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酈波教授是近年來活躍在大眾視野之下的文化學者,從“百家講壇”到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等詩詞類節(jié)目,酈波一直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同時,作為致力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專家,他非常關(guān)注青少年對詩詞文化的接受與傳承。唐詩宋詞對中國人有哪些重要意義?培養(yǎng)“詩心”到底有多重要?經(jīng)典的最大作用是什么?連續(xù)出版《唐詩簡史》《宋詞簡史》的酈波教授這樣闡明自己心中的詩詞文化。
酈波,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yè)博士,國內(nèi)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文化嘉賓,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著有《五百年來王陽明》《唐詩簡史》《人生自有境界》《詩酒趁年華》《是為彼此 來此人世 —— 酈波品讀千古唯美情詩》等。
在當今這個忙碌而焦躁的時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無疑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許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電視了。這說明詩詞的話題能激發(fā)我們幾代人的情感共鳴,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悸動。同時,這也讓我們不由地要去追問,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為什么詩詞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經(jīng)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論哪個年齡段,也不論當下身處何方,無論從事什么工作,我們都背過“春眠不覺曉”,都背過“床前明月光”。詩詞總會在我們的成長記憶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給我們以高雅的氣質(zhì)、給心靈以美的熏陶,并能夠給我們的靈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沒了崔顥、李白、孟浩然、杜甫,黃鶴樓上、晴川閣下該缺失多少韻味,登高望遠又何來壯懷激烈?
在中國的各種文學形式中,詩歌在民間的傳播應(yīng)該是最廣泛的,而其中唐詩尤甚。我以為,這不僅緣于唐詩藝術(shù)上的偉大成就,更在于唐詩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博大胸懷,萬千氣象。當我們誦讀“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時候,當我們誦讀“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時候,當我們誦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時候,我們胸中升騰起的該是一種怎樣磅礴的氣象!當我們誦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時候,當我們誦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時候,我們又感受到了怎樣的生命張力,體悟到與自我、與他人、與天地自然的大和諧!而當我們誦讀“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時候,當我們誦讀“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的時候,當我們誦讀“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時候,撲面而來的則是唐人那生動的喜樂與悲歡。
如果沒有唐代詩人們所造就的感知系統(tǒng),中國人的審美生活將多么乏味;同樣,如果沒有宋代詞人們的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文學品味也將大打折扣。宋詞之所以成為與唐詩比肩的文學巔峰,則在于宋代詞人的群體在總體上超越了前賢,并把詞這一文學樣式蘊含的美學表現(xiàn)力充分發(fā)掘出來,將其美學境界推向了極致。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從“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晏殊,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范仲淹;從“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的宋祁,到“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晏幾道;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的歐陽修,到“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的王安石;從“多情卻被無情惱”“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蘇東坡,到“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的秦觀;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到“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武穆;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陸放翁,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繼唐詩之后,宋詞為中國這個詩的國度貢獻了又一批文學巨匠。他們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崔顥、王維、賀知章、孟浩然等一道,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燦爛星空。
在考察了唐詩宋詞的流傳歷史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詞乃是全民的財富,是大眾的財富。
詩詞的學習是中小學語文教育母語感知能力獲得的根本路徑
詩詞文化還與每個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guān)。我常跟中小學教師和家長們交流,我們有一個共識,都認為語文教育的關(guān)鍵目標便是喚醒孩子的母語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卻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要承認,年輕一代的母語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下降。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這將會影響每一個個體乃至一個族群的素質(zhì),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大眾對于詩詞的接受并沒有一個年齡的限制,審美要提高,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上滿足??瓷先ズ⒆記]接觸過這些東西,但不要因為他年齡小,就覺得這東西對他太難,孩子一定要接觸這些東西,現(xiàn)在他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取法無上’,要讓孩子知道詩詞審美還有這樣的層次在上面,一定要感知這些。審美是要拾級而上的。
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一目標是喚醒孩子們的母語感知能力、提升孩子們的母語思維能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的國學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而在母語的教育過程中,詩詞的學習與感悟乃至創(chuàng)作,其實是一條捷徑。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在網(wǎng)絡(luò)社會的沖擊下,是向內(nèi)還是向外選擇?是向心靈世界還是向物質(zhì)世界選擇?正成為當下個體人格塑造的最根本問題。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甚至連手機與人生之間都開始呈現(xiàn)為一種典型的異化表現(xiàn),我們越獲得海量的信息,越向物質(zhì)世界訴求,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就愈發(fā)荒涼,愈發(fā)逼仄。所以,重塑個體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是當下最為迫切的教育命題之一。而詩詞的作用,正在于讓我們回歸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重塑傳承文明薪火的價值與信仰。每個人的“詩心”,匯聚而成就是整個族群的“詩心”。當我們的內(nèi)心真正有了詩與遠方的追求,有了價值與信仰的追求,才有可能真正奔向星辰與大海,開辟新的時代、新的征程。
經(jīng)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傳基因
經(jīng)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覺得所謂經(jīng)典,就是可以把它融進血脈里、骨子里,隨著人生的成長,就像造血干細胞,可以在漫長的一生中不停地為我們提供養(yǎng)分。事實上,不論得意還是失意,站在詩人曾經(jīng)站過的地方,回眸詩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們的靈魂會瞬間被激活,和歷史、自然、社會、文化以及我們這個族群中的所有人達成一種和諧共振。
對于中國文化來講,能訓練母語感覺、提升感知和運用母語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過于唐詩宋詞。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它的基因,詩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遺傳基因。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樣的傳承有過中斷,但只要有機會喚醒它,親近它,它就會立即引燃我們這個族群血液中所蘊藏的文化火種,重新點亮我們的人生,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助力。
2017年,中國電視上的詩詞節(jié)目很熱,有許多朋友問我這個熱勁兒還能堅持多久?我覺得它能熱多久,接下來是否還有新的熱點,都沒有太大關(guān)系。它只要熱過了,作為一個文化的引子,在社會上能夠引發(fā)一種共鳴、共識,對于中華文明的復興起到一種積極的推進作用,它的歷史使命就達到了。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們內(nèi)心有堅定的信仰,又能在紅塵的喧囂中隨時清空自我,去快樂地感受自然與人生,這就說明我們悟到了詩詞的真諦,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