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林
摘 要:從民族地區(qū)歷年語文高考成績來看,作文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究其原因可知,與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作文訓練方法不得當,以及高中學生寫作表達訓練不夠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本文為提高少數(shù)民族漢語寫作能力,結合其具體情況,由作文表達訓練出發(fā),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表達訓練;高中作文;策略
近年來,很多學校在提高漢語作文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結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中生的特點和實情,省時省力,把握“說”的能力,以“說”促“寫”就成為了提高寫作能力的重點所在。
一、少數(shù)民族高中生學生寫作現(xiàn)狀
作文作為民族地區(qū)歷年語文高考成績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得分率低,甚至,字數(shù)無法達標成為常態(tài),究其原因可知,這與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作文訓練方法不得當,以及高中學生寫作訓練強度不夠有很大的關系。然而,高中階段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語文學習任務量大,時間緊,加之語言、文化環(huán)境、地區(qū)等因素的影響,知識和語言基礎薄弱。因而,要想獲得少數(shù)民族學生寫作教學的提高,更應注重的是抓住有限的時間,以表達訓練為突破口,尋求策略以求得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讀后感演說——審題立意
審題立意是寫作的關鍵。少數(shù)民族學生們由于文化差異和語言基礎的原因,在作文的審題立意上總是存在理解偏差或者不知其意,故而很多時候不知該如何下筆。特別是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處于記敘文寫不好,議論文摸不清的兩難境地,對即將到來的議論文寫作學習完全沒有任何基礎,因此,為了讓學生能良好順利地過渡到議論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采取以訓練名作名篇觀后感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樹立對材料的審題和自我觀點建構能力。比如大到對《許三多賣血記》、《紅與黑》、《古文觀止》、《資治通鑒》、《詩經(jīng)》《采桑子》等名著的觀后感,小到對《駱駝祥子》、《復活》等節(jié)選單篇文章的讀后感,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思路框架進行點撥,如:作品的寫作背景或內容梗概---作品中經(jīng)典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精選一部分重要內容談體會和感想---對文章整體感受進行總結升華。在演說過程中,被閱讀的篇目充當了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角色,學生可選擇一個點談感受即是通過材料找主題或者論點的過程,據(jù)此,不斷重復訓練,學生對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把握能力就逐漸得到提升。
在讀后感訓練過程中,篇幅較長的篇目一般可提前布置成課前任務,對于較短的篇目則可選擇在課堂上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閱讀和表達,從而進行討論分享后,并根據(jù)思路進行現(xiàn)場表達,課后,同學之間可互相發(fā)言補充點評。最開始可能很多學生們表達起來比較吃力,教師可在選擇篇目時由易到難,同時,注意最開始時多做提點,后面逐漸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己完整地進行抒發(fā),達到最后“腹中有稿”后能隨時順利成文。
二、現(xiàn)場表達訓練——構建思路
高中階段學生們語文學習任務量大,分配到作文訓練板塊的時間較少,加之作文字數(shù)要求一般為800字以上,字數(shù)較多,所以,除非考試,學生下筆訓練的機會較少。因而,由于這種訓練少的不熟悉度,加上有話說不出,無話可說、毫無邏輯可言等問題,作文不僅質量不行而且常常是字數(shù)不達標。因此,教師可在日常課堂中注重學生的即時表達訓練,一般情況下,教師可在上作文課時給定一個標題,讓學生現(xiàn)場思考行文結構和思路,以及表達中心觀點。例如:時事類新材料作文,材料內容大致為:一女子在地鐵里吃鳳爪亂扔骨頭,引發(fā)與其他乘客的爭執(zhí)互拍;視頻在網(wǎng)絡上迅速傳播,女子被人肉爆料,迫于網(wǎng)絡輿論壓力丟了工作,所在公司業(yè)務也受了影響。顯而易見材料主要對象包括:“鳳爪姐”、“人肉爆料網(wǎng)友”和網(wǎng)絡輿論。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鳳爪姐角度、人肉爆料網(wǎng)友角度、網(wǎng)絡輿論角度等角度自主進行選擇闡釋觀點。
學生可自主選擇抓住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思路構建,比如:并列式結構、遞進式、總分總式等結構闡述后,先說中心觀點,然后進入正文思路:開頭大致如何書寫,中間分論點有哪些,分別舉哪些素材和例子進行論證或者充實,結尾大致運用什么樣的語句總結升華。在表達完后,教師立馬對其思路進行點評,總結提示------這道新材料作文的重點其實在于對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暴”行為的理性思考:“網(wǎng)暴”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網(wǎng)曝”成“網(wǎng)暴”?
