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019-09-10 07:22:44西門杏庵
    南腔北調(diào) 2019年6期
    關鍵詞:陶弘景陶淵明

    西門杏庵

    這張《竹溪六逸圖》(立軸,設色紙本,185×95cm),張大千先生作于己卯(1939年),時年41歲,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間,多有閑暇,游目騁懷,筆墨有所寄寓。此作無疑是張大千的一張代表作,它有很好的收藏記錄。這張畫,是他的傾力之作,在畫面上,除了必須出現(xiàn)的“六逸”之外,還有一個侍硯童子,一共7個人。比起經(jīng)??梢姷囊粌蓚€人物的畫作來,此作要復雜得多,花費力氣要大得多,因為畫面上的這些人物要分別交代清楚,而且周圍環(huán)境、竹林背景、溪水映帶,均需有所關聯(lián),相互照應,一團和氣。此作雖然仍然是張大千自己的路數(shù),但取法頗高,這在畫中的題字中可見端倪。

    1.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提起隱士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陶淵明,就像談到山水詩,首先想到的是謝靈運一樣。

    陶淵明(365—427)生活的年代跨東晉、劉宋兩個王朝,他是中國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隱士,齊梁時代的詩歌評論家鐘嶸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什么“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那都是后人封的。后世的作家、評論家、學者,總要研究一個什么領域的代表人物,總要完成教學和研究任務,就把陶淵明封成了“宗”。在當時,陶淵明是沒有任何名氣的,官當?shù)靡膊淮?,學問做得也不大,寫的詩也不能換酒喝,按照當時世俗的標準,他怎么著也不能算一個成功人士吧。偉大的作品總是由后人來欣賞的,因為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總是比同代人超前一步。

    陶淵明不是那種在書齋中考證的嚴肅學者,和研究學問相比,他更重視的是性情。故他讀書沒有學究氣,不鉆牛角尖,他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最近重讀陶淵明的詩文,竟然讀出很多無奈,“歸去來”就是一種無奈,想辭職又擔心日后生計。最后一次出任彭澤令、為五斗米折腰是無奈;放棄官職下決心回家隱居,也是無奈;徹底離開官場,歸隱21年還是無奈。說是隱居,其實是將自己打回生活原形,辭職回家種田而已。哪來哪去。所以,他不像一些老派隱士,隱居深山老林,躲起來不見人。陶淵明不是這樣,他其實還是很留戀日常生活的。

    性格決定命運,把陶淵明說成是“痛恨官場黑暗,不肯同流合污”俗了。一切都是無可奈何,誰讓他骨子里面就是“質(zhì)性自然”呢。這個性格,注定了他和周圍的同僚話不投機。不妨再讀一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陶淵明說,我之前“心為形役”,“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混跡于官場確實賺了一些錢。還算有實惠,所以沒感到惆悵,也沒感到悲哀;后來才知道,那樣的日子對自己心靈的傷害難以承受,這才下決心撤退。他才40歲嘛,“知來者之可追”,向前看,一切還來得及。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句詩化自《論語·微子》?!墩撜Z·微子》里記錄楚狂接輿,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p>

    總有那么一個時刻,內(nèi)心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陶淵明: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慢慢長大。漸漸地,這個聲音越來越強,再上班下去,感覺要耳鳴了。于是,陶淵明毅然給領導遞交了辭職報告。辭職去向一欄,他居然寫的是:當農(nóng)民。

    就這樣踏上回鄉(xiāng)路。

    辭職回家,感覺一身輕松,“風飄飄而吹衣”,坐上船,吹著風,踏上回鄉(xiāng)路,從此以后再也沒有那些見上級必須束帶之類的繁瑣規(guī)矩,脫去正裝,解開束縛,無拘無束。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苯┠?,忙于生計,故鄉(xiāng)已多年未親近,路有些模糊了。天還沒有亮,看不清路,對“晨光熹微”有那么一點“恨” 意。終于看到老宅的門墻,歡天喜地地跑過去,像小孩。那時沒有電話,但是孩子還是知道了?!爸勺雍蜷T”,孩子已經(jīng)在門口等自己了。

    “僮仆歡迎”家中雇傭的那些奴仆也驚喜地說:老爺回來啦!跑出來迎接。

    陶淵明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窮,至少,他不是草根,還雇著“僮仆”。事實上,他出生在一個官僚世家,只是父親早逝,陶淵明家庭也就成了“破落戶”。魯迅說:近現(xiàn)代中國作家大部分出身于“破落戶”,這話還是有道理的。

    按當時的制度,擁有“僮仆”是合法的?!百灼汀敝皋r(nóng)奴,亦稱“力人”,是與主人有人身依附關系的奴子,替主人種田、經(jīng)商,包括干各種家務。從此,陶淵明和家中的“僮仆”一起“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陶淵明寫了多篇平淡自然的田園詩及各類文章,為中國古代的文人提供心靈上的慰藉?,F(xiàn)存的有125首詩,各類文章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陶淵明成為中國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隱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逸詩人。

    所謂“中國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隱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逸詩人”這些標簽都是后人貼上去的。身前寂寞身后名,你需要的時候,不給你。死了,不知道了,反而什么頭銜都給你。這在中國古代有,在外國也一樣。舉個外國的例子,司湯達的《紅與黑》,現(xiàn)在是文學名著吧?可是,1830年,當《紅與黑》問世時,作者司湯達的生活你知道有多慘么?一方面,他得小心翼翼地討好出版商,他當時又不是名家,小說能出版已經(jīng)不錯了,誰知道能不能賺錢???好說歹說,出版商只同意印750冊;另一方面,作家圈里的那些大腕根本就看不起他,雨果甚至挖苦他的《紅與黑》,說:“我試著讀了一下,但不能勉強讀到4頁以上?!庇旯@位大作家的話也夠損的,對司湯達的寫作信心是一個沖擊。司湯達當時身體狀況也差到極點,沒錢看病,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心力極度衰竭的他,已經(jīng)寫了6次遺囑。面對現(xiàn)實和文學圈的雙重不公,司湯達對自己的作品依然充滿信心,他堅定地預見,100年后,“到1935年,將有人愛讀我的作品?!?00年后,司湯達的預見果然被證實了。

    2.陶弘景為什么被稱為“山中宰相”呢?

    讀了陶淵明,再讀陶弘景,感覺還是陶弘景更令人欽佩,同樣是“隱”,陶弘景的境界更高。

    或許有人奇怪了:世人皆知陶淵明,陶弘景“知名度”似乎不如陶淵明,為什么你如此推崇陶弘景呢?

    我們來看看陶弘景是個啥樣的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jīng)集注》 《集金丹黃白方》 《二牛圖》等。出身南朝士族,幼好學,10歲讀《神仙傳》,15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

    陶弘景為什么被稱為“山中宰相”呢?他和陶淵明不同之處在于,他什么都有,工資待遇、崗位職稱、官位榮華、名車豪宅、才學知識、琴棋書畫,換句話說,一個男人一生想追求的,他全部都擁有了。官位、權(quán)勢、財富、學識,應有盡有。他甚至還是一個名醫(yī)。別人孜孜不倦追求的這些東西,他卻要一一拋棄。

    拋棄之后去干什么呢?去當隱士,去修道,當一個道士,去煉丹,去煉三昧真火。

    什么叫三昧真火?這么說吧,妖精不怕一般的火,但一定怕三昧真火。三昧真火很厲害,厲害到什么程度呢?在《西游記》第七回中是這樣描寫的:孫悟空吹了幾口三昧真火,就將仙丹煅成一塊。在《封神演義》第十七回中是這樣描寫的:姜子牙施展三昧真火,說:“此火非同凡火,從眼、鼻、口中噴將出來,乃是精、氣、神煉成三昧,養(yǎng)就離精,與凡火共成一處,此妖精怎么經(jīng)得起!”道家有本書,書名叫《指玄篇》,其中說:“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臍下氣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為火,散焉而為氣,升降循環(huán)而有周天之道?!?/p>

    當時的皇上舍不得陶弘景啊,因為他還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于是,派人去尋找他的蹤跡,大事不決的時候還要派人到山中去問他。他可不就是“山中宰相”么?

