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坤
梟又作“鴟”,或稱鴟鶚、鴟梟,俗稱貓頭鷹,是自然界常見的一種晝伏夜出的猛禽。它面盤圓形似貓,眼大而亮,喙、爪彎而銳利,飛行無聲,因此在人類眼中充滿了神秘感。梟在我國的形象演化,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從吉祥、神圣的動物發(fā)展為“不孝”“不祥”之惡鳥的漸變過程。
梟在周代之前,被視為神圣之鳥,地位崇高,是一種信仰崇拜甚至族群圖騰的存在??脊虐l(fā)現(xiàn)的梟形藝術品最早見于仰韶文化時期。陜西省華縣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梟鼎(圖1),高36厘米,整體造型為一只蹲踞的梟,兩只圓圓的大眼,炯炯有神,尖尖的嘴巴向下彎成鉤形,顯得非常犀利,身體豐滿結實,肌肉隆起,顯得無比威猛。河南省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陶塑鳥頭,雙目又圓又大且深深凹入,左右并列,似乎也表現(xiàn)為梟。遼寧朝陽市牛河粱村的紅山文化玉梟,甘肅、青海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梟面陶罐,長江流域石家河文化的陶梟塑像等,都體現(xiàn)了原始社會對梟的普遍崇拜和宗教信仰。
但此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時期),以至商代早中期(二里崗文化時期)因考古發(fā)掘的資料不足而情況不詳。到了商代中晚期(殷墟文化時期),梟類題材盛行并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其表現(xiàn)形式既有立體的雕塑,也有鏤刻的紋飾,既有具象寫實,也有簡約抽象,其質(zhì)地有陶器、石器、玉器和青銅器等,在裝飾與雕塑手法上體現(xiàn)了美觀與實用相融合的純熟的工藝技巧。如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梟形銅尊(圖2),姿態(tài)生動,工藝精湛,反映了莊嚴獰厲的審美傾向和強烈濃厚的宗教色彩。殷墟婦好墓還出土了多件玉梟或梟形玉器,它們的造型、雕法、紋樣精致,均為裝飾品。
三門峽市上村嶺虢仲墓出土的玉梟(圖3)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梟造型上相類似。這尊玉梟為和田青玉質(zhì),呈圓柱體,采用陰線圓雕技法,雕刻出梟頭、眼、耳、爪、尾。梟身為素面,高5.8厘米,做站立狀,因受沁而呈土黃色或黑褐色。雙角卷曲貼身,形成耳廓,圓眼,雙目外凸;不同于大多數(shù)玉梟的鉤喙,它是尖喙向前突出。特別是其采用了俏色的手法,借用玉材本身的黑色,刻畫出鳥喙的特點。雙翼寬大并攏,尾巴下垂,兩足粗短,翼的下端與足平齊,和雙足一起形成四個著地點,增加了器物本身的穩(wěn)定性。這尊玉梟造型匠心獨具,手法巧奪天工,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玉精品。據(jù)《逸周書·世俘解》記載,“辛亥,薦俘殷王鼎”,“凡武王俘商,得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芍@件商代玉器能夠隨葬在周代虢國國君虢仲的墓葬里,應是周人滅商的戰(zhàn)利品。
殷商敬梟尚梟,制作的梟形器物多被作為具有祭祀禮儀功能的禮器和祭器,是因商人祖神合一的觀念,相信“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認為梟既是可復活再生的神鳥,也是祖先的化身。劉敦愿先生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的梟類題材研究》一文中認為,梟在中國上古時代特別是商代備受尊崇, “是奴隸社會特定歷史條件下,崇尚勇武的道德觀與審美觀所決定的,是原始社會統(tǒng)治階級利用宗教崇拜以加強神權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梟是猛禽中的夜禽,既與兵、刑之事相聯(lián)系,是性情兇猛和戰(zhàn)爭勝利的象征,又是夜神和夢神的象征,能保護“長夜”安全?!伴L夜”不僅指夜間,也常以其比擬身后,故而商代較高級別的墓葬中,往往會有梟尊和梟卣的出現(xiàn),以發(fā)揮鎮(zhèn)墓的作用,后世也延續(xù)了這一習俗。
