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斌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論述文教與學的現(xiàn)狀,簡要總結(jié)分析了論述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突破的方法,設(shè)計了思維和表述雙支架導寫圖。該支架打開了學生寫作思維,搭建了行文結(jié)構(gòu),對高中生寫出符合要求的規(guī)范論述文有明顯作用。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論述文教學;思維支架;表述支架
一、作文教與學存在的問題
論述文寫作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旋律,教師在平日的寫作教學和學生的習作訓練中也是以此為重點講習對象。然而,從學生的習作反饋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種問題:1.部分學生的習作不具備議論文的文體特征。2.部分學生文章結(jié)構(gòu)松散。3.幾乎所有學生都存在論證邏輯不嚴密,說理不充分的問題。
這三個問題本質(zhì)上就是兩個核心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即不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從教學的實踐看,單純的講“審題、立意、辯證邏輯”的知識,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寫作的問題。筆者認為寫作知識不等于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綜合。因此,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從思維和表述兩種能力的培養(yǎng)著手。思維有深度,表述有條理,這肯定是一篇好的論述文。那么如何做到思維有深度,表述有條理呢?
筆者認為必須認識到習作能力是程序性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知識。就作文教學來說,陳述性知識只能讓學生知道作文的概念和寫作的意義以及寫作的理論知識——審題、立意、邏輯、修辭、結(jié)構(gòu),對于具體“寫什么”和“怎么寫”,學生還是無從著手。而通過設(shè)計寫作的程序性知識,則能比較清晰地指導學生開展寫作活動:首先為學生提供思維支架,助力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概念,確定論點,指導學生對概念進行界定,對論點進行辨析。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后,再提供表述的支架,指導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這兩個支架,前者最為重要。因為思路打開了,思維條理了,接下來的寫基本就水到渠成。不過表述的技巧成熟,擅用修辭和多種表達方式,文脈會更通暢,文章會更有文采。
二、教會學生寫作論述文的技術(shù)方法
寫作是程序性知識,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技術(shù)方法,它能幫助學生展開對論述對象的合乎邏輯地思辨性思考,能幫助學生合乎邏輯地清晰表達。
下面以201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命題為例,闡釋思維和表述雙支架導寫操作技法。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自擬題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2017年作文命題材料中出現(xiàn)的概念有“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在材料這個特定的語境中,“書”被賦予了比喻意義:“有字之書”指書籍,“無字之書”指生活、社會實踐,“心靈之書”指自我反思。學生如果讀不懂材料的表述意義,很難立意。包括有教師批評材料的表述有邏輯矛盾,說“三書”只有“有字”與“無字”兩書(“心靈之書”無字),其實是在強詞奪理,沒能理解該語境下的文藝表達意義。根據(jù)思維結(jié)構(gòu),學生提取了“三書”這個概念后,要對其進行概念界定。接下來就是問“為什么要讀這三本書”。學生在思維圖上對應位置寫上讀這三本書的各自意義或作用。諸如“有字之書”可學習前人的知識成果,增加自己的知識技能;“無字之書”可以通過實踐體驗生活,進一步獲取并掌握知識技能,養(yǎng)成好的習慣和品德;“心靈之書”可以通過反省做事做人,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養(yǎng)成高尚人格。顯然“三書”中最重要的是“心靈之書”,它是寫作的重點部分。因此“怎樣讀書”這一部分寫作的重點是如何讀“心靈之書”。學生要聯(lián)系生活談,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讀“心靈之書”是建立在讀前兩本書的基礎(chǔ)上的,它是讀前兩本書的總結(jié)和升華。很自然的在論述“怎樣讀書”這一部分,就把“三書”的關(guān)系給講清楚了,也不至于覺得“心靈之書”太抽象不好談,無話可說。最后就是自然的總結(jié)回扣主題——精彩人生,必須讀三本書。
寫作思路理清后,學生對照表述圖,簡單羅列分析議論部分的例證(事例和理論),進行具體行文?;究梢孕纬上旅娴男形慕Y(jié)構(gòu):
一位作家說人生要讀“有字之書”……(引材料),我認為很有道理。(明態(tài)度)“有字之書”是指文獻資料,是前人知識和技能的總結(jié)(界定概念),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學習知識和技能(分析作用);“無字之書”……; “心靈之書”……。(回答為什么要讀“三書”)
可見這三本書,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讀好了它們,人就可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那么怎樣才能讀好這三本呢?(總結(jié)過渡)
“有字之書”要認真讀,批判性的讀……?!盁o字之書”要親自實踐,用心體驗……。只有讀好了這兩本書,才能讀好“心靈之書”?!ê單鋈緯年P(guān)系,突出“心靈之書”的意義并總結(jié)讀“心靈之書”的方法。此部分回答怎么辦)。
讀好三本書,成就美好人生?。偨Y(jié)回扣主題)
