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伍金
歷史重要,讀歷史更重要。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盛,離不開自己的歷史?!耙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睔v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經歷的過程的痕跡。
人類歷史的長河里,我們的語言表達,其中有一種最精美雅致的東西,它是人類語言里一朵芳香的奇葩,就是詩歌。今天,我要簡單說說的,就是詩歌中的歷史,確切的說,是我國繁艷又優(yōu)美的詩歌中我們燦爛又悠久的歷史。
詩歌這種優(yōu)美雅致的東西,在中國歷史中出現(xiàn)較早。被稱為我國古籍的“三墳五典”的《尚書》中就說過“詩言志,歌永言”(《尚書·堯典》)。說明了詩歌的出現(xiàn),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后來,形成的最有名的古人的詩集,就是《詩經》。春秋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教授學生,所編的教材里,就有這部書,并由他增刪整理過。同時,詩歌的美感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孔子也有“興、觀、群、怨”的論述。興,即“感發(fā)志意”,指詩歌的藝術感染作用。觀,即“觀風俗之盛衰”與“考見得失”,指通過作品可以了解風俗盛衰,政治得失的認識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指通過作品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養(yǎng),增強群體意識,從而可以起到加強團結的作用。怨,即“怨刺上政”,指批評、諷刺當政者的過失,促進朝政管理狀況改善的作用。這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以極簡極美的詩句,記載了先秦的諸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等,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先秦的歷史第一手資料,十分難得,十分寶貴。
我國的歷史專著書籍中,最著名的,一是被魯迅稱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的離騷”的《史記》。這是西漢時因李陵事件遭受牽連而被以宮刑后的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成果。這部紀傳體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直下到作者生活時的西漢漢武帝時。另一部是北宋時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由政府組織人編寫的《資治通鑒》。它是司馬光主持編寫的,全書按年代先后由戰(zhàn)國編寫到了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朝。著名的史書,還有就是后來的二十五史。要知道、了解我國歷史,這些書是必讀的。
述事的詩歌:“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后蜀國主孟昶妃花蕊夫人徐氏),這樣的國破家亡,誰的責任?黃巢要領導不堪忍受了的農民起義,何時發(fā)動,目標是什么,都可以從詩句中得出,“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南宋與金議和,劃分的界限,詩歌中也可知道。“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南宋·陸游《書憤》),瓜洲渡,在淮水上。大散關至淮水,就是金與宋的分界。讀這些詩歌,就能了解歷史事件,且十分有趣。
反映歷史現(xiàn)象的詩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絕句》)。南北朝佛教的盛行,詩歌中可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考中了進士,是多么的愜意呀!盛唐的富庶,從“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保ㄌ啤ざ鸥Α稇浳簟罚┛梢宰x到?!吧酵馇嗌綐峭鈽牵骱栉鑾讜r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題臨安邸》),偏安江南,茍且偷生的南宋政府,是不是很丑陋?“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這是唐代的詩人陳陶的《隴西行》里的名子,很容易讓人理解的一個歷史事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唐蕃和親,友好相處了。結果是相互影響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胡風漢風并在,漢風化了胡風。這樣的詩歌,妙不妙呢?
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評判,也可從詩歌中得到。如對項羽的評價,兩宋之交的女詞人李清照就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贊美并肯定了項羽是個大英雄。唐朝的杜牧也在《題烏江亭》里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詩里肯定了“人事猶可為”,這個大英雄振作起來,再來一次會如何呢,結果誰知呢?但也有人不同意此看法,如北宋的王安石,就這樣寫詩道:“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就是說,你這個楚霸王,敗得已經沒有翻本的機會了,失敗就是你的“收獲”與結局。這些對同一人同一事件的詩歌間的爭論,是不是很能提升我們的認識水平?再如,人們對隋朝煬帝開鑿大運河這事,是功是過,也寫了很多的詩?!扒Ю镩L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唐·胡曾《詠史詩·汴水》),這就完全否定了煬帝開鑿運河的作用,開鑿運河是隋亡國的原因了。但也有很多詩人很公允的評價了此事,如與胡曾同時代的皮日休,他在《汴河懷古》里這樣評價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人們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開鑿了這條大運河,但這大運河至到今天,南北千里交通都依賴它。如果當年的煬帝不那么奢侈腐化,貪圖個人享受,那么他開鑿運河的功勞,可以與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論。這評價,是不是很公道。
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中的詩歌,恒河沙數(shù),詩歌里的歷史,真的如詩如歌,如畫如景,這里所舉的例子,真的太微少了,只能掛一漏萬。
誠然,詩歌中可以讀歷史,但讀詩歌,要真正地讀懂,沒有歷史知識,也是不行的,沒歷史知識而讀詩歌,除了讀著“不知味”之外,也許還會鬧出笑話來。比如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里面有兩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詩中的“三軍”,你作何解?沒有歷史知識,會出問題的。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詩歌中的歷史,好美!
2019.4.25 ? 白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