    我們把他的小品文和陶淵明的詩文作一個對比,你就明白,他們其實是兩類人。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

    這是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也是他寫給朋友的一封信箋。

    《答謝中書書》,文題中的“答”是“回復”“寫給”之意?!皩懡o”誰的信呢?寫給“謝中書”的。

    “謝中書”,古人表示尊敬,喜歡稱呼對方的官職名,就像今天喜歡稱呼對方為“謝局長”“謝主任”“謝董事長”“謝總”一樣。

    “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故稱謝中書?!皶奔磿牛湃说臅庞纸小俺郀被颉靶旁?,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這篇山水小品,全文僅68字,讀來津津有味,道出了江南山川之美,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開篇第一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平和自然,卻有氣有勢。“夕日欲頹”,勢在必然?!俺流[競躍”,氣化使然。一個“共”字為下文埋下伏筆。

    全篇的大意是說:誰的內(nèi)心沒有詩與遠方?閱盡山河秀色的美麗,自古就是文人娛情山水共同的向往。山峰聳入云端,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青黃黑白赤,交相輝映,看得人眼花繚亂。家的周圍被青蔥的樹林和翠綠的竹子包圍,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從清晨漸消的薄霧中醒來,聽到此起彼伏的猿啼、鳥鳴;夕陽快要墜落西山,河中的魚兒撒著歡、競相跳躍。這里,實乃欲界的仙境。從謝靈運以來,再也沒有人能夠真正領略這種山水之奇異了。

    謝靈運是誰?他是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詩人。他是中國第一個將山水之美寫入詩篇的人。后來的山水詩人,如唐代的孟浩然、王維,武則天時期的上官婉兒,或多或少,都受了他的影響。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敝x靈運寫詩,寄山水之情,寓高雅之志。比如,在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中,謝靈運這樣寫道:“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毙U荒時代,人們忙著應對自然,哪里有心思對自然審美呢?也不可能有清曠澹泊的審美情趣。只有到城市住并且膩歪的人,有一天忽然厭倦了城市的喧囂,才開始懷念“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農(nóng)村山水。這叫距離產(chǎn)生美。

    謝靈運之后,山水才成為人們審美的對象。劉勰提倡“模山范水”“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在《文心雕龍》 [2]里,劉勰這樣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薄吧搅指奕?,實文思之奧府?!?/p>

    山水詩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重大收獲,它的出現(xiàn)如劉勰所說:乃是由于“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p>

    謝靈運既是文學家,也是佛學家,他信仰凈土,用今天的時髦話來說,他是個“佛系”詩人。在《凈土詠》詩中,他這樣寫道:“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凈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痹娭?,謝靈運表達了自己努力修持凈土法門、以期證妙果的志愿。

    3.山水詩人謝靈運之死。

    “士”,現(xiàn)在叫知識分子。“士”也分為勇士、游士、隱士、壯士、謀士、義士等等??鬃訉儆谑裁礃拥摹笆俊蹦??屬于游士。他和墨子一樣,“周游列國”,在各個國家之間奔走,探討救世之道,尋找開明的君主,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那么,什么是隱士呢?顧名思義,“隱士”就是“隱”+“士”。換句話說,“隱士”的前提,你首先得是一個“士”,屬于“士”這個階層中的一員。張飛這樣的粗人,藏到山里多少年,也不能叫“隱士”,充其量叫個“隱屠”,不為人知的殺豬匠。像柳如是、董小婉這樣的女子,再怎么藏起來,也不能叫“隱士”。封建時代,男主外,女主內(nèi),分工明確。過去在中醫(yī)界,有句老話叫“男用歸脾女用逍遙”,男人不舒服多用歸脾湯,女人不舒服多用逍遙散。這當然是舊社會的話了,那時候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終日被封閉在家,操持各種家務、應付各種各樣的倫理關系,成了受氣包,容易導致肝郁。男人在外面忙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忙賺錢,忙事業(yè),容易勞心,容易傷脾。

    現(xiàn)在當然不是這樣了,男女平等了,“男用逍遙女用歸脾”的情況也不少。封建時代,女子就不能被稱為“士”,所以,“隱士”一定不是女子,女性本來就是隱的,本來就用隱的方式在生活:隱在丈夫的背后,隱在婆婆的身后,隱在深宅大院中,基本上沒有顯的可能。

    唐玄宗年間,有個草書大家,名叫張旭,他的《草書古詩四帖》令很多人贊嘆不已,被世人尊為“草圣”。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公孫大娘舞劍,看了一會,突然瘋魔般地飛奔回家。大醉后呼叫狂走,用狂草書寫了謝靈運與庾信的4首古詩,成為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他將自己手中的筆幻化成公孫大娘的劍,呼叫狂走,時旋時轉(zhuǎn),龍飛鳳舞。多年以后,董其昌看了其作品后,題跋說張旭作品:“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碑斎唬髌分两襁€有爭議,由于帖中將“王”字挖改成“書”字,變成“謝靈運書”,也有人說,這是謝靈運所書。

    喜歡什么就死在什么上面,謝靈運也不例外。他喜歡寫詩,本來山水詩也不至于得罪人,是吧,但他最后還是死在詩上。“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本褪沁@首詩,把他送進了監(jiān)獄。有人懷疑,他一向“佛系” 啊,這詩不像他的風格,說不定有人故意構(gòu)陷謝靈運呢?這樣有才華的“士”,表面上游心佛學,縱情山水,骨子里面還是一種“傲”。在當時的官場也不可能吃得開,有時候,露“才”和露“財”一樣危險,為人所嫉忌,也是有可能的。你謝靈運不是標榜“精神貴族”嗎?現(xiàn)在讓你看看誰才是貴族。你謝靈運不是想葆真氣嗎?我偏不讓你葆。想整他的人,即使懷疑是偽詩,但“知其偽而不辨其偽”,也是可能的。

    《宋書·謝靈運傳》這樣記載謝靈運的死因:“太祖知其見誣,不罪也。不欲使東歸,以為臨川內(nèi)史,賜秩中二千石。在郡游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司徒遣使隨州從事鄭望生收靈運,靈運執(zhí)錄望生,興兵叛逸,遂有逆志。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酚懬葜?,送廷尉治罪?!睔v史上文人被冤枉,謝靈運不是唯一,蘇軾不也因為烏臺詩案被冤枉嗎?還差點丟了腦袋。不過,話說回來,蘇軾確實寫過“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shù)”“東海若知圣主意,應教斥鹵化桑田”這類頗有反骨的詩,但謝靈運一向“佛系”啊,寫山水詩的,怎么也落得這般下場?竟然丟了老本。

    現(xiàn)在,做金融的、做投資的,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問題不在于你賺了多少利息,而在于你能不能把本保住,能否收回成本,這才是最根本的。用兩個簡單的字來說,就是保本。本都沒有了,利益也就無從談起。社會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投資騙局,看中的就是人的貪心。的確,很多人往往只看這個月賺了多少錢,得到多少利益。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這一點,騙人入局。他們會告訴你:你有10萬元,存在銀行的話,一年才多少利息?不如把錢交給我,我替你理財。每個月我都返還你6千元的收益。6千元哪,他還真的給你。第一個月給你了,很準時。第二個月也給了,同樣很準時。第三個月照例準時給你入賬6千元。這回你相信了,人家很守信用嘛。給的利息又那么高,動心了,差一點就被感動了。對方告訴你:如果介紹身邊的朋友投資,你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息,然后你照做了,人家也兌現(xiàn)了。盤子越玩越大,加入的人越來越多。一般給你兌現(xiàn)到第5個月或者第6個月,這些不法分子就跑路了。投入10萬元成本,你才收回多少錢?3.6萬元.對方賺了你多少錢?6.4萬元。成本收回了沒有?沒有。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保本。保本,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收回你的投資成本,第二個,就是保住身體這個本。即使賺錢了,但人累病了,躺下了,你覺得劃算嗎?