通過這種現(xiàn)場表達的訓練,輪流讓學生開口,鍛煉學生的行文思路,從而避免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有話倒不出的尷尬境地。
三、重視朗讀訓練——增強語感
語文學習的宗旨在于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寫作為最終目的,其最終的達成離不開讀的訓練,這個“讀”既指深入閱讀亦指有情感的朗讀訓練,二者相輔相成,在朗讀文本的過程就促進了閱讀的深入。一般情況下,語文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可采取教師范讀、小組讀、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例如:《雨巷》全詩內容可分為四節(jié),劃分節(jié)奏時,注意詞性的把握,動詞和名詞之間、主謂賓語之間的停頓,注意語速和情感之間的契合。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應該適當?shù)丶右酝nD或者是讀重音,同時,給予學生自由朗讀的時間,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詩歌中的“我”。同時,注意其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jié)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并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關鍵詞“彷徨”、“悠長”、“寂寥”、“哀曲”“散了”“惆悵“等,體會凄婉,哀傷的情感基調,并帶著感情基調再入詩反復讀。
通過,一系列培養(yǎng)語感的朗讀訓練,可以幫助少數(shù)民族學生較快地融入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對漢語的語言文字形成發(fā)自“語言習慣”、下意識的較為自如的運用,從而提高寫作時語言的流暢度和生動度,規(guī)避基礎的語法錯誤。
四、結合具體事/物——先說后寫
寫作對于大部分基礎差或者未入門的學生來說,其實顯得抽象而遙遠,不知如何才能把握材料,擺脫啰嗦、空話、套話的狀況,因此,結合生活中的事為材料或作文相關的圖片素材等具體的物,從而讓學生產生具體的感知,對寫作產生真實的體驗感和共鳴感。先進行語言表達把所見所聞所感講述出來,由教師點評、指導,然后再由學生精簡、思考后形成段落和行文。
(一)看圖說話
教師可以在作文課或者日常閱讀訓練中,注意圖片材料的運用。展示一些圖片,給定一定的材料提示,讓學生看圖說話,例如:在高一敘述文寫人訓練時,可以展示幾個不同類型名人有出處的圖片材料,引導學生看圖識人、識事,結合自己的常識和經(jīng)驗描繪想象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使得學生以圖像為依據(jù),有圖可依,因而想象和表達有了著力點。
(二)結合生活
少數(shù)民族學生大多來自較偏遠的地區(qū),放牛、喂雞鴨、打獵、上山砍柴、下河摸魚蝦都是常態(tài),這些都是頗具生活氣息和實踐感受的鮮活事例。同時,民族地區(qū)山水好,風景優(yōu)美,良好的自然景色孕育了美好的風土人情,加上頗具文化特色的文化習俗,例如:壯族的拋繡球活動、歌舞會等都是良好的文化題材。教師可以在講民俗或文化類閱讀、寫作課時,引導學生根據(jù)材料回想或實地觀察生活中的場景,并用自己的語言將事情描繪成一段話。然后,再由教師幫忙引導修改,再課后整理記錄下來。如此,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亦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據(jù)此,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寫作題材只要學生仔細觀察都會在生活找到相似的原型或連接點,同時,也只有鏈接了真實的體驗,作文才會真實動人有話說。
小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寫作表達訓練,是一個長期堅持、有層次遞進的過程。只有把握了“說”這樣一個快速、省時、易操作的作文教學策略,精心指導,才會逐漸讓少數(shù)民族高中生們逐漸脫離寫作這一弱勢,整體語文水平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建春.高中語文作文評價研究[D].延邊大學.20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巾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陳美蘭,沈柯銀師范生的教師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現(xiàn)狀調查報告[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年12月,第四期:71
[5]關書文,淺析海南陵水黎族地區(qū)初中語文教學滯后的癥結和出路[D].湖南師范大學2014.
[6]李耀柏,鄉(xiāng)土作文教學的案例研究[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
[7]曹茂才,語文教師寫作教學的理論修養(yǎng)[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04:38-41
[8]何捷,何捷老師的游戲作文風暴,海峽文藝出版社,2010,10,1
[9]裴海安,名師這樣教作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6
[10]竇桂梅,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華東師范大學,2016,11,20
[11]余文森?林高明,鄭華楓,可以這樣教作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12]閆萍,周鴦主編,語文比較教育,廣西出版社,2006,7,24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