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摘要:為了充分挖掘?qū)W生的表達潛能,加強習作過程中的自主學習和展示交流,引入“學、展、點、練”習作教學模式:“學”,鼓勵學生習作前自主閱讀、收集資料和主動觀察,并在課上積極參與交流探究和體驗實踐。“展”,通過作前、作中、作后展示,幫助學生積淀情感,學會表達,分享收獲?!包c”,借助“榜上有名”“精彩再現(xiàn)”“成果登臺”,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習作優(yōu)缺點,取長補短?!熬殹?,借力練讀、練說、練寫,提高表達能力。
關(guān)鍵詞:學展點練習作教學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nèi)容。為了充分挖掘?qū)W生的表達潛能,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加強習作過程中的自主學習和展示交流,提高習作自信心和內(nèi)驅(qū)力,我們引入了“學、展、點、練”習作教學新模式。
正值端午,我抓住這一契機,運用“學、展、點、練”習作教學模式,在班里開展了“話端午,包粽子,品粽情”習作活動,把習作變成“一次活動,一個過程,一種體驗,一次展示,一段真情告白”。本次習作歷時兩周。學生邊活動邊體驗,學得興致盎然,完成的習作也精彩紛呈。
一、學
“學”,即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在明確的習作目標指引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自主完成具體的閱讀、觀察、習作任務(wù)。這里的“學”,是學生主動觀察、自我體驗、自主內(nèi)化的過程,既包括習作前的自主閱讀、資料收集和主動觀察,也包括習作課上的交流探究和體驗實踐。
教學前,我以聊天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wù):“端午節(jié)快到了!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來歷、風俗、兒歌、古詩詞……你們知道多少呢?我們一起去搜集資料,然后跟著家人學包粽子,最后來個粽子品嘗會,這肯定很有意思。今天回家,大家先完成資料卡上搜集資料的任務(wù),最好再美化一下資料卡。我們最后會評選出最佳端午手抄報,在全班展示。”有了這樣的動員,學生情緒高漲,積極投入到了資料搜集活動中。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或上網(wǎng)查詢,或向家人請教,或逛社區(qū)商店,完成了各自的手抄報。
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提煉后,我選取了李隆基的《端午》、蘇軾的《浣溪沙·端午》、杜甫的《端午日賜衣》、褚朝陽的《五絲》、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等與端午有關(guān)的意味深長的詩歌,還選取了“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粽葉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門窗插起艾條草,胳膊系上百鎖子”等膾炙人口的兒歌,組織全班開展端午詩文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誦讀詩歌、兒歌積累內(nèi)化語言。學生誦讀時,我用“為你讀詩”軟件為他們配樂,還將他們的誦讀錄制成作品,發(fā)布在家長群,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誦讀的興趣。誦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讓學生積淀了情感,為習作打下了語言和情感的基礎(chǔ)。
為了跟蹤反饋學生學包粽子的情況,我還特意組織全班學生舉行了一場包粽子比賽。包粽子對很多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而“將粽葉折成漏斗狀”又是高難技術(shù)活兒。因此,包粽子的過程中,學生笑話百出,包成的粽子也奇形怪狀。端午節(jié)前一天,我們開展了粽子品嘗會。學生品嘗著各種口味的粽子,耳畔縈繞著一首首端午的詩歌,眼前浮現(xiàn)著自己包粽子時的各種情景,傾吐的欲望噴涌而出。
在“學”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于品讀、感知、經(jīng)歷、感悟中積淀,既增長了知識,又體驗了生活。在此基礎(chǔ)上,他們自主選材,自由命題,表達格外生動,情感格外深入,習作也就水到渠成。
二、展
“展”,即展示交流,包括作前展示、作中展示、作后展示。作前,通過美文朗讀、手抄報等展示活動夯實學生的語言積累;作中,通過實踐交流展現(xiàn)學生的探索學習過程;作后,通過優(yōu)秀習作展示提升學生的成就感。下面是“話端午,包粽子,品粽情”活動作前、作中、作后的展示。
(一)作前展示:積淀情感
