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2018版本的思政課教材根據(jù)十九大的精神,將“四德”教育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核心相結合,更加重視加強個人道德素養(yǎng)、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等道德實踐的內(nèi)容。因此本文在在思政課程道德專題的教學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科學的思考,圍繞“四德”教育教學內(nèi)容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yǎng)人?何以把人培養(yǎng)好?”這一教育本質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課程;道德專題
一、弄清教學設計的重點問題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公民,必須思考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教育本質,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培養(yǎng)這群特殊公民的科學精神、基本道德文化、主要道德素養(yǎng)。
一是注重大學生公民的科學道德精神(包括理性思維),培養(yǎng)其集體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意識。2018年,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前夕,習近平來到北大校園,與師生座談,他明確說道“高校只有抓住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明確指出思政教育“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宗旨。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高峰期,處于矛盾的混沌期,比較容易感情用事,易被煽動,這就是為什么某些國家能夠利用青年人的“染色革命”達到其政治目的,因此在道德專題教學中必須注重大學生公民的科學道德精神(包括理性思維),培養(yǎng)其集體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意識。
二是注重大學生公民的主要道德素養(yǎng),學會自我約束、責任擔當、規(guī)矩意識。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指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教育根本問題。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弱則國弱,大學生群體是一面旗幟,直接體現(xiàn)出國家的精神面貌,因此在道德專題教育中必須注重大學生公民的主要道德素養(yǎng),使其學會自我約束、責任擔當、規(guī)矩意識。
三是注重大學生公民的基本道德文化,教授現(xiàn)代社會公德及傳統(tǒng)道德文化,扎實其知識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中都提到了文化問題,他說“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他認為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深厚的知識底蘊將影響一個人的認知及行為。因此在道德專題教育中必須注重大學生公民的基本道德文化,教授現(xiàn)代社會公德及傳統(tǒng)道德文化,扎實其知識基礎。
二、厘清教學內(nèi)容的難點問題
厘清基本概念:“理論概念是以經(jīng)驗概念為基礎,在相關理論指導下,通過進一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深入反映對象本質和規(guī)律的概念?!?“理論認知是行為實踐的基礎,即正確的理論認知對行為實踐起著基礎性的指導作用?!纾簭幕靖拍畛霭l(fā),研究清楚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規(guī)則等基本概念的內(nèi)涵,并說明 4 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再研究清楚德治、法治、人治以及善治等基本概念的內(nèi)涵及其 4 者之間的關系,甚至還要厘清后一組概念與前一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課程中必須厘清相關概念,讓學生清楚什么道德,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與核心等。
厘清基本問題:卓有成效的思政理論課教育是建立在對受教育對象思想的深刻剖析之上。因此在開展道德專題前必須做好基本的調(diào)查研究,找出大學生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最困惑的問題等。例如以香港問題為例,“愛國是否是一種道德的體現(xiàn)?”;以社會問題為例,“霸座男事件是否為普遍的道德現(xiàn)象?”,到底“什么才是評價道德的標準?”等問題。其次必須弄清學生思政道德的癥結所在,例如前期調(diào)研中學生道德問題的知行不一、知易行難等。
三、理清教學活動的主客體
為解決傳統(tǒng)思政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后得出,專題形式,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的課堂是最有效的方法。這里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課堂活動的設置與實施,要注意好“學生主體”與“教師引導”的關系。
學生主體。給予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一是教師需要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指: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給與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現(xiàn),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是目前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二是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自信中成長。最后,活動實施后要及時做好總結與反思,適調(diào)整,改正不足。
教師引導。在活動進行中,教師需要在旁邊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啟發(fā)式教學即:不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索,去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好專題教學的思路,專題過程的教學體系一般建立在對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幾個層面的完美結合上。因此教師在完善教學思路時,必須以學生為導向,以教學重難點為核心,設計好教學方法,做好思維導向圖,使專題中各項內(nèi)容緊密銜接。
四、做好教學過程的基本準備
步驟一:道德專題教學項目開展前,系統(tǒng)性的思考專題教育與課外選修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建立好通識課、選修課、專業(yè)課程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圍繞人才培養(yǎng)的維度思考好每部分需要講解與引導的內(nèi)容。記錄與完善課堂設計,總結好學生體系化學習后的情況。
步驟二:道德專題課堂上,圍繞引出問題,思考問題,講解問題,實踐問題四個環(huán)節(jié),用3節(jié)課搭建好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體系,同時思考好課后實踐的有效性,每個學習實踐的過程要輔以相關記錄、深度訪談與日常接觸總結,從未形成科學理論。
步驟三:道德專題的課后,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在專題教學、選修課程、課外實踐后,能夠通過有效的反饋,來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實現(xiàn)對課程的檢驗,進一步完善專題教學內(nèi)容。需要注意的是:對沒有能達到預期成果的學生,提出有效的教育辦法,加大日常交流與后期追蹤。
參考文獻
[1] ?彭漪漣.邏輯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 ?李志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重難點問題研究的增長點——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變化為例[J].思想政治教研,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