級達到入學年齡,父母只能撿送藍炳鋒一人入學讀書,年長兩歲于他的大姐在那食物匱乏的年代,小小的年紀就只能啃著寒藕或木薯勒緊褲帶上工幫父母打工分掙糧食養(yǎng)活弟妹們。由于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終日欠缺營養(yǎng),田間地頭勞作時經(jīng)常兩腿打擺,整個人瘦刮刮地搖搖欲墜。日久年深,小小年紀因欠缺營養(yǎng)而引起浮腫,先是臉部,再是手腳,最后腫及全身,終于病倒而整日臥床不起。藍炳鋒在貢川初中以最優(yōu)異的成績讀初二的那一年,積勞成疾而無錢醫(yī)治的姐姐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過早地被風霜雪雨打謝了。當藍炳鋒從學校趕到山家一聲長一聲短悲戚地呼喚著姐姐時,家徒四壁,再也看不見姐姐勤勞而又忙碌的身影,再也聽不到姐姐善良而又溫柔的聲音……
母親為他抹去了逝姐傷心的淚水,父親為他背上了返校的行囊,弟妹報以他信任的眼神,這一切,都堅定了他向?qū)W的信念。在親人的關(guān)懷中,藍炳鋒暫時忘卻了傷痛,他回到了學校,回到了師生當中。
那個年代,我國曾經(jīng)頒布了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新學制,可實施當中,因師資水平及教材所限,各地辦學均受到影響,因此,各地的學制有所不同,有二年制初中的,有三年制初中的。因地制宜,當?shù)匾恢睂嵤┒曛瞥踔薪逃_@一年,是當?shù)剞r(nóng)村初中教育階段二年學制的收官之年,從此后當?shù)爻踔薪逃龑⒂瓉硇碌慕逃禾?,即二年學制改為三年學制。藍炳鋒剛剛抹掉失姐傷心的淚,又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中考,他能不能夠從痛苦的現(xiàn)實中掙扎出來,為自己的前程沖刺一番?
只讀二年制初中,還差一個學年的文化課程沒有學習,要參加三年制初中的中考,談何容易呢?許多同學知難而退,紛紛退出中考戰(zhàn)場投筆從農(nóng),但藍炳鋒秉著頑強的毅力和執(zhí)著的追求,毅然報名參加了中考。在填報志愿書之前,他作了縝密的思考:從自己所掌握的各科文化基礎(chǔ)知識來看,憑著自己過硬的基礎(chǔ)興許還能舉一反三考出好的分數(shù),上中專換掉泥腳子去吃皇糧雖沒有十成的把握,但考個高中應(yīng)該沒問題。好的高中可以報考賓陽中學或馬山高中,但那要離開山家很遠很遠的,光路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還有生活費、書費、學雜費。家里僅有父親一個勞動力,養(yǎng)護著生病的母親,還有未成年的妹妹弟弟……
思慮再三,藍炳鋒在自己的志愿書上填報了馬山縣周鹿中學。那是一所離山家最近的高中,步行三個小時即可到校,往返家校完全可以省略車費……
就這樣,1980年9月,藍炳鋒在父親的陪伴下,從龍那山家起步,走過那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經(jīng)龍?zhí)?,過雙聯(lián),穿越燕子嶺,往望涼亭,踏進了周鹿高中的校門,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里,藍炳鋒更加用功苦讀,成績依然拔尖。只是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責任制,母親病體一年不如一年,家里只有父親一人帶著兩個半大的弟妹種著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山地,收獲甚微,供給藍炳鋒的生活費一縮再縮一減再減。實在沒辦法了,父親就炒干一二十斤玉米,每月一次徒步行走上百里路,送到周鹿中學去給他當干糧吃。
高三第一個學期,母親在一個深夜里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慈母仙逝,鶴鳴低回,青山無語,九天悲徹,純寒料峭,冷風呼號,哀泣嗚嗚。當藍炳鋒脫去孝衣,重新回到現(xiàn)實的時候,大姐笑貌還在,慈母音容猶存,可是人已走到了另一個世界,陰陽兩相隔,回想親人的養(yǎng)育未報之恩,他的心隱隱作痛,他覺得學而優(yōu)則仕已不是化解今生淡淡思親報恩之憂愁,而是必須樹立起一種心慈大愛,只有心慈大愛,才能化解深刻在親人們心頭上和眉宇間的愁紋……
母親走后頭七,在親人們的催促下,藍炳鋒帶著滿心傷疼回到了從前的校舍,師生一如既往地熱情,可是唯一能收容能理解他自己的卻只是自己的影子。閉著眼撫摸自己的心胸,疼痛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低下頭摸摸自己的影子,也只有自己的影子對自己不離不棄……
父親依舊給他百里送炒米,他依然在用功學習,可自從母親去世,一種大愛在他心目中悄然立起,他不再想考取功名追求仕途,他一邊用功讀書,一邊為他自己的人生之路編織著大愛七彩夢,不羨鴛鴦不羨仙……