學生對端午文化是陌生的。利用學生自制的“手抄報”展示相關(guān)內(nèi)容,是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端午”“品端午”“思端午”,更貼近學生認知。手抄報內(nèi)容涉及端午節(jié)的由來、飲食、活動,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文化(如圖1、圖2)。
在搜集資料、完成手抄報的過程中,學生讀屈原的故事,了解賽龍舟、戴五絲、插艾葉、喝雄黃酒等與端午相關(guān)的文化習俗,視野得以拓展,情感得以生成、積淀、噴涌。
(二)作中展示:學會表達
如果說作前的手抄報展示為學生積累語言、生成情感打下了基礎(chǔ),那作中展示則能讓學生學會生動表達。
在“展粽子成品,聊包粽子趣事”活動中,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第一次包的粽子??粗矍捌嫘喂譅畹聂兆?,包粽子時的情景會浮現(xiàn)在眼前。此時,我又積極為他們搭建作中展示的平臺,鼓勵他們以小組交流的形式,明確包粽子的細節(jié),學會正確表達。圖1是一位學生在班級學習平臺展示的包粽子方法和過程。
有這樣直觀、形象的圖示做支架,學生的表述自然條理清晰、有序具體。下面是兩位學生寫的包粽子的經(jīng)歷:
“外婆先教我把粽葉卷成圓錐形,然后撈起白白胖胖的糯米,輕輕往里面放。外婆說了,糯米不能塞得太滿,也不能塞得太少,要剛剛好。這時,輕輕拉過粽葉的一角,蓋上‘錐體’,一個粽子就大概成型了!但還有多余的粽葉要處理,別急,看我的!將上頭的粽葉往里再一卷,一裹!還剩個葉梢怎么辦?請絲線來幫忙呀!穿針,引葉,捆綁,完工!此刻拎在手中的粽子,是不是活像個玩蹦極的胖墩兒?”
“輪到我包粽子了,我愣在那兒,手里攤張粽葉,不知該如何下手。許久,我才反應(yīng)過來,哦,卷粽葉??赡苁且驗橐粫r激動,也可能是因為蠻勁爆發(fā),我猛地一扯,一卷,還沒等我扣住,粽葉就被扯斷了!算了,革命總是免不了犧牲的。向兩片粽葉致歉告別后,我又撈起一片粽葉。這回,我做得格外小心,無奈技藝不精,卷了好幾次都沒成功。天哪,粽葉又裂開了。這不是屢戰(zhàn)屢敗嗎!”
作中展示,讓學生聚焦片段,進行清晰、明確的表述,這為整篇習作的完成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
(三)作后展示:分享收獲
學生的習作完成了,教師還要通過作品展示與講評,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本次習作的優(yōu)缺點,取長補短,提升習作水平。一般來說,我會通過“榜上有名”“精彩再現(xiàn)”“成果登臺”三個環(huán)節(jié)展示學生習作。
榜上有名,即展示、講解優(yōu)秀習作?!霸挾宋?,包粽子,品粽情”中的《我與粽子的約會》《DIY包粽子》《粽子里的情思》《第一次包粽子》《甜甜蜜蜜品粽子》等都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與端午節(jié)相關(guān)的亮點,有的選材獨特,有的情感真實,有的關(guān)注細節(jié),有的動作描寫精準,有的單元訓(xùn)練要求達成度高。這樣的展示,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保持習作激情。
精彩再現(xiàn),即展示學生習作中的亮點,師生共同賞析評議。如某學生寫品粽子的細節(jié)特別用心,我便會將此展示給全體學生——
等呀等呀,終于等到品嘗粽子的時刻了。粽子剛盛上來,我就忙不迭拿起一個,速速剪開了線,扒掉了粽葉,讓粽子又白又嫩的身子盡顯眼底。這時的粽子,一粒粒晶亮的糯米粒泛著玉色,緊緊地擠在一起,里面還夾雜著一顆顆飽滿的紅豆,像一顆顆小小的紅瑪瑙鑲嵌在白玉團中,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用叉子小心翼翼地叉一塊粽子送入口中,嚼一嚼,甜甜的,軟軟的,有糯米的飯香,粽葉的清香,還有紅豆的甜香。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
待學生讀完,我會和他們一起賞析這個片段,引導(dǎo)他們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習得風趣幽默語言的敘述之法。這樣的展示,學生都很喜歡。
成果展示,即全方位展示與本次習作相關(guān)的成果。如我把學生作品做成習作小報,在班級刊物上刊出;舉辦年級“朗讀者”活動……成果展示的覆蓋面越廣,越能讓大部分學生愛上習作。
三、點
“點”,即精講點撥,也是在作前、作中、作后進行,意在點燃學生主動觀察、積極體驗的熱情,教給學生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使其領(lǐng)會主題習作的寫作要領(lǐng)。在“話端午,包粽子,品粽情”習作活動中,我給予學生如下點撥。
習作前,基于學生對端午節(jié)沒有太多認知的現(xiàn)狀,我給他們講與端午節(jié)相關(guān)的故事,展示商店里琳瑯滿目的粽子圖片,用娓娓道來的語氣敘述與端午節(jié)相關(guān)的文化,更會用煽動性的語言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熱情,讓他們主動去了解端午。
