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萍 王玉玲 趙瑞杰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沒有給學生任何提示和講解,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情況下,結果令人大跌眼睛,正確率居然不足10%,很多學生也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選擇了不同的錯誤答案。
題目如下:用邊長1米的三根小棒圍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 ???)。
A、1平方米 ??????B、比1平方米小,比0.5平方米大
C、0.5平方米 ????D、比0.5平方米小
E、不能確定
因為計算的三角形面積學生剛剛學過,稍加思考就能做出選擇。學生選擇的答案統(tǒng)計如下:
二、結果分析
面對等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有的學生忽略了尋找對應的底和高,第一反應用相鄰兩邊相乘得到1,感覺挺簡單、快捷,于是選擇A;有的學生想起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應該除以2,于是選擇C;有的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知道了三角形的底,而高未知,沒再深入思考而選擇E;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比邊長為1的正方形面積要?。▓D1),沒有辨別三角形面積與0.5平方米的大小關系,于是選擇B。
三、二次選擇
面對學生個性的思維差異,“掩耳盜鈴”、“ 置之不理”都不可取。只有“泰然應對”,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面對各種不同的思路都有自己的思考,經(jīng)歷思維的洗滌后,第二次重新選擇結果統(tǒng)計如下:
四、對比分析
對比兩次結果發(fā)現(xiàn)選擇A的學生幾乎沒有了,他們知道了自己第一次的選擇毫無道理;選擇C的學生也明白了正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選擇E的學生明顯上升,這些學生認為三角形的底雖然已知,但是底邊上的高未知,所以面積不能確定。這樣的分析符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他們已經(jīng)習慣在計算教學學習中,凡是要解決的問題,最后結果需要具體的算式展現(xiàn),并用準確的數(shù)據(jù)表示,而此題最后的結果是需要通過數(shù)學推理來確定范圍的,是有些學生思維方式所不及的。通過以上的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理解還存在模糊的地方,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缺乏相應的方法和策略。
這道題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要求學生得具備問題思考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策略。要想正確地解答本題,需要具備的知識點有:三角形面積公式、從直線外的一點到這條直線的距離最短(或在一個直角三角形里,斜邊最長);需要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畫圖、推理、比較。只有“知識”加“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順利解決問題。具體分析思路如下:畫出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如圖2)。先假定三角形的高是1米,那么等邊三角形的面積是1×1÷2=0.5平方米。再比較高和斜邊的關系,高小于1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積就小于0.5平方米。(三角形的高小于1米的解釋有兩種:①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小于斜邊。②直線外的一點到已知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
五、教學反思
1.正確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模糊,甚至錯誤。
例:第一次去朋友家記得沒錯是九樓,按門鈴0901;第二次去朋友家記得沒錯是九樓,按門鈴0901;忽然第三次去朋友家卻記得是八樓,按門鈴0801,結果錯了,矛盾沖突引起思維的碰撞,以后再也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人往往有時在自認為正確實則錯誤中不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在錯誤中獲得發(fā)展。特級教師賁友林說:“課堂上,一個學生回答對了,并不意味著全班學生都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在某位學生正確想法的旁邊,可能還有其他學生存在或模糊或錯誤的想法;在學生能夠正確解答的背后,可能還隱藏著學生對這個問題或歧義或錯誤的想法?!彼缘谝淮我姷綄W生的作業(yè)寫對了,第二次同樣的問題又寫對了,可能就在期中考試測試中寫錯了,這是正常的。一次、兩次的正確,不一定是真正的掌握,起初可能是記憶成分在,也可能是機械的模仿。只有在實踐練習中放慢教學節(jié)奏,讓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深度卷入,逐漸拋離非本質因素的影響,讓思維品質更加能經(jīng)得起考驗。
(2)“交流好”才是“真的好”。通過不斷的練習與講解來彌補學生在學習中的“漏洞”,真可謂是教學上的“補胎”。而“補胎”的背后是課堂交流中存在著“隔靴撓癢”、“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課堂教學的本來面目是師生之間開展的思維“交流會”,思維敞亮,互通有無,是正面的、直接的,在思維上赤裸裸的接觸,具有開放性和雙向性。然而實際教學卻更多的是帶有“滯銷”性質的“展示會”,教師將自己的思維展示給學生,其間也有學生發(fā)言,不過是對教師思維的理解或是教師思維的延續(xù)。長此以往,教師習慣于講解,學生習慣于傾聽,無意中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無形的“封鎖線”,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猶如“夾生飯”,對知識的感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獨立思維,生成智慧,才是課堂學習的“大道”。小學是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發(fā)展的黃金期。任何問題解決的背后,都悄悄流淌著思維方法的潛流,教師的作用就是讓學生朦朧的思維清晰起來,明亮起來。知識本身沒有力量,只有當我們用思維方法的杠桿去撬動知識解決問題時,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力量,達到智慧的生成。直接教給學生算法和技巧得出結論,然后模仿套路去解題,那么這時兒童的經(jīng)驗就不是真正的經(jīng)驗,而僅僅是努力記住別人經(jīng)驗結果的敘述,發(fā)現(xiàn)與探索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一味追求解題技巧的“末”與“術”,就失去了思維方法的“本”與“源”。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以想象、敏感和好奇為酵母的世界,課堂上要給學生充足探究的空間和時間,思維的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探索的沉醉讓學生受益終身。作為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讀懂學生的個性思考,不斷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新的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