西周初期,梟類題材的藝術品數(shù)量仍然眾多,其制作風格也大致承襲商代晚期。但西周中期以后,隨著商周兩族宗教風俗的差異,特別是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們思想的解放,梟不再被盲目崇拜,梟類題材的藝術品數(shù)量急劇減少,尤其是青銅器,梟形器與梟紋基本絕跡。而鴟梟信仰的中斷和失傳,造成了對梟新的誤解和成見?!对娊?jīng)·豳風·鴟鶚》是目前所見最早描述“鴟鶚”形象的文獻資料,其詩日“鴟鶚鴟鶚,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奠定了鴟梟惡名的基礎?!对娊?jīng)·大雅·瞻印》將鴟梟惡鳥的形象進一步強化,并在之后作為與周人崇拜的鳳鳥相對立的形象出現(xiàn)。常慶林和孫新周等學者提出,鴟梟形象的轉變,是商周革命導致的意識形態(tài)的結果。周文化長期打壓和改造梟的文化含義,致使備受殷商民族尊崇的神鳥梟墮落為被人憎惡與害怕的惡鳥。逯宏先生也認為,“商周易代造成了殷商族群的集體失語,玄鳥神話被異族周人有意或無意地誤讀”。戰(zhàn)國時期,鴟梟的文化含義漸衰并走向反面形象。到了秦漢時期,梟形器徹底從商代禮器轉變?yōu)槊髌鳌?/p>
漢代推崇以孝治天下,忠孝是當時人們奉行的重要準則?!稘h書·郊祀志》引孟康日:“梟,鳥名,食母。”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讀“梟”字為“不孝鳥也”?!稘h宮儀》云:“夏至賜百官梟羹,欲絕其類也。夏至微陰,始起育萬物,梟害其母,故以此日殺之?!兵|梟與儒家倫理“百善孝為先”的行為準則和倫理規(guī)范相悖,進而“丑化”其為貪婪、不潔、不孝的禽鳥。賈誼《吊屈原賦》云:“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躥兮,鴟鶚翱翔。”也可以看出漢人尊鳳貶梟、梟鳳對立的文化意識。因此,漢代視性情暴戾、晝伏夜出的梟為“死神”“夜神”,寓示陰間現(xiàn)象,更繪畫于帛、磚、漆棺等之上,或制作梟形器,以發(fā)揮鎮(zhèn)墓避邪、守衛(wèi)墓主靈魂之用。如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帛畫與漆棺上繪有鴟梟;鄭州新通橋西漢晚期空心畫像磚上也見有梟的圖像。三門峽出土的一件漢代綠釉陶梟尊(圖4),通高26厘米,平底,泥質(zhì)紅陶,通體大部分施綠釉,眼、耳、喙、腿等部位飾黃褐色釉。蹲式鴟梟形,頭頂兩立耳間有圓口,兩眼圓睜,尖鉤喙,豎尖耳,似在警戒,翅、尾緊貼于體自然下垂于地,兩翅突出,羽紋用陰線刻出,造型栩栩如生,也反映了漢代以梟隨葬的獨特葬俗。
漢代以后,人們對鴟梟的恐懼與厭惡有增無減。北齊劉晝《劉子新論》云:“炎州有鳥,其名曰梟。嫗伏其子,百日而長。羽翼既成,食母而飛?!表n愈《永貞行》曰:“狐鳴梟噪爭署置……怪鳥鳴喚令人憎?!薄端问贰の逍兄尽分杏涊d了劉豫后苑內(nèi)因常有鴟梟嗚叫,便專門找人捕捉,“獲一梟者,于錢五千”?!短綇V記》中更是在鴟梟食母不孝、傳報兇信的基礎上描寫其“好食人爪甲”“好與嬰兒作崇”。
史前源遠流長的鴟梟崇拜,在經(jīng)歷了商周以后的失傳與誤讀到漢代基本奠定了鴟梟為不祥之兆的文化內(nèi)涵。直到今天,鴟梟仍被人們視為不祥之鳥。但鴟梟不僅是自然界的捕鼠能手,自古也象征著勝利和勇猛?!对娊?jīng)·魯頌·泮水》中記述魯僖公平定淮夷后的獻俘祝捷“翩彼飛鶚,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懾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古代六博中以“梟”為首領,以“得梟”表示勝利。西漢時期的“梟騎都尉”以及后來的“梟騎”“梟帥”“梟雄”等詞匯的沿用,也都是“梟”威猛、強悍等古意的延續(xù)。相信未來通過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能夠為鴟梟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