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閣
廟上村地坑窯院,又稱“廟上村天井窯院”,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西張村鎮(zhèn)黃土塬上,它是黃土高原地域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筑形式,是研究豫西地區(qū)民情、民俗、民生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只聞人歡馬叫,不見村舍房屋”就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因其歷史淵源深厚,地域特色明顯,2012年廟上村被授予“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廟上村地坑窯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一、“天井窯院”的外觀結構
天井窯院的方形大坑叫天井,當地人稱“天井”為坑,故稱為“天井窯院”。窯院以地坑為院,窯為居室,人們根據預先確定的位置、朝向,在深厚的黃土層上,挖一個深約6-8米的長方形成正方形大坑,然后再在四壁上鑿出8-12孔窯洞。院中主要居住的空間是窯洞,通向地面的通道叫門洞,收集雨水和污水的旱井叫滲井,露在外面的窯洞墻壁叫作“窯臉”,凸出地面的磚瓦結構叫攔馬墻。
俗話說,山有去脈,水有流向,土有層次紋路。人的居住環(huán)境只有與山脈、水勢、地氣相和諧,才能體現最高級的生態(tài)美、自然美,這也就是我國古代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哲學思想。地坑院的建造非常符合這種智慧理念,可以通俗地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站在院內,抬頭看天空,天似穹窿,籠罩著方方的地坑院,再看看每一孔窯洞的外觀造型,上部是圓拱形,下方端直,“天圓地方”的概念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讓人回味無窮。
二、“天井窯院”的建造講究
天井窯院是鄉(xiāng)土民居,但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建造十分講究。動土之前,要先請懂得陰陽八卦的風水先生相地看院,定方位,俗稱“方院子”。根據預先確定好的位置、朝向確定宅子的類型,然后量大小,下線定柱,擇吉日動土。根據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不同的方位朝向,可分為四個類型,即“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
窯院在建造過程中也有很多規(guī)矩,窯洞孔數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說,九為大,所以九孔窯院落最多。窯洞里邊一般都建火炕,選擇盤炕的日期要帶“七”,炕的尺寸長短也要帶“七”,比如“長六尺七寸、寬四尺七寸”等,因“七”與“妻”同音,有“夫妻同炕,偕老百年”的意思。門洞的建造也有講究,不能有“漏財門”,也就是門洞不能直對著大路,必須要有彎度,而且應往里彎,不能往外彎。
三、“天井窯院”的院落格局
廟上村的天井窯院多為西兌宅,也就是坐西向東,西面居中為主窯。主窯比其他窯洞都寬大,高九尺五寸,寬九尺,俗稱“九五窯”。主窯一般是一門三窗,主要用來祭祖、議事、會客,院子里的其他窯洞都是一門兩窗或一門一窗。主窯的左邊為上角窯,家庭長輩居住;右為下角窯,生火做飯窯;上北窯長子居住,下北窯次子居住;下南窯是五鬼窯,用來喂養(yǎng)牲口;下院東窯是下主窯,主要用途是儲藏糧食;東南角為廁所窯.東北角為門道窯。
在天井窯院的窯洞里,大多每個窯都有一個通往地面的洞,叫“馬眼”,它主要是用來通風換氣,或者在窯頂地面打場、曬糧食時,收獲的糧食可以直接通過馬眼流入屋內。窯院一般都是在門洞的拐角一旁打一眼水井取水,供人畜使用。每個院子的中間,都有一口“滲井”,它就是天井窯院的排水系統(tǒng),其深度和院子深度相同,一般深6-8米,雨水和生活用水通過它滲到地下。
四、“天井窯院”的栽樹民俗
天井窯院的“見樹不見村”,栽樹也很有講究。一講方位,二講樹種。樹不能栽在院子的正中間,因為地坑院是方的,它的形狀和“木”聯(lián)系起來,也有“困”的寓意,所以栽樹的方位在東北角。俗話說“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這是說桑樹不能栽,因為“?!笔恰皢省钡闹C音;柳枝多插在墳頭,有不祥的寓意;楊樹葉子稠密,刮風時會發(fā)出“嘩嘩”的響聲,故稱為“鬼拍手”。
窯院大多栽種梨樹、蘋果樹、棗樹、石榴樹,梨與利相通,象征著“大吉大利”,蘋與平相通,意味著“平平安安”,棗樹就象征著“早生貴子”,石榴樹寓意“多子多?!?“人丁興旺”??偟膩碚f,窯院四季皆有景,風光大不同,春季花香芬芳、百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郁郁蔥蔥,秋季碩果累累、景色宜人,冬季銀裝素裹、黃塬冰封。
五、“天井窯院”的建筑成因
塬是黃土高原地區(qū)一種十分典型的地貌,廟上地坑窯院位于陜州三大塬區(qū)的西張村塬,四周陡峭,頂上平坦,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質以石英和粉砂構成,少數地帶黃土層里夾雜有很薄的料礓石,結構十分緊密,有抗壓、抗震、抗堿作用,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此外,這里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豫西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屬于半干旱性氣候,特點是涼爽干燥,四季分明。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發(fā)生,即使偶遇洪澇,平面三面都是溝壑,雨水出路通暢,一般不會殃及地坑院群,且一年四季溫差較大,更能體現窯洞“穴居”冬暖夏涼的優(yōu)勢。
總的來說,天井窯院深藏于大地之中,和大地融為一體,具有防震、防盜、防火、防風效果,不僅堅固耐用、節(jié)省資金,而且結構簡單,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勞力于農閑之時揮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載中建成一座窯院,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當地人主要種植冬小麥和夏玉米兩種作物,而小麥、玉米的打收晾曬需要占用面積較大的場地,這種地下住人,地上打場的建筑,也深受陜塬人民的喜愛,人稱“天然空調,恒溫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