習作中,針對學生交流包粽子過程時的表達欠準確、欠生動等問題,我進行了重點點撥,如:“同學們,粽子好吃,包粽子卻是個技術(shù)活。你們第一次包粽子,一定經(jīng)歷了很多有趣的、難忘的,甚至是尷尬的情景吧?來說說你的獨特經(jīng)歷吧!”用這樣的“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以求拓寬他們的表達思路;針對學生“我抓起一把糯米,高舉著,米嘩啦啦往下掉,有的跑進了粽子里,更多的漏在了外面”這樣的描述,我給予其“哈哈,米粒很調(diào)皮,居然跑到外面去了。你有沒有弄明白它們跑到外面去的緣由?”的回應(yīng),意在讓學生觀察得更細致、表達更具體;針對學生“我連忙往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是‘筒’底漏了。我趕緊把粽葉卷緊了,放滿了糯米,把口封住,但又聽‘嘶啦’一聲,粽葉破了,緊接著,又是幾聲‘嘶啦’……粽子儼然成了傷員,而我則成了醫(yī)生。經(jīng)過幾十分鐘的‘鏖戰(zhàn)’,終于‘包扎’完畢。看著里三層外三層的粽葉,我哭笑不得”的陳述,我給出“看著‘里三層外三層都是粽葉’的粽子,你想到了些什么?”的啟發(fā),意在讓學生學會想象,讓表達更豐富……此類細致到位的點撥,促使學生不斷觀照細節(jié),最終把包粽子的情景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
習作后,需聚焦立意的鮮明與深刻。四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習作時缺少理性的思考。囿于此,他們的表達往往是情景的再現(xiàn),缺乏深入的思考和體驗。此時,教師巧妙、精當?shù)狞c撥,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深入,進而使文章的立意鮮明。因此,學生完成習作后,我點撥道:“同學們,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屈原,想起了他投入汨羅江的悲壯之舉。粽子在口,你有何感想?”由此,學生的思維便不再停留于包粽子、吃粽子等環(huán)節(jié),而是向縱深前進,如有學生說:“粽子的香氣飄蕩,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屈原,想起他為了自己的國家投入滔滔不絕的汨羅江的壯舉。我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楚國,切身感受到了當時的國情、民情,不禁對卑鄙無恥的權(quán)臣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jié)所折服。英雄應(yīng)邁出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停止追尋真理的腳步……粽子在口,正義在心中?!笨梢姡ㄟ^點撥,學生的思考和寫作的立意都深刻了起來。
四、練
“練”,即練習表達,既包括學生習作前的小練筆,也包括課堂上的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還包括習作講評后的修改。練習表達能夠有效凸顯學生在習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說”“寫”練習中掌握習作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在“話端午,包粽子,品粽情”習作活動中,練習表達貫穿始終:有練讀,如前文提到的端午詩歌的誦讀以及優(yōu)秀習作的朗讀;有練說,如習作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分享包粽子、品粽子的點滴;有練寫,如制作手抄報時概括、總結(jié)相關(guān)資料,練寫片段,習作講評后進行修改……多種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話端午,包粽子,品粽情”的習作活動構(gòu)建了“學、展、點、練”的習作新模式,讓學生成為習作活動的主體。它拓寬了習作的時間和空間,夯實了學生的積累,貫通了表達方法,促使學生自主構(gòu)建了“吸收內(nèi)化→自信展示→輸出文字”的平臺,輕松掌握生動表達的秘訣。
“學、展、點、練”不是固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組合。如有時可以是“學→練→展→點”,有時可以是“學→點→練→展→學”;還可以根據(jù)每次習作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設(shè)計豐富的習作活動。如圍繞“誦雨、聽雨、賞雨、想雨”系列活動,引導(dǎo)學生寫春雨;圍繞“買小動物、養(yǎng)小動物、馴小動物”,引導(dǎo)學生學寫動物;圍繞“觀賞秋葉,撿秋葉,做秋葉貼畫”等活動,引導(dǎo)學生學寫秋葉……巧妙組合“學、展、點、練”的內(nèi)容與形式,讓學生經(jīng)歷動態(tài)、自主、綜合的習作實踐過程,在參與、競學、互助中快樂習作。
參考文獻:
[1] 何曉波.展示性學習:課堂轉(zhuǎn)型的新視角[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 王笑梅.兒童作文的本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