二、“三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藍炳鋒高中畢業(yè)的那一年,龍排小學正好鬧師荒,調(diào)去龍排小學任教的山外老師因不適應(yīng)山里的惡劣環(huán)境,三天兩頭鬧下山,沒有人一心赴在教育事業(yè)上。四五個清一色的男生揮動著膀子在操場上大展武當拳腳或大操少林棍棒;六間教室變成了龍排屯群眾牛羊的避風港,羊兒把課臺當做閉目養(yǎng)神的安樂椅,牛群把講堂當作反芻閑嚼的天堂,牛羊所樂之處,桌崩椅塌,邋遢羊屎遍地,轟轟牛氣沖天……
韋偉鵬校長正在為龍排小學的校舍和教師人選大傷腦筋。恰在愁容不展之時,得知藍炳鋒剛從周鹿中學畢業(yè)回山家,便一紙聘書把藍炳鋒任命為龍排小學代課教師,趕羊追牛,管校護校,恢復(fù)教學秩序。
上任伊始,藍炳鋒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擎起大愛旗幟,把適齡和超齡兒童盡可能多地招進學校,讓教師有盡可能多的施教對象。而大愛曾是自己的人生七彩夢,是母愛激發(fā)而出的偉大理想,如今終于派上了用場,必須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彰顯出人生的價值。
他修整桌椅,安置學生,一邊教學,一邊走村串戶,發(fā)動適齡兒童和超齡兒童入學識字。
經(jīng)過藍炳鋒的努力,1986年9月的龍排小學開學才兩周,到校學生數(shù)就由以前的五個孩子增加到35人,初小班(一至三年級)和高小班(四、五年級)兩個復(fù)式教學班,級級有學子,班班有生員。是年,為了辦好龍排小學教學點,為了鞏固入學率,上級下死令調(diào)來了一位公辦教師,執(zhí)教初小班,由藍炳鋒執(zhí)教高小班。
龍排小學比起往常總算有了不少生氣,但藍炳鋒并不因此而感到滿足。他在走村串戶動員流動生回校和發(fā)動適齡、超齡兒童入學的時候,看到許多家長流露出不信任的目光,不主動不配合送子女入學,如今他們的孩子仍然徘徊校外,究其原因有兩種:一是對以往教師的散漫和學校的無序無效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死心;二是對教師的文化程度和教學能力表示懷疑。要消除這部分群眾的疑慮,自己不但要學高為師,而且還要身正為范,堂堂正正地為人師表,在短期內(nèi)把教育教學質(zhì)量提升上來,讓群眾看到實際效果。
藍炳鋒暗暗地默念著古人的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笔堑模o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須還得是舀不完的水,是活水。于是,藍炳鋒在嚴謹治校治學之余,乘白駒過隙間鉆研教育學、心理學,自學起中等師范各科教材,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機會來學習,就連如廁蹲坑也抱書,努力把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提升到新的臺階,發(fā)揚老牛精神,不待揚鞭自奮踢。
藍炳鋒心知肚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他把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當中,還不斷地到富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教師、教學相長的優(yōu)秀教師中間去臨堂聽課,吸取他們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經(jīng)過不斷自學與取經(jīng),他很快掌握了兩級復(fù)式和三級復(fù)式教育教學的課堂結(jié)構(gòu),能夠較好地組織與實施多級復(fù)式的教育教學活動,并且還根據(jù)自己的民族特點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孩子們輕松地接受知識,獲得技能。
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一年來的艱辛學習與教育教學相糅合,藍炳鋒帶的第一屆小學五年級畢業(yè)了,那是一個火熱的夏收夏種。經(jīng)過高考一般小考戰(zhàn)場上的逐鹿中原、決勝千里,藍炳鋒帶的小學五年級五個畢業(yè)生墨戈筆伐直搗黃龍,最后有四人考上了貢川初中,以升學率達到80%創(chuàng)造了龍排小學小考升學率歷史之最,在小升初錄取率為3比1的嚴峻局面中冠名于貢川鄉(xiāng)同級完小之首,向社會遞交了一份優(yōu)秀答卷,讓心存疑慮的群眾投來了贊許的目光。
1987年9月,龍排小學如期開學了。還未等藍炳鋒作入學動員,校園早早就擠滿了來報名入學的兒童。經(jīng)造冊點數(shù),一至五年級一共有52人。
面對一張張等待知識開啟心扉的稚嫩的臉蛋,藍炳鋒又一次想起了朱熹的詩:“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是啊,這些孩童一年前自己去請都請不動他們,如今自個兒歡歡喜喜地來了,這不正如“艨艟巨艦”與“春水生”的道理嗎?而這“春水生”不正是自己一年來所努力施教的結(jié)果嗎?