用此法來解答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一樣可以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wù)實、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yǎng)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jié)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命題第一段是浙江精神“古”和“今”的概括,它們代表著已有的浙江精神;第二段是講在浙江文化(精神、思想)的影響下,浙江人干出的實績,它是第一段浙江精神的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第三段是設(shè)定的寫作身份和具體的寫作要求——浙江學子,人生新起點,體驗和思考。稍加整理,就知道命題意思是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傳承并弘揚著浙江精神,干出了偉績,浙江學子應該傳承并發(fā)展浙江精神,做出貢獻,無愧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據(jù)此,依照思維和表述雙支架圖羅列提綱:1.浙江精神是什么?(引材料,提取概念并界定概念)2.浙江為什么能產(chǎn)生這種精神?(分析產(chǎn)生浙江精神的原因)為什么要繼承和弘揚浙江精神?(指出這種精神的意義和作用。)3.如何傳承浙江精神?(結(jié)合站在人生新起點的浙江學子身份談體驗和感悟。)
同樣,依據(jù)思維和表述支架圖,考生很容易形成下面的行文結(jié)構(gòu):
1.引用材料,簡析概念,明確論述的主題
浙江大地,人杰地靈,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靠著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饒的物質(zhì)財富,形成了閃耀的浙江精神。古有務(wù)實、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等思想,今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不同的時代,浙江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雖然有所不同,但它的內(nèi)核卻從未改變,那就是“求真務(wù)實,勇于開拓”;它的表現(xiàn)成果也一以貫之,那就是“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
2.分析原因,論述意義和作用
眾所周知,浙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省份,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激發(fā)了浙江人吃苦耐勞,敢想敢拼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聯(lián)系浙江人、浙江故事闡釋浙江精神的形成及意義,能夠不同時代各舉一例最好。)
3.聯(lián)系自身實際,明確使命,回答怎么做
作為浙江學子,從小就濡染在浙江精神中,我們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繼承和弘揚“求真務(wù)實,勇于開拓”的浙江精神,讓浙江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傳承并生發(fā)出新的內(nèi)容。……(聯(lián)系時代特色,圍繞著中國夢,暢想浙江未來,并從面對挑戰(zhàn)的精神層面勾畫實踐的途徑,做好人生規(guī)劃)
按照以上結(jié)構(gòu)寫作,完全契合命題要求,不會偏題更不會離題。具體得分高低就看考生對浙江精神的理解是否深刻,對浙江人物書寫的傳奇故事的了解程度深淺了(用例是否典型生動)。該題雖然對文體沒有要求,鑒于今年浙江卷閱讀量大,較多學生留下作文的時間很緊張,甚至部分人不足半小時的客觀現(xiàn)實,顯然按照這個模式寫作議論文是比較方便的,能夠迅速成文完篇,且符合命題要求,拿到常規(guī)分,避免超低分的出現(xiàn)。
三、教學效果及進一步提升作文層級的路徑
運用思維和表述雙支架圖進行寫作,使學生的審題立意更加準確,對問題的分析也更有邏輯性,行文的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論述文的文體特征更加明顯,整體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尤其是對寫不好作文的學生,效果特別突出。因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打開了思路,指明了思考方向;表述支架幫助學生搭建了行文的結(jié)構(gòu),理順了寫作的邏輯順序。但要提升學生論述的思維深度和表述的文學性,單靠此圖是完成不了的。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思考,把思維引向深入。在作文訓練中要引入一些與時代聯(lián)系緊密的題目,配合議論文寫作教學,開展如演講、辯論這樣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思辨和創(chuàng)作能力,有效達成寫作思維訓練的目標。還要補充講授常用的論證結(jié)構(gòu)——并列式、總分式、對照式、層進式,常用的分析方法——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原因與結(jié)果、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正面與反面,常用的論證方法——因果、對比、比喻、引用。還有議論文中的敘議結(jié)合的表述技巧。這些對于文采的增添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該寫作模式的功能主要是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明晰作文結(jié)構(gòu),僅是寫作論述類文章的支架。它尤其對不會寫作論述文的學生有顯著幫助,對于會寫作的學生而言主要功用在于幫助他們在寫作論述文時分析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個核心問題,使論述更深入、更充分,使表達更清楚、更連貫,使詳略安排更恰當,從而提高作文的層級分。以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題來說,筆者的學生中就有寫作小說和記敘文的,會寫作的學生,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模式的桎梏,因此不必擔心這一支架會變成束縛學生思維的僵化架構(gòu)。根據(jù)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觀點,一項新技能的掌握,是始于模仿,會于建模,精于去模的。模仿是簡單的仿形,建模是上升到抽象思維層面,是學習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當然是教與學的重點,而去模則到達了成熟階段,它完全內(nèi)化為的學生的能力,可以伴隨終身。所以,筆者堅定地認為搭建思維和表述的雙支架對助力學生的論述文寫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會助推學生的思維成長,促進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鄧彤.寫作教學密碼:鄧彤老師品評寫作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60-200.
[2]李正浪.寫作思維如何由膚淺到深刻[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8(5):56-58.
[3]葉黎明.寫作教學內(nèi)容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