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瑞
出生于1980年12月,籍貫四川成都。曾先后就讀于四川師范大學藝術(shù)學院、四川大學美術(shù)學院?,F(xiàn)于四川師范大學工作,并為成都金水墨工作室創(chuàng)作人員。
2014年7月于《上層》發(fā)表專訪《和世界一起裝歡》;
2015年1月至7月于《中國百腦匯》發(fā)表油畫連載《一起游泳的我們》系列;
2017年作品《光中的鳥兒9》《光中的鳥兒12》《光中的鳥兒16》參加臺北松山慈惠堂國際書畫聯(lián)展;
2018年作品《紙連山色》入選北京國際設(shè)計周《第二屆當代國際水墨設(shè)計展》;
2019年作品《民間小調(diào)》入選文軒美術(shù)館高新區(qū)首屆書畫展。
(一)
面對山水,我有如下心得:
如果山代表哲學里的存在,那么山上的樹就仿佛是我感官觸角的延伸。存在和感官相依共存,正如山與樹的關(guān)系。
如果水代表著宗教里的寂滅,那么包圍著水的天空就仿佛是道。寂滅與道相生統(tǒng)一,正如水天一色的景象。
而存在感知與寂滅悟道之間相互交織,猶如水里有搖曳的山光,山光也正是聚集成形的水影,洞察一方都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另一方。
這樣一來,山和水的界限便開始從恍惚中回歸,恰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最終所指——色就是色,空就是空。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此時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縱輕舟穿過山水之間。
(二)
有了上述心得,我開始找方法將其運用到作品當中。
因為其中的元素多來自于傳統(tǒng),所以我選擇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形式作為基礎(chǔ)。為了直接準確地對其進行傳遞,我選擇了簡約的構(gòu)圖;為了更好的引導視覺,我加入了一些簡單幾何形體進行構(gòu)成;同時為了表達與傳遞過程不被視覺效果所影響,我選了種類很少,造型也不復(fù)雜的山、樹、舟、人。
最初畫的山有三到五匹,后來考慮到禪師棒呵,諸法歸有,于是減至一匹。當時畫人在弄舟,后來考慮到君子不如自然而然,順時勢而為,于是改為隨波放舟。
在技法上,我對傳統(tǒng)皴法進行了轉(zhuǎn)化:通過濃淡分層強調(diào)光影的同時,采用能感覺到光影搖動的筆觸,并在后期逐漸將此類筆觸演變?yōu)橹袀?cè)峰短弧線皴與散峰長輪廓曲線的結(jié)合,成為自己所需。
(三)
后來,我開始不滿足僅用水墨表現(xiàn)山水,于是在我的山水里有了紅色——代表激越,生生不息的激越。也有了蘭色——代表寂靜,亙古不變的寂靜。
這兩個單純的顏色應(yīng)該是藝術(shù)之魂的兩個極端吧。我想通過這激越與寂靜,形成畫面里的一個平衡,籍由山水的輪廓將其傳遞出來。
紅與蘭還不經(jīng)意交疊形成了紫。紫有一種不真實感:中國的山水究竟是存在于我的面前,還是我的心中呢?我應(yīng)該是借著眼前的山水畫著自己的心吧。
這樣就打開了一扇窗,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對山水進行變換,使其處于客觀和幻化之間,處于共性和個性之間,處于真實和我的情感之間。
這便是屬于我的山光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