    最近參加幾次朋友聚會,我被按排到“首席”,我知道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人家那是客氣。歲月不饒人。年輕真好。若干年前,我當時年輕,還能熬夜。為了趕出版的合同,不知道熬了多少通宵。記得有好幾年,全家到三亞孩子的外公外婆家過年,吃過年夜飯之后,家人都睡了,我一個人在客廳的沙發(fā)上寫作到天亮?,F(xiàn)在想起來,那些年,我實在太拼了。上班,講座,做電視和廣播節(jié)目,寫每天的評論員文章,還堅持寫書。我甚至一口氣出版了十多本書,同行中自然有祝賀者,也有冷嘲熱諷者,更有個別同行說不清楚的“表現(xiàn)”。那幾年,正是出版的黃金時代,我的兒子受我的影響,在高中時代就喜歡寫作。大約是年輕氣盛吧,他口出狂言,說出版社之所以一本又一本地給你出書,是因為你用的這個筆名,有名氣、影響大,我要是用你這個筆名來寫,一樣能出版書。我說,你要這么說的話,我把我的上網(wǎng)密碼告訴你,你寫一本書試試,看看你能不能達到出版水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兒子寫的是關于“秦淮八艷”的歷史故事,他用我的ID在“煮酒論史”之類的欄目發(fā)貼子,才寫了不到一萬字。那個一直“關心”我的曾經(jīng)的同事也是同行,披上一個新馬甲,注冊了一個什么“瀛客”的ID,然后就挖苦、嘲諷,“某作家這么這么,如何如何,怎么得了啦?!边€好,這只是個貼子,而已,并沒有出書。我把兒子叫來,當面訓斥:怎么樣?才剛開頭,就被人懟了。你還有什么可以狡辯的?你以為寫作這么容易?現(xiàn)在知道了吧。寫作是很嚴謹?sh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F(xiàn)在明白了吧?現(xiàn)在你用我的筆名來寫,人家還以為是我寫的呢。當然了,這個人也不是高人,真正高人,就像看書法,一筆,就能看出來出自誰的手。他竟然沒有看出這樣的文字出自一個中學生之手,說明他還不是高人。但你要好好反思了。最好跟人家解釋一下,以免人家誤解。兒子說,人家既然帶著情緒了,你解釋他會相信嗎?嗯,也有道理,他至少明白了,曹雪芹成名是因為《紅樓夢》,而不是《紅樓夢》的出名因為曹雪芹。即使曹雪芹的兒子用“曹雪芹”這個名字,寫出來的文章,也成不了《紅樓夢》。我的一位學者朋友說: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會說出對一個問題的多個觀點,包括個人觀點。這觀點,有的學生在寫文章或者論文的時候,直接寫進文章了,也沒有注明是某老師說的。當這位老師寫論文的時候,自然也是自己在課堂上講的觀點。于是,問題出來了:有好事者或者明眼人,一看,撰文揭露:老師抄襲學生的論文。最后,老師有口也說不清了。

    有時候,我想,一個人的變化,其實比氣候的變化,還要莫測。你看,有的人當學生時還很“溫州”,若干年再見面,整個一個“荊州”了。溫州古稱永嘉州,唐代因這里氣候“不寒、不燠、氣恒溫”改名為溫州,可見在唐代,溫州就像四季如春的春城?,F(xiàn)在溫州的氣候還像唐代那般四季如春么?

    說這些,都屬于佛教所說的“欲界”,是“欲界”就免不了各種勾心斗角、各種煩惱等等。

    陶弘景說“欲界之仙都”,這是什么意思呢?欲界,系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是最低的境界。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謝靈運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欲界,就是指“五濁”垢染的世界,也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欲界,總是要打拼的。多年前,流行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

    在某一線城市,有一對名校研究生,畢業(yè)后結(jié)婚,開公司,做流量培訓。兩個人經(jīng)過幾年奮斗,在杭州買了房子,還生了二胎。第二個孩子才剛滿月,老婆就去上班了。問她為什么這么拼?她說不拼不行啊。掐指一算,小家庭兩個孩子,僅僅小孩子上幼兒園,一年的費用就兩萬多元。兩個孩子,雙方的父母一家過來一個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一個老人每月給3千元,兩個老人每個月固定支出就是6千元。還有孩子的生活費、住房的按揭、物業(yè)費、電費、水費、停車費、維修費、電話費、手機費等等,雜七雜八,算起來,每個月硬支出就要4萬元。如果他們的公司一個月能掙6萬元,那也就沒什么壓力了,花就花了,無所謂。反正這么花出去,那邊掙回來,不過是辛苦一點而已??蓡栴}在于,今天流量培訓這個市場沒有前幾年好賺錢了,客戶呢也不好再開發(fā),做起來越來越艱難。小兩口跟老同學開口借錢,老同學覺得不好意思,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而佛、菩薩所住的佛土,那叫凈土,也稱凈剎、佛土、佛國,是清凈的佛國,“所居之土,無于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凈土?!保ā稊z大乘論》)佛土是不是只有一處呢?不是,三世十方有無數(shù)佛,多如恒河沙數(shù),而一佛便有一佛土,所以凈土也有無數(shù),亦多如恒河沙數(shù)。凈土又分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凈土、兜率天宮的彌勒凈土、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凈土、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凈土等,之外還有《華嚴經(jīng)》中講到的蓮花藏凈土,《妙法蓮花經(jīng)》中講到的靈山凈土,以及《大乘密嚴經(jīng)》中講到的密嚴凈土等。

    同樣是借夢言志,同樣是據(jù)夢論道,你看孔子當年是“夢見周公”,莊周夢見的是誰?不是周公,不是任何先賢,也不是任何圣哲,而是夢見胡蝶。《莊子·齊物論》中有云:“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p>

    所以,你看一個人的性格,看一個人的“三觀”,就看夢見誰,這是個重要參考指標。一個做夢總夢見中獎號碼的人,和一個做夢總夢見蝴蝶的人,自然不是一類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類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大家都累。還是不交集為好。有人見天地,有人見眾生,沒有什么高下,重要的是,開心就好。

    “莊周夢蝶”,一看,莊周就是一個哲人,當然,在夢見中獎號碼的人看來,莊周有點不靠譜,有點不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怎么能理解莊周呢?莊周思考的,是個體生命存在形態(tài)的困惑。蝶變也好,蟬蛻也罷,都是“物化”的過程。莊周通過“莊周夢蝶”這個生態(tài)敘事開始了“齊物論”的哲學思考。究竟是“自喻適志”?還是“不知周”,物化而心不化,物化而心亦化,夢幻與現(xiàn)實,有時候你真的說不清楚。

    《莊子·盜跖》篇講了三個寓言故事。第一個故事,孔子出于仁心,企圖去勸服強盜不要做強盜,學禮儀,反被盜跖懟了。三觀不同,溝通不了。

    這里,我引用一段原文:“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qū)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鬃又^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于;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p>

    柳下季是誰?就是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孔子和柳下惠是好朋友。柳下惠有個弟弟叫做盜拓。孔子對柳下惠說,做父親的,應該管好孩子,做兄長的應該管好弟弟。先生是君子,弟弟卻是大盜,為害天下而你不能夠教導,我為先生感到羞愧,愿意為你去勸說你弟弟。

    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在先秦古籍中被稱為“盜跖”和“桀跖”。意思就是壞人??鬃右姳I跖想做什么?就是想教育他,希望用仁心教化他。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wèi),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shù)百里,立數(shù)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yǎng)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孔子說了“三德”,第一德是說人長大了有好相貌,無論男女老少,看了都喜歡,稱為上德。第二德說的是人知識淵博,有大學問,此為中德。第三德說的是為人勇敢果斷,能率領士兵,此為下德。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yǎng)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孔子以諸侯為尊、以城池為利,以共祭祖先為榮,盜跖抬杠,說城之大,莫大于天下,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有大利故有大害。莊子評論說:“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意思是說:像孔子這樣的仁人,“蒿目時艱”,自己生著一顆蓬心,眼睛里也看不大清楚,卻整天憂患時局。而那些不仁之人,就算眼前是一口大油鍋,為了名利也不肯縮手。

    不仁之人眼中為什么只有名利呢?莊子接下來的分析很有意思。子張主張以行取利,茍滿則不然,認為那些人之所以有大名大利,就因為他們無恥而信,故“無恥者多富,多信者顯”。欺妄偽詐的人反而獲得名利,比如那些職業(yè)“黑粉”。《北京青年報》有個報道,說近年來,隨著網(wǎng)紅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黑粉這一群體也越來越被大家所熟悉,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專門以此盈利的團隊。這些人被稱為職業(yè)黑粉,也被普通粉絲簡稱為黑子或職黑。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職業(yè)黑粉頭會拉一些下線,接單后先由粉頭編好文案,再通過微信群分發(fā)到各個下線手中,雙方根據(jù)工作量按日結(jié)算工資。

    子張說:這樣說不對。有些人暫時得了財富,但他們富而不貴,還是屬于賤的層次。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故勢為天子,未必貴;窮為匹夫,未必賤。茍滿又懟他,他舉個了反例:“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焙愎珶o禮,殺兄入嫂,賢人管仲卻為臣。所以,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貴賤也好,美丑也好,大人也好,小人也好,不向權(quán)貴低頭都不行。

