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珍
摘要: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概括能力也是閱讀能力,是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與內容。由于第二學段學生的概括能力剛起步,兼之當前閱讀教學對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力培養(yǎng)的淡化、弱化,導致了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力的薄弱。在教學中,需要根據(jù)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依托文本特點,把握好訓練的尺度、梯度、法度,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引導,巧妙而有的放矢地強化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閱讀能力的訓練。
關鍵詞:第二學段主要內容初步把握培養(yǎng)策略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學生順利進行閱讀、寫作的基本要求,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能力之一。義務教育第二學段是訓練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起始階段,重視這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能為高年級“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課文的寫作方法”做好鋪墊。
一、中年級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存在的問題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把文章由厚讀薄,是提取信息、篩選信息和語言重組的思維過程。這里的“把握”是讓學生明白文章講的主要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言簡意駭?shù)乇磉_出來。但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第二學段學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方面還存在“無話可說,無從下手”、“不是概括,而是復述”、“主次不分,概括不全”、“拿來主義,照本宣科”等問題。
二、中年級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第二學段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力薄弱,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上,雖然第二學段學生的思維已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但更多還是停留在具體感知上,要準確、簡潔、快速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確實不易??陀^上,目前的閱讀教學,很多教師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還是“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一“說”了事,簡單進行,缺乏精當?shù)闹笇Ш退季S的啟迪。訓練的淡化、弱化,導致了學生對文章內容難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三、中年級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把握好“尺度”——目標精準,明確訓練重點。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爸饕辈皇呛唵蔚摹凹稀?,而是“提煉”,是內容的“簡化”?!俺醪健辈皇蔷珳实摹案爬ā保恰按种?,是訓練的“尺度”。教學中,我們要緊扣學段閱讀目標,把握好訓練“尺度”,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訓練就能有的放矢。
(2)把握好梯度——提供抓手,由易到難逐步強化。第二學段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力培養(yǎng)的起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舉一反三作用的問題、句式,為學生把握主要內容提供抓手。如語文版三年級下冊《放飛蜻蜓》,可設計問題“課文寫誰?他做了什么事?”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再以問題“陶行知為什么勸孩子們放飛蜻蜓?”“他是怎樣勸的?”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明晰事情起因、經(jīng)過,然后讓學生完成填空:課文寫(????)看見一群孩子在(????),通過和孩子們(????),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最后孩子們(????)的故事。這樣由扶到放,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在訓練中掌握了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和步驟。
(3)把握好法度——依托文本,重視方法引導。如何幫助學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呢?教學中,可以依托文本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摘錄重點語句,把握主要內容。第二學段很多課文,總分明確,結構清晰,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有提示全文內容的中心句、總起句、過渡句,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四年級《鯨》,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每段的總起句串起來,略加改動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介紹了鯨的形體、種類、生活習性、生長等方面的特點。一般說明性文章多采用總分寫法,都可以用此法進行訓練,如《桂林山水》、《新型玻璃》等課文。②合并段落大意,把握主要內容。對于沒有典型段落,也沒有關鍵語句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合并段落大意來把握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先理清文章脈絡,提取關鍵詞歸納出段落大意,再根據(jù)文章內容抓主舍次合并段意。如三年級《傾斜的傘》,一到五段講小時候,外公為我撐傘。六到八段講很多年后,我為外公撐傘。第九段講我永遠珍愛這把充滿溫情的傘。綜合每段段意,我們就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講我回憶了我和外公互相為對方撐傘的事。③串聯(lián)文章要素,把握主要內容。寫人記事文章的主要內容,可引導學生串聯(lián)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六要素來把握。如三年級《撈鐵?!芬徽n,引導學生初讀明白課文寫懷丙和尚撈鐵牛的事。再讀課文解決“懷丙和尚為什么撈鐵牛?是怎樣撈鐵牛的?”然后添加時間、地點、事情結果就把握了主要內容:宋朝的時候,有一回黃河發(fā)大水,沖走了栓浮橋的八只大鐵牛,懷丙和尚借助水的浮力,指揮人們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鐵牛打撈上來的事。寫景狀物文章的主要內容,則引導學生串聯(lián)景物(事物)、景物(事物)特點來把握??捎脝栴}來把握:寫的是什么景物(事物)?從幾個方面寫了它的什么特點?怎樣寫的?如《火燒云》、《新型玻璃》等課文均可以采用這一方法。④拓展質疑文題,把握主要內容。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質疑課題、拓展課題來把握主要內容。課題指向“人物”就補充事件,課題指向“事件”就補充人物和事件要點,課題指向“對象”就補充對象特點,課題指向“中心”就抓住“中心”展開。如三年級《大禹治水》,主要人物是大禹,主要事件是治水,引導學生明確后,再引導關注重要問題:大禹為什么治水?怎樣治水?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書中找到答案,連起來就可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了。如《陳嘉庚辦學》、《孔子學琴》等都可以用擴充課題法來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除上述方法外,還可以緊扣課后習題、理清作者思路、聯(lián)系課文復述等培養(yǎng)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能力。對處于訓練起步階段的中年級學生,教師要根據(jù)學段閱讀目標,依托文本,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有效的訓練中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李風榮.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溫儒敏,巢縱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徐岳.關于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18):6-6.
[5]徐廷坤.在閱讀教學中訓練概括能力[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