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邦菊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一直都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并沒有對朗讀教學融入更多的重視,使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無論是從時間安排上還是從評價的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程度的問題,導致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本篇文章主要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有效性
引言:
新課改實行以后,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對小學朗讀教學進行重視,并且要通過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以及情感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朗讀學習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隨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逐漸擴大,導致很多教師缺少對朗讀教學的重視,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和良好情感的培養(yǎng),所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1]。
一、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1.朗讀教學在課堂上的地位不合理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并沒有重視小學生的朗讀教學,從而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成長。很多教師沒有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所以對待朗讀教學也只是走個形式。除此之外,單一的課堂朗讀教學形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有很大影響。很多語文教師對課堂朗讀教學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2]。
2.語文教師對自身的定位不合理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不能自主開展朗讀教學,導致學生只能夠被動地學習知識,沒有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存在不愿意參與到課堂朗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自身的定位不合理,認為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負責領(lǐng)讀,而學生負責跟讀,這樣就能夠?qū)崿F(xiàn)教學目標。但事實并非如此,語文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不合理,沒有發(fā)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主導著整個朗讀課堂,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無法突顯出來。
3.課堂朗讀教學模式單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而課堂則是開展朗讀教學的主要場所,因此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朗讀教學。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情況,時間一長,單一的教學方式就會變的枯燥乏味,不利于課堂朗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沒有得到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對他們的成長十分不利。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而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qū)W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深入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競爭的形式,讓學生們相互比拼,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讓學生們在相互競爭與合作中體會到團隊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們能夠為未來的團隊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3]。
2.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提高小學生朗讀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感知,深入學習理解作者所要表達出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chǔ)之上,學生才能夠富有情感的去進行文章的朗讀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先讓學生去感知文章的感情和中心,之后讓學生帶著與作者一樣的感情去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同時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zhì)量。
例如,教師在教學《父親的菜園》時,就可以通過整體感知課文來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第一,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文章的初次朗讀,并讓學生總結(jié)出自己對文章的感受,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第二,教師對文章的情感進行總結(jié);第三,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與作者相同的情感再次朗讀文章。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更好地對文章進行朗讀,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3.聯(lián)系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朗讀教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社會經(jīng)驗都還沒有發(fā)育完全,還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對一些陌生的文章在進行學習理解的時候會存在很大的困難,倘若能夠結(jié)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朗讀教學,那么小學生就會對教學的內(nèi)容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夠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情感。反之,學生只是單純朗讀課文,無論朗讀多少遍,都無法充分掌握課文內(nèi)容及情感。所以,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實際生活的結(jié)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與體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命 生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自己生活中所知道的關(guān)于生命的事件,加深對生命的感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4]。
4.從學生特點出發(fā),變換朗讀教學的形式
朗讀形式不同,其具體要求也不同,加之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能力不同,導致教師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展開教學。倘若采用此方式展開教學,就無法充分發(fā)揮朗讀教學的作用,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較差,為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靈活變換朗讀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效果。例如,當學生生詞量不足的時候,很難順利完成朗讀,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或者讓朗讀好的學生進行領(lǐng)讀,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課上教師的工作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蛘撸€可以開展分角色朗讀,這樣不僅能夠調(diào)動課堂氣氛,還可以對角色情感予以充分體會,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與情感。
六、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增強學生對語文課文的感知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對文章情感的個性化體驗,從而保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敏.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7:66.
[2]楊紅月.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3]毛小平.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
[4]馬莉.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 祖國,20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