藍炳鋒望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他把一個堅定的大愛種子深深地埋進了心底,盡管他當代課老師待遇很低,才35元一個月,但他也要讓他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出最美麗的花。
龍排小學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初,校址先是設(shè)在龍那。因為龍那在60年代初建設(shè)集體飯?zhí)脮r,在龍那村屯的對面山搭起了一間可避風雨的茅草房,飯?zhí)眠^后己經(jīng)閑置沒有用處。于是,龍那有個隊長見到屯里的孩子沒書讀,就向上申報。那時候有政令,學校開在家門口。果然那個隊長的申請,上級便從山外派來了一位壯族老師——韋偉鵬老師,把飯?zhí)美锏闹┲刖W(wǎng)打掃干凈,擺上幾塊木板,十幾個瑤童往里一坐,便成了個學堂。
龍那較龍排人口少,倒把學校放置到龍那來辦,似乎不合常理。經(jīng)龍排黨員一提請,學校即刻搬遷龍排。先是安置在民房里教學,后來發(fā)動三龍人民獻料獻工獻力建校。
經(jīng)三龍人民同心協(xié)力辦起學校后,校名則定為龍排小學。上級先后派來了韋老師、覃老師等幾位山外面壯族老師。1976年開始增辦完小后,全三龍的入學學生數(shù)達六七十人之多。這時的兩位老師全是瑤族人,他們教學非常認真,曾一度名震山寨,為山里培養(yǎng)了不少建設(shè)人才。
可是好景不長,1980年代分田到戶單干后,后面調(diào)來的老師卻不安分了,他們?nèi)靸深^下山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學將不學,校將不校,放蕩的牛羊日夜奔跑到校舍去,角斗黑板,腳踩桌椅,拉屎撒尿,一片狼藉。直到藍炳鋒老師的到來,龍排小學才得予煥發(fā)第二次生機……
藍炳鋒老師月薪35元,在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業(yè)中,他依舊像高中時代那樣啃著炒米,邊自習中師系統(tǒng)教育課程參加自學考試考取文憑,邊鼎力搞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還多方聯(lián)動群眾助力辦學,推倒危房校舍,重建新校園。
苦心人天不負。藍老師苦心經(jīng)營的龍排小學面貌日新月異,教育教學成績突飛猛進,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好評。1992年通過文化考試與民意考核,藍老師終于從一個鄉(xiāng)村土生士長的代課教師,優(yōu)勝地轉(zhuǎn)為合格的國家公辦教師。
作為一介吃皇糧的人民教師,藍炳鋒老師不敢怠慢自已的職責,1996年9日到1998年7月,他服從組織的安排,到大化瑤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去參加中師脫產(chǎn)進修,又在1999年到2002年參加了中央電大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習,完完整整地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完全具備了一個教師應(yīng)有的能力,為后來的多年大瑤山里辦校辦學取得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1991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德育教育先進工作者;
1992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民族團結(jié)先進個人獎;
1992年榮獲河池市小學畢業(yè)班語數(shù)雙科達標獎;
1994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一、二、四、五年級語文科達標獎;
1995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1996年榮獲河池市小學畢業(yè)班達綱達標獎;
1999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三、四、五年級語數(shù)達標獎;
2001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四、五年級和畢業(yè)班語數(shù)達標獎;
2002、2003年榮獲河池市小學畢業(yè)班超標獎;
2004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六年級語文科優(yōu)秀獎及河池市小學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2005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非畢業(yè)班和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并斬獲貢川鄉(xiāng)優(yōu)秀教師稱號;
2006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五、六年級語文及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2007年再度榮獲貢川鄉(xiāng)優(yōu)秀教師稱號;
2009、2010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三、四年級語數(shù)超標獎;
2011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五年級與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2012、2013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五年級、河池市小學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2014、2015和2016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
2015年同時獲得貢川鄉(xiāng)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優(yōu)秀教師稱號;
2006年9月榮獲國家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fā)的“三十年鄉(xiāng)村教師”榮譽證書;
2017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五年級及畢業(yè)班語數(shù)超標獎,同年獲得縣級論文二等獎;
2018年榮獲大化瑤族自治縣小學一、三年級語數(shù)超標獎;
……
何謂“可上九天攬月”?
