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元踩著晃悠悠的巖石,費力拽著藤蔓(此處指的是藥材‘米喪藤’),背回家后切斷、晾干,趕集時拿去集市上賣,半個月加起來能賣150元左右,頂多能給患有血癌的孫子買一粒藥”“如果你想幫助這個家庭,請點擊捐款鏈接……”日前,一組七旬爺爺“采藥救孫”的圖文故事引發(fā)關注。
文章中“懸崖采藥”“半月?lián)Q一粒藥”等字眼組合在一起,讓不少網(wǎng)友為之動容。感動之余,也有不少人解囊相助??蓳?jù)紅星新聞調查,這個悲情故事卻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
據(jù)報道,“采藥爺爺”何春元早已不上山采藥,也并非在孫子罹患白血病后專門去懸崖“淘金”。故事背后的推動者,是公益機構“上善”和微博博主“馬小馬”團隊,山崖采藥的照片也是應推手的指揮擺拍而得。截至9月2日上午11時,已籌集到19萬多元,而公益機構“上善”則收取10%作為管理費。
至此,基本可以確認“采藥爺爺”的故事又是一次“悲情營銷”。但令人矛盾的是,這個故事中,孫子罹患白血病需要籌款救治是真實存在的。因而不少人認為,核心事實并無問題,為考慮傳播效果使用一些夸大和渲染情緒的筆法,無傷大雅,反正都是在做善事。但如果我們將這一事例推廣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只有依靠“編故事”才能獲得關注和幫助,那么事實上,社會救助的門檻也在無形之中被提高了。
(選自《新京報》2019年9月5日)
素材解讀
1.呼喚信任。公眾對公益活動的信任,是參與公益的重要心理基礎。信任來源于真實,用失真的信息去博同情,消耗的是公益的根基。信任就像一張紙,皺了,即使撫平,也恢復不了原樣。長此以往,公益的信任基礎被沖擊、民眾同情心被透支,求助者和愛心人士都將是受害者。
2.反對弄虛作假。編造七旬爺爺上山采藥救孫子的故事來籌集善款,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欺騙了大眾,玷污了慈善,為人所不齒。靠“編故事”籌集善款,盡管能獲得短期效應,卻抽空了公益的長遠基礎,害莫大焉!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強調:“做人要實,就是要對黨、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為患重病的小孩籌集善款,本來是一件好事,何必要靠造假去博得別人的同情呢?實事求是是我們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弄虛作假。
適用話題
呼喚信任 真誠待人 實事求是 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