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
◆摘 ?要:當今基礎教育改革的真正走向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教育”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向轉變。雖然新課程改革越來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使得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終極評價者。然而,任何一個學習活動又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適當?shù)奶釂桙c撥能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學習。如何將有效課堂提問教學運用在高中化學提問策略中,成為高中化學教師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提問;教學方法
課堂上有效的提問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必然前提。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在化學課堂上,一定要懂得審時度勢,結合高中化學學科的特點,適當?shù)剡M行提問技巧的運用,這樣可以使得化學課堂在有效性和魅力性上都能夠獲得明顯的提升。那么,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呢?
一、所提問題要有啟發(fā)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問題解決之前,學生往往是困惑迷茫的。教師要善于設問點撥,啟發(fā)誘導,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讓學生有探究問題的意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提高思維水平和能力。如學習“電解質”時,可以提問:“同學們,在醫(yī)院做心電圖時,醫(yī)生在儀器與皮膚的接觸部位擦的是氯化鈉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為什么?”有學生說:“因為酒精易揮發(fā)。”有學生說:“因為氯化鈉溶液可以消毒?!憋@然此時學生的思維是盲目的,老師引導提問:“做心電圖時一定要有什么條件?患者身體上綁的儀器起什么作用?”學生經過老師的點撥,思考討論后得出:“做心電圖時一定要有電流?!睆亩贸鼋Y論:氯化鈉是電解質。在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一語道破天機”,而是通過啟發(fā)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獲取知識的途徑。這樣的設問猶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海上航船的指南針,能順利地把學生引上學海之路。
二、提問時要選擇合適的對象和時機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huán)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都會有一些相應的特征,如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都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xiàn)。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三、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徹底扭轉了師生之間的主仆地位,學生成為課堂學生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而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fā)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因此,問題的設計必須結合三維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循序漸進,達到激發(fā)思維、誘導思維的美妙境界。譬如,我在執(zhí)教“鹽類的水解”一節(jié)時,當學生觀察了硫酸鋁溶液和小蘇打溶液混合后進行泡沫滅火的演示性實驗后,都興致勃勃積極參與探究,力求感悟為什么會有泡沫噴出的原因。針對如此的學情,我就由淺入深的提出如下四個問題:①硫酸鋁到底屬于哪種類型的鹽,其溶液中存在怎樣的平衡?②以上兩種溶液混合后,原來的平衡是否會受到影響?③碳酸氫鈉又屬于哪一種鹽,其溶液中存在怎樣的平衡?④原平衡相互影響的結果什么?如此層層遞進的啟發(fā)性提問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學生明白其所以然。
四、提問時要選準角度
同一個問題,由于提問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樣。所以提問應當盡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樣”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變換出新穎的角度。適當?shù)剞D換提問視角,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天地自由馳騁,發(fā)展其擴散思維能力,例如:在講《電解質的電離》時。教師提問:“Fe是不是電解質?”有的學生認為:“Fe能導電,所以是電解質。”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有的學生甚至困惑不解。顯然這時學生的思維受阻。急需教師予以點撥:“電解質必須是什么樣的物質?”這一提問使學生猛然醒悟,異口同聲的說:“電解質必須是化合物。”從而使學生能順利地按照定義來解答問題。
顯然,如果變換的問題樣式和情境無法被納入認知結構或已建構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這個問題,便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再處理、再變換或嘗試與另一認知結構對接,形成從不同角度分析、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五、結合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思考時間
學生在不同階段中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是不相同的.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設置出適合他們思考的問題,更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當學生剛剛步入高一,對化學知識還不是很理解時,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出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對于此類問題,教師提供的思考時間可以相對較短.當學生處于高三階段時,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難度較大,此時教師設置問題的難度也會較高,如果為學生提供較少的思考時間,既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會浪費課堂時間,降低教學的有效性.由此可見,結合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思考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該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化學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