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慧
【摘 ?要】《莊子》被世人譽為是“天下第一奇書”。可見其中包含的內(nèi)容之廣泛,其哲理之明確,以及莊子的個人思想之體現(xiàn),對人們的思維和處世觀念有很大的影響。在當今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有關(guān)于《莊子》的文章也有所收錄,而且是代表莊子本人思想結(jié)晶的體現(xiàn)。在本文中,我將以初中語文課本為基礎(chǔ),對《莊子》書中所表達的理想與責任進行深入挖掘,展開講解,并且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供各位教師參考使用,希望能給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莊子;思想
莊子作為先秦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留下的作品《莊子》被后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中心思想主要表達的是:在面對自己的遠大理想與責任的時候,要不懼困難險阻、不怕他人嘲笑、面對逆境要奮勇向前。
一、《莊子》“理想責任”思想挖掘與文化傳承
(一)參考歷史資料文獻,初步了解“莊子遠大理想與責任意識”
在很多歷史資料和歷史文獻記載中,關(guān)于莊子的遠大理想一般都是在講解莊子的處事風格和性格特征,以及莊子在教導世人的語言和方法。莊子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如在課本中《逍遙游》的記載。莊子借助鯤鵬來表達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讓人明白自身的責任擔當。在《逍遙游》中,從鯤、鵬的描寫,莊子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將人類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無窮,由自由而游的魚、海,到鯤的天地,進而達到展翅高飛的大鵬和大鵬的廣闊天地,而遠眺遙遠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達到水天合一更寬闊的天地,顯現(xiàn)一個無所不在的領(lǐng)域和境界。
(二)結(jié)合課本教學資料,深入探索理想責任
1.依靠理論引導,認識主觀與客觀分別,了解莊子理想責任。莊子運用鯤鵬以及蜩鳩的寓言,藉由小鳩的無知,以寫出俗人淺陋、不識大體的境界。鯤鵬之大與志在遠方,與蜩鳩之小且無知,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正如小無法體會大,因為小本身生來的限制,根本無法去體驗,生命長短是不可違的律則,而蜩鳩先天的限制也無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針對此處,有人認為此處是教人“各適其所適,各安其所安、各盡其性,各得其所”,不為用有所苦,不為有所求而傷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能要求他跑得像正常人一樣快,因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說是針對客觀限制與心靈的一種調(diào)和,亦是處世的適當態(tài)度。莊子重在真實心志的保存與開展,心志與萬物原本即是一體的,心志的培養(yǎng),可以像小魚變成鯤,由鯤變成大鵬,自由變化,重點并不是外在的變化,而是心志的開拓,與萬物融為一體。
2.參考文本內(nèi)容,判斷有用與無用之別,分析莊子理想責任。莊子在篇末連舉幾個例子,借由以說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并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無用”并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的結(jié)果。若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就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后,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chǎn)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志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那有用無用又有什么差別?此即所謂“忘物體”的功夫。由此,有用無用產(chǎn)生于個人感官,并不具備明顯的代表性。莊子的“有用與無用”,就是在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這也就是舍棄形器而保其內(nèi)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zhì),以觀照宇宙人生。
3.根據(jù)實踐結(jié)合,洞察感知和感悟之時,體驗莊子理想責任。通過對古文的參考閱讀,依托文獻和記載來深入分析莊子的理想責任,并且通過不斷探索和發(fā)現(xiàn),從中得到感知,延伸為個人的感悟。例如:我們從莊子的思想來探討追究,知道所謂《逍遙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無限生的痛苦與現(xiàn)實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夠超脫而出,擁有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境界,培育一個屬于自己的,且充滿靈性的精神世界。所以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遙游》列為第一篇,開宗明義地顯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文章的敘述中,我們?nèi)绻增H作為人的影射,水代表現(xiàn)實世界,那鯤的形成就如同是一個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靈境界的雄偉,而不沉浮于世俗塵埃。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醞釀變化而成為鵬,而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xiàn)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辟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其一是因為他已有所蓄養(yǎng),成其與自然相近之體,另一個則是他因為能夠待時而動,隨自然規(guī)律,與萬物相融。
(三)依托莊子思想了解“理想與責任”思想文化傳承
莊子的理想與責任需要后人的傳承和發(fā)展。如莊子的鯤鵬,在轉(zhuǎn)換的歷程中,必須深蓄厚養(yǎng)、待時而動,才能盡大圣之體用。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很多人所表達的既是莊子的思想延續(xù)。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語言中所呈現(xiàn)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范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jié)。再如清朝曾國藩對理想責任的演繹,“小人常立志,君子立長志”。人們需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并且堅持不懈地向樹立的目標努力,這樣才能更早地獲得成功。學會仰望天空,學會腳踏實地。仰望天空給自己一個長遠的目標,腳踏實地是需要每天踏踏實實地做事,向目標邁進。曾國藩先生,可以對我們有所啟示。在近代,孫中山一心救國,努力革命的體現(xiàn),同樣也表現(xiàn)出了其錚錚鐵骨和對中華思想文化的熱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這句話將孫先生內(nèi)心的渴望、救國的魄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是救國思想,但是深入探索,會發(fā)現(xiàn),孫先生所秉承的是一種對祖先的敬畏、對民族的情節(jié)、對個人夢想的堅持。所以說,文化需要傳承,思想同樣需要傳承。
二、語文課堂中“理想責任”思想的教學策略
(一)課堂示范,引學生學而樂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進行講解。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關(guān)于鯤鵬的動畫視頻,讓學生感受“飛魚變飛鳥”的過程,體會鯤到鵬的變化就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到行動上的巨人的轉(zhuǎn)變。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鯤在水中的所思所想,最終有一天能夠成為現(xiàn)實,變成鵬,飛向藍天,尋找自己該去的地方。以此為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而且能讓學生的大腦中充滿畫面感,感受鯤鵬的力量,體會自己身體內(nèi)蘊藏的潛力,終也有朝一日會變成展翅大鵬,飛于九天之上,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二)課外拓展,促學生樂而思之
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快樂的形式參加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魚要選擇變成鳥,然后飛向遠方?”以問題為牽引,讓學生將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生活實踐作為參考進行課堂學習,這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可能會說:“在觀看體育比賽的時候,有很多運動明星在潛伏多年后才能嶄露頭角,這個潛伏的狀態(tài)就是‘厚積’和‘有待’?!币陨钪械氖虑橐龑W生進行思考,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實踐探索,領(lǐng)學生思而用之
當教師將知識理論完整地傳遞給學生之后,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索,讓學生切實感受文章中所體現(xiàn)的內(nèi)涵。例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家人為例。如父親母親,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父母相當于是家中的鯤鵬,他們的理想是讓家庭過上好日子,讓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能夠成龍成鳳。但是他們的責任是把這個家照顧好、維持好,而且要不斷地把精力投入其中。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父母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結(jié)合課本所學的內(nèi)容將之結(jié)合起來,感受理想與責任的緊密結(jié)合,體會理想是責任的動力,而責任又是理想的載體。
三、結(jié)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要牢牢把握住《莊子》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按照莊子本人對理想責任的理解去教育學生。教師要依托“面對理想,不急于求成,不止步不前;面對責任,要勇敢面對,不聽旁人妄言”的道理去教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讓學生真正能夠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一種哲學思維。
參考文獻:
[1]段蓉.莊子的理想人格與語文素養(yǎng)[D].天津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