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環(huán)環(huán)
董樂山,今年69歲。退休前在江漢油田運輸公司汽車大修廠工作,先后從事汽車修理工、技術員、技師、工程師,后為江漢油田凱達實業(yè)總公司凱樂刷鍍廠廠長。
70年代初期,董樂山在大修廠搪磨班擔任氣門工。他所在的大修廠設備非常簡陋,什么都需要人力搬運。一天,師傅讓他幫忙抬汽車發(fā)動機缸體,100多公斤重的鐵家伙,都是靠人力抬上抬下,費時又費力。
為什么不能自制一臺起吊設備呢?董樂山決定要搞技術革新!
他找來當時所能找到的機械設計手冊等技術書籍,苦苦琢磨,幾乎每個晚上和星期天他都獨自一人來到工房,仔細測量、計算,反反復復修改設計,他的全部設計沒有一張圖紙,所有的結構尺寸都裝在腦子里。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他終于制成了“移動式缸體小吊”。
成功的喜悅讓他一發(fā)不可收拾。1970年以來,他學習了100多本專業(yè)書籍,自學了高中、大學相關教材,自行設計革新各類專用設備、專用機具200多件、改進修復工藝100多項。
1978年,為完善廠里的修復作業(yè),董樂山提出了制作多用立式鏜床的設想。內行人都清楚,一臺多功能機床的整體設計、制作、裝配和調式難度很大。他當時像著了魔似地設計方案,連走路、吃飯都在琢磨推敲。
一天上午,他躲在工房的小隔間里,解決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全神貫注地畫草圖,算了改,改了算。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突然被一陣廣播聲嚇一跳。以為該下班了,想著吃完飯再來干吧。他匆匆走出工房,剛出大門,就感到不對勁了,怎么大家都往工房里走呢?這時,他才意識到已是下午上班時間了。
當時,董樂山沒日沒夜地翻閱資料學習,共繪制出250張零件加工圖。整個設計經技術部門審定后,他和同志們一起加工、組裝1000多個零部件,除電機和軸承外,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制作出來。短短半年時間,這臺能鉆、鏜、鉸、銑的多用設備就調試投產了,成為當時修復作業(yè)線的一臺主機。
1984年,大修廠為增加修復手段和項目,引進了刷鍍新技術。這是國家重點推廣的新技術,剛剛開始由軍用轉入民用。
董樂山接受了引進任務,認真琢磨,用半年時間學習掌握了這門新技術,制作了刷鍍專用機床,建立了整套工藝,很快投入生產。在此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石墨陽極既大又笨,使用范圍受限,刷鍍時又有“鍍液疲乏”現(xiàn)象。
董樂山經過將近一年的摸索和思考,認定只要研制出合適的溶液配方,金屬陽極完全可以再放光彩,替代石墨陽極。
溶液配方實驗是極其枯燥而又極其嚴格的,他采用的辦法是修改一次配方,進行一次刷鍍實驗,總結一次結果,填寫一次記錄。然后,和前次實驗比較、研究,再進行下輪實驗,如此不斷循環(huán)。
經過532次實驗,足足記載了5大本厚厚的原始記錄,歷時一年多時間,董樂山終于完成了任務。
這次技術革新成果豐碩,可溶性陽極快速刷鍍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和第六屆全國發(fā)明展覽銀獎,在石油系統(tǒng)普遍推廣應用,董樂山也因此獲得了全國技術革新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