    接下來,莊子又講了“無足”與“知和”的對話?!盁o足”說:是人都喜歡名利,美色你不喜歡嗎?美味你不喜歡嗎?權(quán)勢你不喜歡嗎?不需要他人來教,人的秉性自然喜歡。不排除有個別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名聲,不愛美食愛素食,不愛奢侈愛簡單,不想勞苦身形,但這樣的人太少了。清朝的時候有一個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人物”。咸豐七年,英法聯(lián)軍抵達廣州,發(fā)出最后通牒,限48小時廣東地方官員出城。有一個將官叫葉明琛,毫無反應,既不抵抗,也不議和,更不逃跑。他為什么不抵抗呢?他知道打不過。聯(lián)軍占領廣州后,葉明琛在副都統(tǒng)衙內(nèi)被擒獲,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上。葉明琛聲言欲面見英國國王,理論戰(zhàn)爭的不合理性,且自備了糧食。偶然有人上前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后來被英國人送到加爾各答,囚禁在威廉炮臺。他自己給自己題字:海上蘇武,次年絕食而死。這個人沒有投降,但讓人覺得毫無希望。

    “知和”說,這樣的人只是“專無主正”。偏頗無主見,不知正道。這樣的人,即使富甲天下,也不能免于憂患。所謂正道,就是不違其度、不以貴驕人、不以財戲人、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總之,就是要處和、知和。千萬別以為別人是傻子,很多事情,并不是對方不知道,不在意,只是不想斤斤計較,不想戳穿你。那么請你在騙對方的同時,也請注意點分寸。那個人選擇了善良,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他明白,善良是本性,做人不能惡,惡必遭報應。

    舉個例子,本來,秦王朝奉行法家思想,建立的法律體系相當完備了,很好地維護了秦王朝的社會秩序。但到了秦二世和趙高執(zhí)政時期,做得太過了,將嚴刑峻法推向極致,結(jié)果引火燒了自己的身。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為什么選擇在大澤鄉(xiāng)“舉大計”?直接導火索,就是一條關于“失期”的嚴刑峻法。這條法律規(guī)定:“失期,法皆斬。”

    秦二世元年七月,9百名貧苦壯丁在將尉的押送下,不得不去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守邊。陳勝、吳廣也在內(nèi),并被任命為屯長。他們在途經(jīng)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東南)時遇到一場空前的大雨,根本無法趕路,如期趕到漁陽成為泡影。也就是說,這9百人即使到了漁陽,也要被處死。陳勝、吳廣說服9百人一起揭竿而起,就相當容易了。

    莊子講完故事,評論說:“平為富,有馀為害,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睎|西本身沒有好壞,多了可能就是害。堅持是好事,但堅持過了,就是固執(zhí)了。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性格:拗。認準了的事情,一條道走到黑,即使錯了,也不肯道歉。因為,否定了錯誤,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

    4.同樣是隱居,陶弘景和陶淵明不同。

    陶弘景是天下一等人物,自小聰明過人,四五歲就用蘆稈作筆在灰中習字,九歲開始熟讀儒家經(jīng)典,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和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同的是,陶弘景讀書務求甚解,偏要鉆牛角尖,如果他感覺自己還有哪方面不通,就會羞愧,“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南朝宋末時,陶弘景被召為諸王侍讀。這政治地位遠非陶淵明的彭澤縣令可比,但陶弘景還是不想干了。他想辭職的原因不像陶淵明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沒有什么“心為形役”之嘆,更沒有什么“惆悵而獨悲”之感,只是,想辭官修道。齊武帝永明十年(492),他干脆脫朝服掛神武門,想來個不辭而別。受葛洪的影響,陶弘景10歲時看了葛洪的 《神仙傳》后,便決意要做隱士,要學道成仙。

    話說最早的隱士是殷周之際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的《史記》里面記載著他們的事跡,“不食周粟”之類。在《伯夷叔齊列傳》中說:他們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排行老大,叔齊排行老三。按照祖宗規(guī)矩,君位由老大伯夷繼承,傳給長子??墒牵麄兊母赣H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破了規(guī)矩,偏偏要把君位傳給叔齊。父親死后,按照遺囑,叔齊做國君。可是,叔齊是個道德君子,他說:大哥,你來做國君吧,我做實在不適合。父親那么說,估計是老了,糊涂了。伯夷說,三弟,父親的遺命難違,還是你來做吧。就這樣,老大和老三,兩個兄弟互相推讓,都不想做國君。老二在旁邊看了,說:這樣吧,我替你們來解決這個道德沖突:既然你們兩個兄弟都不肯做,不如我來做,省得你們推來推去的。

    你做就你做,我們倆都無所謂。伯夷和叔齊一商量,說咱們反正都不想當國君,不如一同歸隱,去尋找樂土算了。好,歸隱就歸隱,他們兄弟二人就這樣離開孤竹國,“移民”到西周。為什么要“移民”到西周呢?有個成語叫“周公之禮”。這個成語的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啦,說的就是夫妻同房,是關于性關系的一種委婉表達。西周初年,男女關系過于開放,還沒有結(jié)婚,就隨隨便便發(fā)生性關系。周公一看,說這樣也不象話,于是,就出臺了一個規(guī)定:男女結(jié)婚前不能隨便發(fā)生那種關系,到了結(jié)婚當天才可以。后來,大家見面就開玩笑,管這個規(guī)定叫“周公之禮”。周公是誰呢?是周文王的第4個兒子,也就是周文王的弟弟,孝順、仁愛,西周禮樂制度就是周公制定的。你看《論語·述而》篇里面怎么說周公的:“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p>

    孔子不無悲哀地說,我衰老了,雖然有行道之心,但精力不行了,“不復夢見周公”??梢娍鬃邮欠浅Q瞿街芄摹粢娭芄?,是孔子在借夢言志。

    關于孔子的“不復夢見周公”,理學家程頤對這句話作了一個注解,說:“蓋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而行道者身,老則衰也?!笨鬃邮鞘ト耍鬃友瞿降闹芄?,也被后人賦予“圣格”??鬃赢斈辍皦粢娭芄笔窃谧窇咽ベt,儒家后學服膺孔圣人格,常拿“夢見孔子”來表達知命終之事。

    伯夷和叔齊之所以選擇去西周,沖的就是西周有文化,講禮節(jié),民風優(yōu)美。可是在去西周的路上,文王死了。文王的兒子武王繼位。武王一上來,就興兵,伐紂。伯夷和叔齊一看,這也太急了吧。他父親尸骨未寒,葬禮都沒舉辦呢。不忠,不孝,太讓人失望了。這個西周也不是個理想之地,和我們孤竹國沒什么區(qū)別。既然這個世界沒有什么理想國,那干脆選擇逃避這個世界,逃避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在哪里呢?《周易》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叫“遯卦”,“遯”是逃遁的意思,遯卦的卦象是乾上艮下。乾是天,艮是山,就是天下有山的地方。那就選擇逃遁到山林吧。

    陶弘景選擇的逃遁目的地也是山林。

    只是因為自己想修道、想清靜,陶弘景就堅決要辭去官職。這讓我想起那些“人已退位,官癮未退”的人,他們看了陶弘景毅然辭官的故事,不知該做何感想。報載某監(jiān)獄長向記者介紹說:已失祿位者在大墻內(nèi)仍“喜歡其他罪犯稱呼他們?nèi)氇z前的頭銜,渴望得到獄警的尊重和監(jiān)獄領導的關照,希望能給他們面子?!边@不奇怪,奇怪的是,人都死了,死鬼的官癮仍難戒。清代袁枚《子不語·官癖》中記載說:明朝一太守死在任上,仍陰魂不散,每日黎明點卯時刻,必烏紗束帶,打扮整齊,坐在堂上,接受胥吏朝拜。太陽一出來,他就消失了。到了清朝雍正年間,一位喬姓太守來此上任,聽說此事后,說:“此有官癖者也,身雖死,不知其死故爾?!钡诙?,不等死鬼來,喬太守就坐在了大堂上。死鬼如期而至,見大堂上已有人坐在那里,非常沮喪,長吁一聲,悄然而去,從此不再來。

    呵呵,故事僅僅是故事,一笑而已。

    接著說陶弘景。

    朋友告訴他:你這么做不適合吧?辭職這么大的事,你不能說一聲走就走啊。怎么著也得寫一辭職報告吧。陶弘景知道,一旦打了辭職報告,梁武帝蕭衍和他私交那么好,又特別欣賞他,梁武帝是不會批準的。也只好留下《答謝中書書》,文中說自己就喜歡徘徊于山水之間,結(jié)草為廬,入山采藥,臥聽松濤,潛心修道。別無他趣。自此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陶隱居。

    茅山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江蘇句容、金壇兩縣之間,兩縣之間有一座句曲山,連綿幾十里。傳說漢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所以,句曲山又稱茅山。陶弘景說:茅山的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碧蘸刖半[居在茅山,研纂醫(yī)書,入山采藥,烹茶焚香。