像藍炳鋒老師如此,不論是當代課教師的艱苦年代,還是任公辦教師的幸福歲月,他都秉承著對教育的忠誠,一步一個腳印一寸一縷光陰地爬云梯、走炎陽、過寒宮,終于到達了九天。上面所列舉的數(shù)據(jù),就是藍老師三十多年來上天攬月從月里所攬回的“光環(huán)”。
何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藍老師從月宮里攬回的“光環(huán)”上,每一個“光環(huán)”都閃耀著一個最大的金光點,那就是“超標”這個中心詞。辦教育辦到達綱達標,這叫作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辦教育辦得超綱超標,這叫作人民高度贊許的教育。
三十多年如一日,愛生勝子,愛校如家,藍炳鋒老師無愧于國家教育部、人力資源和保障部授予的“三十年鄉(xiāng)村教師”光榮稱號。
不下“五洋捉鱉”,何來的“上天攬月”?
是的,上天攬月,眾人昂首可視??墒牵卵笞谨M大伙就不一定能看得見了。
藍炳鋒老師能“上天攬月”,完全得道于他“下洋捉鱉”的苦勁。
世人都說河水太深,需要摸石頭過河。然而,捉鱉下的是洋不是河,水較河深若干倍,鄭和下西洋靠的是龐大的船,就連八仙過??康囊彩歉髯砸簧行迊淼纳裢?,摸石頭過海過洋由來不曾聽說過,藍炳鋒這半輩子下海下洋捉鱉靠的是什么?
如果把師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比作海洋,藍炳鋒老師下洋捉到的第一只鱉便是1987年4月份到8月份發(fā)動群眾推倒六間危房校舍,開采石片、鑿整石塊,壘砌起六間青石瓦房校舍來。
六間石片鑿整平齊砌起的瓦房校舍,談何容易??!藍炳鋒老師靠的是什么神為呢?
靠的是炒玉米!
一盤炒玉米擺在幾張搖搖欲墜的課臺上,幾個大漢赤膊地抓起炒香的玉米粒放進嘴里,格格作響后舉起臺上的酒碗喝進去,苦苦地咽下去后,個個苦瓜臉蛋上的視線都投落在教室的墻上。教室的墻是60年代他們親手建起來的,面目全非的墻身苦扭著,像一條攔腰挨打了一棒的蛇,被楔入幾塊爛木板橫攔著,中間斜頂上了幾根木頭,像幾個醉醺醺的千斤頂歪斜地頂住墻……
這幾個大漢都是三龍各生產(chǎn)隊被請來的隊長。
還沒等吃完炒玉米喝完碗里的濁酒,隊長們便紛紛從教室里撤了出來,嚷嚷絕不能貪了幾口濁酒,讓一只撲燈蛾之力就可扇倒的危墻要了命!
藍炳鋒老師適時勸酒:“各位稍安勿躁!我們師生都能在這教室里度日月這么久了,且過了今夜明兒我們師生還要無憂無慮地在這上課哪!”
“你拿國家錢,你憂慮什么呢?我們可沒錢拿,保命要緊!”
藍炳鋒老師仍一邊勸酒一邊笑呵呵地反問:“你們的命是命,我們師生的命不是命?”
到底了有個老隊長海了一碗酒,拍著胸膛指著藍老師狠狠地說:“你憂慮?我看你這老師是當糊涂了吧?”繼而老隊長又指著幾個隊長吼:“你!你!你!就怕丟命!難道就不怕你孩子你孫子丟命?!”
藍老師知道那盤炒玉米和那壺濁酒起作用了!
