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范玉慶:別人做紫砂文化,我做文化紫砂
經(jīng)過幾十年古文字書法、篆刻、陶刻的修煉、融合、探索、創(chuàng)新,范玉慶形成了自己古文字陶刻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這些技藝與承載技藝的紫砂相融合,也就完美詮釋了他所謂的“文化紫砂”。
走進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中國建設銀行(山東省分行)內(nèi)范玉慶的辦公室,多數(shù)人會被眼前景象驚呆:一旁書柜內(nèi)擺滿大大小小、各種品類的紫砂器具,琳瑯滿目;另一旁桌案上鋪滿鉛筆、毛筆,毛刷、放大鏡,薄刀、合金鋼刀、平口刀、圓口刀、斜口刀……讓人眼花繚亂。
范玉慶樂享其中。他喜歡坐在窗前,任由漂浮在虛空中的歷史塵埃包裹著自己。與大多數(shù)研究紫砂文化的人不同,范玉慶表示, “我玩的是文化紫砂?!倍谥械摹拔幕仙啊?,要從他手中的刻刀一篆刻說起。
“從小,我的動手能力就非常強,我有一個同學,他父親廠里的滑石是化工原料,我們就到滑石堆上去挑滑石,拿回來刻章。那時候沒有刀子,滑石很軟,就用針刻。后來發(fā)現(xiàn)文物店有賣石頭、賣刻刀的。我就買來那個刀子刻,就這么自學了刻字?!?/p>
那時的范玉慶對于“篆刻”的理解尚處于懵懂狀態(tài),只是按捺不住自己內(nèi)心的熱愛,上學時,就經(jīng)常在抽屜洞里面刻,完全沉浸其中。
終于,1980年元旦,范玉慶在《濟南日報》上發(fā)表了其第一方篆刻作品“慶祝元旦”。從那以后,他想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篆刻。1981年,一次機緣巧合,他與原濟南書協(xié)副主席、書法篆刻家朱學德結(jié)識,以篆刻刀法中透出的俊爽之氣被朱學德一眼相中。
在朱先生的指導下,范玉慶勤學苦練,他的刀法開始有了不同的風采,運筆凌厲,于嚴謹之中透出空靈之氣。
在這之后,范玉慶又拜入著名語言古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蔣維崧門下。蔣先生基本上用古文字入印,刻章的時候用的大部分是金文,所以跟蔣先生學習書法篆刻,必須先學古文字。 “書法、篆刻只有以學問為基礎,才能寫好、刻好;一旦成為掙錢的工具,必將成為工匠?,F(xiàn)在出土的資料這么多,不利用好,將對不起這個時代?!毕壬慕虒С蔀榉队駪c終生的藝術追求和道德規(guī)范。
跟隨蔣先生8年,范玉慶系統(tǒng)地學習了各種古文字,對后來的古文字陶刻在文字學、器型設計、刻制技法、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如何將古文字篆刻與其他藝術相結(jié)合?這種想法時時在范玉慶的腦子里打轉(zhuǎn)。
“有一次,去看一個紫砂器展覽,發(fā)現(xiàn)紫砂器具上面刻有小篆、甲骨文、金文,我就想我是學篆刻的,又喜歡古文字,把古文字、篆刻和紫砂結(jié)合,形成一種古文字紫砂,可能是一條路子?!庇谑?,他開始嘗試在紫砂上刻古文字、圖案,讓紫砂器承載了厚重的文化,也增添了幾分文化底蘊。
但是搞藝術的人眼睛是獨到的。久而久之,范玉慶感覺,一般的紫砂壺無法展現(xiàn)燦爛的古文字的價值。他當機立斷: “做紫砂,還得去宜興。”
“雖然山東也是一個陶瓷大省,陶瓷資源也非常豐富,像魯青瓷、骨灰瓷、華石瓷、黑陶等,品類非常多。但宜興紫砂和其他陶瓷不一樣,比如說,用紫砂壺泡茶,含氧量比較高,喝起來更舒服:第二,紫砂能使茶葉、茶色增香;第三,器具本身也在發(fā)生變化,就像養(yǎng)寵物一樣,你的感情融入到里面了,它也好像具有了生命?!?/p>
來到宜興后,范玉慶卻發(fā)現(xiàn)盡管書畫家的藝術造詣精妙高超,但卻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沒能將自己的作品用紫砂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 “紫砂裝飾要求畫面與壺的造型相得益彰,錦上添花,同時兼具工藝美感,如果不根據(jù)不同器形作調(diào)整,往往會破壞壺的線條與造型。”范玉慶想要做到篆刻與陶刻之間更完美的融合,做到古文化與紫砂的相輔相成。此時,他的另一位恩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的出現(xiàn),為他指明了道路。
結(jié)識李大師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那以后的十幾年間,但逢節(jié)假日,范玉慶都來往于山東和宜興之間,幾乎將宜興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他來了,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刻紫砂上,假如你看到他出來喝茶了,那肯定是刻得手痙攣了。他非??炭?,很癡迷地去研究每一把壺以及與它對應的文字。與范大師的合作,把紫砂提高了一個品味?!蓖瑸槔畲髱熼T下的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群提到范玉慶,常常贊不絕口。
那段時間,范玉慶不光跟老師學陶刻,還學紫砂的一些特性、砂性、文化、器形設計,而更多的是學李大師的藝德。
人們都說,10年一個畫家,20年一個書法家,30年才出一個篆刻家。范玉慶要在篆刻的基礎上豐富陶刻的技法,并融書法、繪畫、刻字于一體,達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想要學會容易,想要做好卻很難。范玉慶右手中指上那個厚厚的老繭就是證明。
“我這兩個手大小完全不一樣,右手的骨節(jié)全部突出了。這是職業(yè)病,你下不得那個苦工就得不來那個技法。比如說,往陶器上插刀時,多少度插刀,刻不同的文字是不一樣的。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曾跑到西安碑林里觀摩歷代工匠刻的碑文?!?/p>
經(jīng)過幾十年古文字書法、篆刻、陶刻的修煉、融合、探索、創(chuàng)新,范玉慶形成了自己古文字陶刻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這些技藝與承載技藝的紫砂相融合,也就完美詮釋了他所謂的“文化紫砂”。
“用古文字裝飾紫砂器,第一,可以欣賞到幾千年的古代文字,一看就有一種穿越感;第二,本來這個古文字就是刻在某一種器具上的,如今把它刻在紫砂壺上,更加相得益彰;第三,用同時代的詞句、文字相配,可以達到古韻今壺、古文今賞的效果:第四,可以大大提升紫砂器具的價值,正所謂‘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第五,與歷史和文化相伴,便是與史相伴,喝茶的時候可以使茶色增香,換句話說,欣賞古文字紫砂壺就和欣賞百年老茶一樣,有著無味之味,也就形成了一個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如今的范玉慶,作為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將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推廣中國古文字陶刻看作自己后半生的追求。他想要讓古文字陶刻為更多人所熟知,受到更多人的熱愛,讓那些不可捉摸的歷史塵埃在這世間留存更久。
“我現(xiàn)在不保守,別人不會寫古文字,我教他怎么寫,不會臨帖我教他臨,只要他喜歡我就幫他。大家知道,中國古文字里面最優(yōu)美的都是刻在器型上的文字,我現(xiàn)在想致力于在中國陶瓷界、工藝美術界開創(chuàng)古文字陶刻這一新的領域,把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東西展現(xiàn)給現(xiàn)代人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