    當然了,現(xiàn)在流行文化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文化尤其是文化名人成了各地競相爭奪的資源。出生地、隱居地,這些原本有爭議的學術(shù)探討,現(xiàn)在也是各地有各地的考證、各地有各地的說法。有人說,陶弘景當年隱居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浙江永嘉一帶,“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睂懙牟皇敲┥降木吧?,而是永嘉的山水。

    撇開陶弘景隱居地爭議,單說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和他的山林之志,他和陶淵明其實是大不同的。

    同樣是隱居,陶弘景和陶淵明不同。人間的富貴榮華,他應有盡有,只是不想再要。有過了,現(xiàn)在想舍棄。人生四大悲劇,“窮得沒錢做壞事,熟得沒法做情侶,餓得不知吃什么,困得就是睡不著”。和陶弘景沒有一點關系。他只是想:生活要簡約,如此而已。陶淵明的隱居是作了充分準備的,先掙點錢,做官十三年,積累一定的資本,然后回家,他是“歸隱”,退出官場,回老家就地隱居,“結(jié)廬在人境”。他選擇的是“在人境”,過邊緣知識分子很普通的生活,而不是在深山老林過古怪的生活。

    事實上,陶淵明對現(xiàn)實生活還是向往的,讓他真的隱居在深山老林,他還不習慣呢,也不是他的追求。他只是想避開單位那些勾心斗角,避開那些無聊而又繁瑣的應酬,避開那些束縛人的規(guī)矩,到老家自己耕田種地,窮就窮點,但至少時間是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屬于自己的時間。陶淵明在《和劉柴?!防镞@樣寫道:“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耐繜o歸人,時時見廢墟。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谷風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劉柴桑就是當過柴桑令的劉程之,這個人信佛教有點執(zhí)著,專門跑到廬山,跟著慧遠念佛,還勸陶淵明一起,離開家小去修道。

    慧遠希望跟他修行的人拋棄七情六欲,主張:“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p>

    陶淵明就寫了這首詩,表現(xiàn)自己的態(tài)度,說我這個人“質(zhì)性自然”,“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世間的那些瑣事,雖然很煩惱,但是很“真”。莊子說:“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辈痪杏谒?,和世俗生活保持一定距離,日子還是可以過下去的,樂中有憂,憂中有樂。我這個人不趕潮流。流行的多是虛偽的。潮流之類,一如時尚,真真假假,真?zhèn)坞y辨。我不能也不想離開家,不想拋棄現(xiàn)實生活,就在家里修道吧。

    歸隱十六年之后,陶淵明寫下了《擬古》詩第九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氯~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最近,重讀這首詩,竟然莫名其妙地心潮激蕩、淚珠盈睫。大約是想起在書上讀來的一段往事吧:曾經(jīng),胡適和傅斯年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背誦著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九首。兩人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陶淵明這首詩就像和你把酒話家常,說的全是大白話。他說呀,我在長江邊種的桑,今年剛好三年,該采桑養(yǎng)蠶了,賣了蠶,換點酒喝。枝條剛開始茂盛,突然得到消息:山河變色,晉亡了。

    元熙二年六月,劉裕逼恭帝禪位,篡晉稱宋,改元永初。次年宋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劉裕便派人殺害了廢帝。山河又變了顏色。

    《三字經(jīng)》里寫道:“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笔€字輕描淡寫地總結(jié)了六朝的亂世政權(quán)更迭。古詩說:“六朝如夢鳥空啼。”江山更迭就像鳥的叫聲,一覺醒來,“山河改了”。六朝即指江東六朝,三國時期的東吳和東晉及宋、齊、梁、陳。這六個政權(quán)都建立在江東,真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桑樹的枝干被摧折了,連樹帶根,都漂浮到大海里去了。三年之桑,毀于一旦。一切在瞬間化為烏有?!按盒Q既無食,寒衣欲誰待”這一句詩,是個無聲的追問。桑樹都毀完了,春蠶那里還有葉可食。春蠶餓死,蠶絲何在?沒有了蠶絲,寒衣從何而得?慢長的嚴冬,該怎么熬過去呢。“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币补植坏脛e人,一切都是天意,當初為什么要在長江邊種桑樹呢?不種在高原上,而種在江邊,江水泛濫,桑樹根株全毀,有什么可后悔的?自己早已棄官歸隱,還操晉朝的心干什么呢?

    5.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陶弘景是不會“在人境”結(jié)廬的,他不是“隱居”,不是“歸隱”,而是“隱遁”,從人間逃到人跡罕至之處,有意避開“車馬喧”, 遠離人世的渾濁和喧囂,遺世獨立,離群索居,不理會人間的種種俗務。最怕人家找到他,最怕各種麻煩,最煩俗人來打攪他?!爸窳制哔t”中的阮籍和嵇康都曾到深山里去尋訪隱士,不是尋訪陶淵明的“歸隱”之士,而是尋訪陶弘景這樣的奇奇怪怪的老派隱士。

    孔子在《論語》中把退隱或者逃避,分為四種:“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如果說陶弘景的退隱屬于“辟世”的話,那么,陶淵明的退隱則充其量屬于辟地。

    陶淵明“在人境”結(jié)廬,俗世的應酬他其實也回避不掉的。當然,他也喜歡現(xiàn)實生活,但又想清靜,于是他也提出疑問:“問君何能爾?”他自己回答說:“心遠地自偏?!毙扌泻伪匾狡е兀恐灰靶倪h”,哪里都是偏僻之地。你看我現(xiàn)在,在自己家院子內(nèi)的樹上掛一吊床,躺在上面看云,看天,看星。午飯后,我到東籬下采菊,無所事事地望著南山發(fā)呆,隨著飛鳥,欣賞山間的云霧,想什么就是什么,喜歡誰就是誰。不關心房價和升職,只關心莊稼,這不就是你們說的“心遠”么?

    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這樣表白心跡:“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蹦阏f陶淵明是儒家吧,他又有很道家的一面,有天真的一面,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蹦阏f他是道家吧,他又舍不得自己老家的那些不動產(chǎn),“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何況他也曾經(jīng)“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懷抱著“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之類的遠大理想,這方面又像儒家了。他身上充滿著矛盾,儒道的矛盾。

    一個朋友的媽媽今年80多歲了,但性格還像小孩一樣。朋友說:“我媽媽像是從另外的一個世界來到人世間,充滿著好奇,且不解沖突。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沖突,自己有做不完的事,還沒完沒了給你找事,給你找問題,讓你去處理。昨天,她還朝著保姆臉上吐口水了。保姆下午4點才來。我說,保姆來幫你1個小時你就能輕松1個小時,幫兩個小時你就能休息兩個小時,不然身體受不了。還有,被人朝臉上吐口水也不走的保姆在這世上再也找不到了。她說,她沒地方去。她沒地方去,你也不能欺負人。我媽媽沉默了片刻,好像是表示同意,不能欺負人。但又很委屈地說,我沒有朝她臉上吐口水,我只是朝著她說,呸。我媽媽就這樣,做過的事從不記得,也從來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會引起人世間的矛盾?!蔽艺f,你媽媽這叫“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老人退休了,年紀也大了,可以不與社會打交道了,可以任性,年輕人要工作,要與人交往,能這樣嗎?不行的。

    醫(yī)生治不了自己的病,神算算不了自己的命。孔子的弟子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許“天命”如此,我就是適合在老家,在老房子里發(fā)呆,我“委運”,我“任化”。就是說,命運怎么安排,那不是我關心的。既然是天命,既然無可奈何,不如干脆安之若命。什么叫自由?順從天命,瞬間即可得到自由,用陶淵明的話來,就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家遭火災,他覺得這是“天命”,坦然接受,心情平靜。而道家的一位重要人物葛洪,則拒絕接受“天命”,葛洪豪邁地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彼嘈判逕挼牧α俊?/p>

    中年以后,陶淵明的身體出了問題,他不想死,他害怕死,但又沒有錢請名醫(yī)治病,于是就自己在那里折騰,“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你真以為他很悠閑?錯了,他正擔憂呢。甚至想到死,“??执蠡M”,甚至給孩子們寫好了遺囑(《與子儼等疏》),否則,他在那里故作悠閑地望“南山”干什么?“南山”是什么,就是想多活幾年?!皦郾饶仙健?,這“南山”二字早已成了長壽的代名詞,都不算什么比喻了,因為大家知道。他“采菊”干什么呢,其實就是當補藥唄,他把菊花當成治療自己疾病、延長壽命的補品。這玩藝究竟能不能治病、能不能讓他“壽比南山”,只有天知道了。他選擇順從天命的安排,“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姑妄嘗試之,所以,他才在“望南山”時盡量表現(xiàn)出“悠然”了。