那晚過后,龍排小學又搬回龍那,無償在龍那的集體倉庫和村民羅海見大叔的家進行教學。之后的龍排小學六間危房校舍被推倒,在龍那隊、龍排一隊和龍排二隊全體人民群眾的獻工獻料建筑下,能工巧匠們戰(zhàn)天雨斗炎陽,依炒米為氣,靠濁酒助為,在三個多月時間鑿整石塊,撈漿砌墻,構(gòu)木蓋瓦,硬把六間嶄新的教室安安穩(wěn)穩(wěn)地給師生們蓋了起來……
1987年9月開學時,學校從龍那二度搬進龍排新校舍,便出現(xiàn)了“艨艟巨艦”與“春水生”可喜局面。
新校舍蓋起來剛到八年,1995年的一場地震災(zāi)害,又把校舍二度震裂,出現(xiàn)危情……
三龍片的老隊長們第三次出征,三龍片的人民第三次出謀獻力,龍排小學第三次推倒重建。終于,一棟兩層鋼混結(jié)構(gòu)現(xiàn)代化標準的教學樓拔地而起,風雨不動安如山!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龍排小學教學樓落成后,藍炳鋒老師雖像下海下洋一樣一只又一只地捉來了鱉,可他卻不滿現(xiàn)狀,他還要不停地下海下洋去捉鱉,捉得越多,對龍排小學的辦學越有利,對三龍人民越幸福。
在藍炳鋒老師的帶領(lǐng)下,2010年籃球運動場得到了硬化。接著,廣西、廣東、福建、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一批又一批地翻山越嶺走進龍排小學獻愛心,籃球架、兵乓球臺等各種體育器材和圖書在愛心人士的肩挑手扛之下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龍排小學;而一個個書包、一瓶瓶花生油、一扎扎面條、一件件衣褲,甚至一包包大米和一張張百元大鈔,也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龍排小學的貧困生手上。須知,在整個清坡村35個生產(chǎn)隊3599個人口中,精準識別出的貧困戶就有171戶686人之眾;而在這個數(shù)目中,三龍村的貧困人口就占了全村貧困人口的70%之多??梢?,龍排小學的學生貧困之極,其窮困原因主要為地處山之巔石之上,耕地稀少,山路閉塞,交通不便……
面對自己貧困的學生,藍炳鋒老師撐起了爹娘的大勺,給全校一百二十多人蒸炒營養(yǎng)大餐。在十多年的營養(yǎng)大餐開鍋的日子里,為了節(jié)省開支,多幾個錢用在學生的日常三餐里,藍老師不管嚴寒酷暑或刮風下雨,他堅持每周周一和周三牽馬下山,除了馬馱外,他還要親自挑上一大擔,把大米、蔬萊、肉品、鹽油之類的一古腦兒挑進山里,給瑤娃們營造幸福的樂園……
因為山高路陡,而馬蹄與山石兩者由來又是硬碰硬的死對頭,馬下山常常是一躥三跌。藍炳鋒老師就因為打馬下山給學生們馱食而連躥帶跌,曾跌死了兩匹大馬……
后記
光環(huán)是戴在頭上,汗水卻流在腳下。藍炳鋒老師上天攬月戴上光環(huán)之時,或許輕松得不曾冒出一滴汗,可他下五洋捉鱉之時,那個勁一定迸出一身苦汗,畢竟是三十多年了啊,汗水必定流得成海成洋了吧?
前兩年龍排小學的大瑤山里修通了公路。不久前的9月1日開學之日,我有事回家,我在嶄新寬暢的瑤山公路上向家的方向走去。忽然,我的身后響起“突突”聲。我回身一看,是一輛摩托車有點晃悠地朝我駛來。等摩托車來到近前,原來是我的侄子藍炳鋒老師。他一見著我,第一句就說,“叔,今晚到我家去,咱叔侄酒鬼玉米送濁酒,講古!”說后,便啟動了摩托車,看著藍老師開著摩托車馱著兩個大菜籃向龍排小學緩緩地駛?cè)?,一路有點晃悠,看得出很沉,那是一周學生們營養(yǎng)餐??!
那晚,我和藍炳鋒老師抓著酒鬼玉米嚼,舉著濁酒喝,講了許多古,從趙子龍到張飛,從關(guān)羽到諸葛亮,還有關(guān)于藍炳鋒老師鄉(xiāng)村三十多年的故事……
作者簡介:藍永秀,男,瑤族,大化縣貢川鄉(xiāng)人,南寧市興寧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南寧市藍天學校。作品散見于《大化文藝》《大化時訊》《壽鄉(xiāng)》《南寧日報》《紅豆》《文史春秋》《鴨綠江水電報》《傳奇?zhèn)饔洝返瓤?。著有《絕戀伊甸園》《大艾絕唱》《不長銹的路》等多部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