    陶弘景的判斷沒有錯,梁武帝的確是他的好朋友。兩個人交往多年,彼此之間非常了解,而且情投意合,“三觀”比較接近。梁武帝當皇帝前,兩個人就是好朋友了。據(jù)說,陶弘景畫了兩頭牛呈給梁武帝,其中一頭牛在曠野中怡然自得地吃草;另一頭牛,則被套上金鼻籠,后面,有人執(zhí)鞭,在驅(qū)趕它。言外之意,他希望做那只在曠野中怡然自得吃草的牛。

    陶弘景“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涂炭之苦”。雖然隱居茅山,但是,金陵城里的梁武帝很惦記這位仁兄。據(jù)《南史》記載,當時梁武帝對陶弘景“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就是說皇帝的書信問候不斷,車馬一輛接一輛。每遇大事,猶豫不決時,都會派臣子帶著詔書去茅山華陽洞,向這個隱居深山、無一官半職的道士請教對策。有時甚至親自前往,“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陶弘景因此被譽為“山中宰相”。

    歲月流逝,陶弘景為修道煉丹、避免受擾,干脆離開茅山華陽洞,隱姓埋名,四處云游,讓人找不到行蹤。

    說來也怪,陶弘景越是躲藏,梁武帝蕭衍越好奇,派人四處查找他的行蹤。終于在陶山找到了他。梁武帝在詔書中非常不解地問他:“放著好好的官不當,非要跑到山中。山中究竟有什么樣的奇珍異寶?”

    陶弘景用一首詩做了回答,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能持贈君?!?/p>

    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名人志士隱居山林修道,也是為了避世,求得暫時的平靜。

    隱居修道的人有兩類:一類是念念不忘“學而優(yōu)則仕”,隱居讀書,不過是以退為進,等待時機,擇明主以出仕。另一類,看夠了一幕接一幕的改朝換代鬧劇,看透了人間世態(tài)炎涼,看透了宦海浮沉,索性潛心研究道教學術(shù),成為方外之士。

    到了后來的趙宋時期,有個叫陳摶的人,也曾有經(jīng)邦治國的鴻鵠之志,熟讀經(jīng)史百家之言,“年十五,《詩》《禮》《書》《數(shù)》至方藥之書,莫不通究”。可惜時運不濟,遇上亂世,考試總是落榜,一直到50多歲,還沒有考中,“舉進士不第”,索性離家,選擇空曠荒涼的地方,不求祿仕、離家修隱,倘徉山水間,“盡棄家業(yè),散以遣人,惟攜一石鐺而去”。 《仙鑒》里面說他“享年一百一十八歲”,這個說法未必可信。陳摶出生年代不詳,只知道他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元人評其品:“其高風峻節(jié),信乎前宋一代之異人也。”

    6.中華自古多才俊。

    陶弘景是真的隱士,就是隱,只是隱,不想被人注意。也許,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極端來對比真的隱士,那就是“真的猛士”(魯迅語)。

    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是明代天才少年夏完淳的詩《別云間》[3]。

    中華自古多才俊。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作《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千古流傳。黃庭堅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風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給那些追名逐利之人以警醒。

    夏完淳(1631—1647)同樣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于復社領袖張溥,幼年就有“神童”之美譽,“四歲能屬文”“五歲知五經(jīng)”“六歲能詩文”, 九歲就寫出《代乳集》一書,十四歲隨父抗清。被柳亞子贊許為“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當時的文壇盟主錢謙益稱贊他:“若令酬圣主,便可壓群公。”并寫下《贈夏童子端哥詩》(夏完淳的小名端哥)。松江名士陳繼儒也曾寫下《夏童子贊》四首相贈,其中有“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等句。如果不是明末的天崩地裂大變局,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如果他生在和平年代,他的文學成就可能超過錢謙益。

    僅憑夏完淳現(xiàn)存的4百多篇詩文,如“吳江天入水,震澤晚生霞。”“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系得離愁住,系不得離人住?!薄暗跬鰢粕焦实?。驀驀地,杜鵑啼血,棠梨開早。愁隨花絮飛來也,四山鎖盡愁難掃。嘆年年春色倍還人,誰年少?!钡?,其筆端已是氣吞萬象,才情已是光芒萬丈。

    公元1645年起,夏完淳投身于江南抗清斗爭,一是為了扶救南明朝廷,同時也是激烈的“抗辮”斗爭。

    1646年春,錢栴、倪撫與吳易合作起兵,夏完淳擔任軍中參謀。夏完淳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栴三人,共歃血盟,又遵父命,盡以家產(chǎn)餉軍。后來,吳易被捕,在杭州遇難。當年五月,陳子龍被逮,投水殉國。五月二十五日,夏完淳伯父夏之旭自縊于文廟。夏完淳在岳父家被捕,他慨然曰:“豈有畏人避禍夏存古耶(夏完淳,字存古)!”遂與錢栴一同被捕。

    《別云間》是夏完淳的辭世之作,“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詩氣魄了得,一字一句,柔軟中充滿了錚錚鐵骨,碧血丹心、忠肝義膽。

    這首詩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寫作背景相同,都是詩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相同的是:文天祥也好,夏完淳也好,都包含著詩人對山河破碎的滿腔悲憤、對救亡圖存大業(yè)未就的遺憾和強烈的愛國之情、誓死如歸的精神。不同的是,夏完淳的《別云間》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依戀。

    初讀這首《別云間》,以為是詩人是人到中年呢,卻不想詩人是個未成年人,只有17歲。豆蔻年華,本是花季少年,夏完淳此時卻和42名抗清義士一起,頂天立地、昂首不屈,共赴南京的刑場,慷慨就義。在詩中,夏完淳慷慨激昂地說:“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p>

    他死的時候只有17歲(舊時論虛歲),直接下誅殺令的是“大學士”洪承疇。秋風蕭瑟中,上海松江昆崗蕩灣村,多了一個不起眼的寂寞墓穴。

    洪承疇曾為明廷重臣,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后被俘降清,降清后在江南充當剿滅抗清武裝急先鋒。洪承疇本來想寬釋夏完淳,稱:“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軍中耳,歸順,當不失官?!毕耐甏緟柭暤溃骸拔以犝f洪承疇先生乃本朝人杰,松山之戰(zhàn),血濺殉國。我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讓之!”左右的人說:“上座者,即洪經(jīng)略?!毕耐甏拒S起,辱罵洪承疇。洪承疇一氣之下,遂殺夏完淳、錢栴翁婿。翁婿二人執(zhí)手同赴刑場。在刑場上,夏完淳書寫并吟詠了“絕命詞”,其詞曰:“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nèi)事。……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然后,他昂首朝劊子手走去。

    夏完淳在南京關押數(shù)月,《南冠草》《獄中草》等詩集都是在這段時間寫成。他羞辱洪承疇的故事已成為佳話。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彪y在何處?高中語文課的高考模擬試題,經(jīng)常出這樣的題。這該怎么回答呢?當然,出題者希望的“標準答案”是:抗清事業(yè)難成,老父已經(jīng)殉國,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難見故園和親人,對此心中怎能無所留戀?夏完淳就義時,妻子懷著身孕,幾個月后生下一個男孩,不幸夭折。孤苦無依的她,削發(fā)為尼,了卻殘生。所以說,《別云間》這首詩和今天大家掛在口上的“詩和遠方”的“詩”不一樣?,F(xiàn)代很多人喜歡寫詩,也喜歡被稱為詩人。如果真的稱自己為詩人,最起碼應該好好品讀一下《別云間》這首詩。夏完淳會告訴你,什么才是詩。

    感情的事哪有什么“標準答案”呢?《別云間》,那是一個17歲的少年,用生命的正氣和眼淚書寫的字句。滿滿的正能量,一身的“正氣歌”。

    對比現(xiàn)在的孩子,姑且不說“大意凜然”這么宏大的事了,就是日常生活吧,你說說看,現(xiàn)在的孩子被父母嬌慣成什么了。飯來張口不說,整天跟那個手機交流,這算怎么回事嘛。國外一教育家曾說:“理想的教育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讓每一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

    可是,現(xiàn)在的孩子有多少“幸福感”?家長特別不理解的是:“你說你們這一代有多幸福,物質(zhì)空前豐富,要什么有什么,不缺吃不缺穿。上學放學,車接車送。你們現(xiàn)在的條件比我小時候不知道好多少倍,你們還有什么理由心情不好?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不快樂呢?”大人們在抱怨孩子的時候,不妨也問問自己:你是否也缺乏“幸福感”?沒錯,現(xiàn)在的條件比過去好多了,物質(zhì)條件無疑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交手段、交通工具日新月異,以至于沒有時間“思念”,千里之外,坐幾個小時的飛機說見就見了,距離已經(jīng)不是問題??墒?,你滿足了嗎?愉悅了嗎?眼花繚亂的世界,“幸?!边€有多少“感”呢?正所謂:“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心在動。”

    再來看夏完淳的另一首詩《即事·復楚情何極》:“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c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毕耐甏竞退母赣H夏允彝,是明末時期赫赫有名的忠臣孝子。崇禎十六年,吏部推舉“天下賢能知縣”,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名列第一。崇禎十六年(1643),夏允彝丁憂回鄉(xiāng)。甲申之變后,夏允彝走謁史可法,勸說門生、吳淞水軍副總兵吳志葵舉兵,并飛書走檄為之奔走。起兵失敗,松江城破,夏允彝自沉水塘而死。

    夏完淳,這位17歲的偉少年,心存明室,作此詩時,適逢其父夏允彝抗清失敗殉國,所以詩人還穿著縞素(孝服),和抗清義軍的水師一起,打一場決死生之戰(zhàn),決心雪恥復國,為父報仇。

    詩的開篇就明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夏完淳用“胡笳”吹響了一曲悲壯激越的歌。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皆是無限的凄涼。

    7.陶弘景:“欲界仙都”的詩意棲居。

    鋪墊了這么多,大家也看出我要表達的意思了。陶淵明已經(jīng)夠厲害了,一說隱士,很多人本能地想到陶淵明??墒?,比陶淵明更厲害的是陶弘景。陶弘景是真正的大隱。這么比,也許不太適合,事實上,他們根本就不是一類人,不是一個階級的人,不在一個朋友圈。如果說,陶淵明還可以學、可以效仿的話,那么,陶弘景,你只能仰望,只能佩服,無法效仿。誰不想回歸田園、寄情山水呀,可是,每天一睜開眼,你說,手機費、寬帶費、物業(yè)費、水電費、早餐費、交通費,哪一樣離了錢都轉(zhuǎn)不動。陶淵明可以不交手機費、寬帶費、物業(yè)費、水電費、早餐費、交通費,現(xiàn)代人你不交行嗎?不行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多苦都要奮斗。可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只有對薪水的忠誠,沒有對公司老板的忠誠。年輕人嘛,總要嘗試,總喜歡新鮮。年輕人對第一份工作很少有“從一而終”的。第一份工作一般能干多久呢?有個統(tǒng)計數(shù)字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0后”平均5年左右?!?0后”4年左右?!?0后”你猜多久?這個數(shù)字我記得比較清楚,1年零7個月?!?5后”,你猜多久?平均7個月左右。

    有本暢銷書,書名叫《海底撈,你學不會》,借用一下,陶弘景,你學不了。清人曾經(jīng)撰寫的一楹聯(lián),表達了對陶弘景的無限敬仰之情:“六朝霸業(yè)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p>

    陶弘景,那是真正的高人。

    陶弘景11歲就成為司徒右長中王劍兒子的博士,相當于家庭教師;約在20歲前,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37歲(公元492年)棄世入茅山,享年81歲;是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yī)藥學家,系繼葛洪之后的大煉丹家,道教史上的關鍵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著有《養(yǎng)性延命錄》《真誥》《效驗方》《肘后百一方》等。我國藥物學經(jīng)典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是他校訂的。中醫(yī)的理論基礎是《內(nèi)經(jīng)》,臨床基礎是《傷寒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是中醫(yī)的藥學基礎。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已被收入初中課本。

    陶弘景的祖父陶隆便“善解藥性”,他的父親陶貞寶也“深解藥術(shù)”。陶弘景也是一位大醫(yī)。他精通“五行、陰陽、風角、氣候、太醫(yī)、遁甲、星歷、算術(shù)、山川地理、方國所產(chǎn)及醫(yī)方香藥分劑、蟲鳥草木”,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陶弘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編著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4],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和醫(yī)療屬性編目分類,將藥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和食等類,對于藥物的性味、產(chǎn)地、采集、形態(tài)和鑒別諸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并對原書錯謬予以一一訂正。

    陶弘景著《養(yǎng)性延命錄》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鈉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唏、呼、呵、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而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泄,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率不欲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忌也。”

    “六字訣”出自陶弘景。噓、呵、呼、呬、吹、唏(嘻)“六字訣”,又稱“養(yǎng)生祛疾延壽訣”?!傲衷E”,按照順序念:噓、呵、呼、呬、吹、唏(嘻),每字念6遍,共36遍,以達到呼吸平衡?!夺t(yī)少學人門》講:“至于六字氣,雖能發(fā)散外邪,而中虛有汗者忌?!本褪且坏┏霈F(xiàn)虛汗、心悸、頭暈時應立即停止。“六字訣”療病一定要對應范圍,并非萬能訣?!妒備洝分v:“疾已即止?!?/p>

    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jié)草為廬,采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恩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藥齊”,山稱“藥齊項”,甘蔗稱“陶蔗”。

    在這個什么都不確定的世界,面對世界的榮華富貴和各種誘惑,是繼續(xù)擠破腦袋往前沖還是適合地后退觀望?在眾聲喧嘩中是選擇不顧老本地緊張忙碌還是持一份寧靜?陶弘景選擇了“欲界仙都”的詩意棲居。他選擇到茅山,隱居茅山40余年,與山川草木朝夕相處,建觀授徒,潛心學問,撰述道學、醫(yī)學、文學等方面大量的著作。其《答謝中書書》一文,處處洋溢著詩意棲居的欣悅之情與自得之樂。

    現(xiàn)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成了網(wǎng)紅,談論中醫(yī)也成了時髦的話題。很多老中醫(yī)也跟著成了網(wǎng)紅。但是,一個真正的中醫(yī)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審人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王綿之教授說得好,中醫(yī)是中華文化精粹的綜合,包括了多種學科在內(nèi)。而中國哲學思想首先是思維方法,它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唯物。第二,辯證。第三,中庸。中醫(yī)的五行,把人分成幾個系統(tǒng),而且各個系統(tǒng)之間互相聯(lián)系。一個肺病患者,他表現(xiàn)出來的可能不是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而是膀胱方面出問題,比如小便赤、痛、少等。人是一個整體,自然是一個整體,還有容易被忽略的,人與社會,也是一個整體。現(xiàn)在,中醫(yī)所看到的人,叫自然人,西方醫(yī)學的名字叫生物人。有時候,你解決了生物人,卻沒有解決社會人。而真正的中醫(yī),他看到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會人。中醫(yī)看的對象是社會人,他會根據(jù)一個人一生的經(jīng)歷、社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七情、社會影響,來了解一個人的整體情況,從而更好地辨證論治。

    《紅樓夢》里寫到多位醫(yī)生,比如說,太醫(yī)、神仙醫(yī)(癩頭和尚、跛足道士)、儒醫(yī)、鈴醫(yī)(民間醫(yī)生)、巫醫(yī),以及王一貼之類的江湖醫(yī),當然,還有賈寶玉、薛寶釵、劉姥姥這樣的“民科”醫(yī)等。按照今天的標準,除了太醫(yī)、儒醫(yī),其他的嚴格多屬于“無證行醫(yī)”。江湖醫(yī)王一貼胡亂吹牛,說他的狗皮膏藥“百病千災,無不有效”。把寶玉給騙了,傻傻地問他:“倒有一種病,可也貼得好么?”王一貼滿口跑火車,說寶玉是“腎虛”,應服“壯陽藥”。

    太醫(yī)看病,按說應該有板有眼,“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但《紅樓夢》寫到的幾個太醫(yī)也是真真假假,把個脈就開方了。你看那個儒醫(yī)張友士,給秦可卿看病,不讓賈璉介紹病情,一上來就切脈;王太醫(yī)給林黛玉看病,也不讓紫鵑介紹病情,直接切脈;王太醫(yī)給賈母看病,也是僅僅靠切脈單診術(shù),就開方了。還有給晴雯看病的胡庸醫(yī),給尤二姐看病的胡太醫(yī),就是靠胡亂切脈,典型的“庸醫(yī)”。書中描寫胡太醫(yī),說他切脈診斷之際,見了尤二姐美色,“魂魄如飛上九天,通身麻木,一無所知”。

    晴雯患的病相當于今天西醫(yī)所說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僅僅靠摸摸脈就開方,別說療效了,不耽誤病情就不錯了。還有那些給李紈、鳳姐看病的醫(yī)生,也是僅靠切脈,外加臆想,誤診乃司空見慣。林黛玉從會吃飯起就吃藥,吃了一輩子的藥,既沒有調(diào)理好,更沒有治好。王夫人問黛玉:“大姑娘,你吃那鮑太醫(yī)的藥可好些?”黛玉說:“也不過這么著。老太太還叫我吃王大夫的藥呢?!摈煊竦囊馑季褪钦f吃這些藥沒多大效果。秦可卿夸張?zhí)t(yī)的藥有效,張?zhí)t(yī)還說:“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苯Y(jié)果還是死了。

    巧姐兒受涼發(fā)熱,劉姥姥說怕是“撞客”了,鳳姐深信不疑,找來《玉匣記》,依法“送祟”。后來,大觀園內(nèi)接二連三有人病倒,比如尤氏,主要癥狀就是發(fā)熱、發(fā)狂。賈蓉說是“撞客”了,然后就請毛半仙進園來算卦、做法,診斷是撞著了什么“伏尸白虎”,但“有貴神救解”“先憂后喜,是不妨事的”。有意思的是,巫術(shù)的“療效”比那些太醫(yī)、儒醫(yī)的效果還好。巧姐兒的傷寒病,燒紙錢送祟,“治好”了。賈珍、賈赦相繼生病,請道士作法驅(qū)妖,竟也好了,“賈珍等病愈復原,都道法師神力”。你聽聽劉姥姥怎么說?她說:“我們屯鄉(xiāng)里的人不會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許愿,從不知道吃藥的?!?/p>

    整部《紅樓夢》僅有一處提及針灸,就在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fā)悲音 賞中秋新詞得佳讖》,賈府夜宴上玩擊鼓傳花,花在手中就罰酒一杯,并說一個笑話。賈赦說了一個笑話:“一家子一個兒子最孝順。偏偏母親病了,各處求醫(yī)不得,便請了一個針灸的婆子來。婆子原不知道脈理,只說是心火,如今用針灸之法,針灸針灸就好了。這兒子慌了,便問:‘心見鐵即死,如何針得?’婆子道:‘不用針心,只針肋條就是了。’兒子道,‘肋條離心甚遠,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边@回針灸的“醫(yī)生”竟然是一個鄰家老婆子,曹雪芹這么寫,估計有他的用意。

    膏粱之體,藜藿之軀,他們所得的病不一樣,治療用藥也不一樣。藜藿之體,易感風寒;膏粱之體,易受暑濕。膏粱之體,就是我們常說的富貴人。藜藿之軀,則指的是貧賤之人。藜和藿,本意是兩種野菜的名字,藜藿用在一起一般是指粗劣的飯菜,后來引申為貧賤人的身體與體質(zhì)。清朝毛對山的《毛對山醫(yī)話》曰:“藜藿之軀不數(shù)服藥之,故易于見功,膏粱之體未病先藥,既病而藥難取效。”意思是說:貧賤的人他們的身體(體質(zhì))因平時不大吃藥,所以(用藥時)容易見功效;富貴的人他們的身體(體質(zhì))平時往往還沒生病就吃藥,等到真的生病時,吃藥就難以顯現(xiàn)功效?!督痂b》外科云:“膏粱之變營衛(wèi)過,藜藿之體氣血窮?!惫糯嗅t(yī)已認識到疾病的個體特異性。豪門權(quán)貴、富商大賈與窮苦大眾,患同樣的病,用同樣的藥,療效可能不一樣。賈府的林妹妹出的汗都是香汗,而焦大出的汗都是臭汗,他們的體質(zhì)能一樣嗎?

    魏晉時期,盛行服食“五石散”,即傳說中的 “仙丹”,結(jié)果吃死了不少人。追求長生不老藥,結(jié)果“企不死乃速得死”。李世民像曹操一樣患有“風疾”,相當于今天所說的神經(jīng)性頭痛。吃了天竺丹藥,病情加重,方士囑加大劑量,結(jié)果暴亡,年僅51歲。李白寫詩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當然,他終于“未就丹砂”,直到61歲,醉酒捉月而死。唐代孫思邈警告“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拔迨?,葛洪認為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也”。隋巢元方認為是“石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石散廣為流傳,因之中毒而喪命者遂多。

    東晉司馬丕,20歲即帝位,24歲起迷戀辟谷,靠服丹藥維持生命,一年多就吃死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設“仙坊”,煮煉不死藥。藥成令死囚試服,多中毒而死。拓跋珪繼續(xù)煉,后煉成一種“寒食散”,長期服用,導致中毒,精神失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五石散”本來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藥。但到了魏晉時期,“五石散”卻成為士大夫競相追逐的時尚消費。

    一個沒有任何病的人,就像追逐今天昂貴的保健品一樣,把它當成一種身份的象征,去服用“五石散”,結(jié)果呢,輕則身體燥熱,生癰生瘡;重則精神恍惚,不能自控,嚴重的還會喪命?!昂笕税е昏b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飲食里面有大學問?!端貑枴け哉摗氛f:“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币馑际钦f:吃得太多,脾胃因為負擔過重,脾不能及時輸布和消化營養(yǎng)物質(zhì),會損傷脾胃。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受損了,就會生痰濁。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中說:“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于聲色。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币馑际钦f:久饑不得飽食,飽食成癖病。

    “腎液為唾”,唾液與人的骨骼、血液、皮膚乃至牙齒、耳朵都有莫大的關系。道家養(yǎng)生,有“吞津養(yǎng)生”之法。中醫(yī)學認為,唾液屬“陰津”,并有“存得一分陰津,則存得一分生命”之說。薯蕷飲可滋陰津、潤肌膚。薯蕷即懷山藥,用生的比較好。山藥甘平,具有補益肺、脾、腎三臟的功效,尤其對氣陰兩虧而無邪滯相兼者,最為適宜。生懷山藥120克(切片),用水煮汁兩大碗,代之以茶飲,不拘時,徐徐溫飲之。可以潤肺補脾,滋潤肌膚,益腎固腸。凡因肺陰虛虧而引起的勞瘵發(fā)熱,或咳喘,自汗乏力,以及由于脾腎氣虛水道不利等,皆可飲用。

    陶弘景的養(yǎng)生可以概括為修心(守靜、守一)、養(yǎng)氣(服氣、行氣)、煉形(服食、導引、辟谷等)三類內(nèi)容。所謂“守靜”就是《道德經(jīng)》所謂的“致虛極,守靜篤”。陶弘景說:“能洞寂者,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死生之根易解,久長之年易尋,尋之可得,解之可久?!?怎么才能靜呢?陶弘景用“少”來描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所謂“服氣”也是道家修煉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有稱為“吐納”的。陶弘景提出的具體方法就是當“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閉氣不息”,“于心中數(shù)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吧鷼狻保侵戈枤馍碾A段,在一天中是夜晚12點至中午12點這個階段;“正偃臥”就是端正的仰臥,“瞑目”就是閉上眼睛;“握固”,是為了保持“氣”不漏,包括手握固、縮肛等等;“閉氣不息”就是屏息,然后在心中數(shù)200個數(shù),再吐出氣來。而“行氣”則是以意念引導氣在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運行。

    所謂“服食”主要是服各種藥物。陶弘景說:“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彼^“辟谷”,就是一段時間內(nèi)不食五谷和肉類。這“辟谷”其實也要謹慎。古人曾指出:“安谷者生?!边@“安谷”首先是“食飲有節(jié)”,節(jié)就是節(jié)律、節(jié)制。

    參考文獻:

    [1]陳振鵬,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上)[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 [梁]劉勰.文心雕龍[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 [明]夏完淳著.白堅箋校. 夏完淳集箋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 [梁]陶弘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陶弘景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陶淵明還是陶通明
    讀書(2021年4期)2021-04-09 07:06:30
    《真誥》所言“使作隸字寫出”本義還原
    速讀·下旬(2020年5期)2020-10-09 11:18:52
    陶弘景菜園求學
    科學導報(2019年15期)2019-09-23 09:04:16
    山中宰相陶弘景
    小讀者之友(2019年6期)2019-09-10 08:12:47
    素心人陶淵明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山中宰相
    故事大王(2017年4期)2017-05-08 07:57:54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溧阳市| 澎湖县| 彝良县| 清徐县| 龙井市| 蒙城县| 玉林市| 井研县| 安福县| 荔浦县| 兴安县| 斗六市| 南充市| 永兴县| 五寨县| 改则县| 两当县| 百色市| 那坡县| 驻马店市| 玉林市| 开化县| 勃利县| 荔浦县| 富宁县| 上犹县| 津南区| 西青区| 锡林浩特市| 伊宁县| 磐石市| 安丘市| 玉龙| 涟水县| 望奎县| 中西区| 柞水县| 安新县| 榆树市| 泾川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