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清
【摘要】本文針對學生朗讀水平不高的現(xiàn)狀,嘗試找出學生開口難、語感差的原因,結合學生的朗讀短板以及家庭監(jiān)督力度缺乏等問題,嘗試對提升小學高段英語朗讀能力進行專項研究。旨在探究日常朗讀訓讀體系、結合評價手段,借助網絡程序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英語;朗讀技巧;口頭表達
一、研究背景
朗讀(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運用重音、節(jié)奏、語調等語音手段把語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也就是清晰響亮地把詞匯、句子、文章等語言文字材料念出來。朗讀具有視覺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讀者仔細看著語言材料,又具有口語(表達上)的因素,朗讀者大腦想著其發(fā)音,然后專注地念出其聲。在大聲朗讀時,通過顱骨把聲音傳達到聽神經,大腦記錄下送達的信息。朗讀是生理活動向心理活動的轉化,即“內化”。英語朗讀能夠體現(xiàn)出英語教學的內化真諦,大量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有益的朗讀更能夠充分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了二級目標: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yǎng)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的四項技能就是聽說讀寫。讀得好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表達能力和語言聽說能力。朗讀是運用各種技巧,節(jié)奏重音語調以及手段,把語言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提出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課標》在評價方面指出:要有利于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要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和保持學習英語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教師必須擔當起反饋的提供者。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反饋的力量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帶來影響。(Williams &Burden,2000)其理論依據如下。
1.根據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理論。語言學習過程是外界提供刺激。學生感知后跟讀或默寫1。
2.反饋的重要性理論:老師或其他外部環(huán)境對反應正確與否給予反饋告知學習者是否正確,學習者學習行為受到強化,或告知反應不正確,并予以糾正其學習行為也會受到強化。因此,及時的口語練習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說是關鍵的一步。
3.符號學習屬于機械學習重復練習與反饋和糾正,是學習最重要的條件。
4.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的四項技能就是指聽說讀寫。讀得好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表達能力和語言聽說能力。朗讀是運用各種技巧。節(jié)奏重音語調以及手段,可以把語言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
二、學生朗讀現(xiàn)狀分析
現(xiàn)階段學生由于缺少常規(guī)的朗讀訓練,雖然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朗讀水平依然較為低下,語感較弱。具體原因如下:
1.學生缺少朗讀技能及不重視朗讀。由于缺乏朗讀技巧訓練,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正確運用節(jié)奏、停頓、重讀、弱讀、連讀等朗讀技巧,發(fā)音不標準。另一方面,由于朗讀不與考試直接掛鉤,對于教師日常布置的朗讀作業(yè)不重視,久而久之對朗讀失去興趣,朗讀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短板。
2.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少對朗讀作業(yè)進行有效評價。朗讀需要及時評價反饋。如果沒有及時評價,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手段,學生難以對朗讀產生持續(xù)的動力和興趣。且朗讀需要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在早讀或午讀的齊讀聲中,教師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個體存在的問題,因此,設置合理的常規(guī)朗讀檢查機制就迫在眉睫。
3.在質量監(jiān)測體系中,單元檢測題滿分100分,其中包含10分的口語專項測評。按規(guī)定,教師應另行測試口語。但各校的教師各自為政,能否落到實處仍是一個問號。而朗讀是學習英語的基本功,朗讀不僅能夠促進口語和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因此,把朗讀作為必須檢測的部分進行嚴格監(jiān)測是非常必要的。
4.家庭監(jiān)控力度不到位,家長由于受限于本身水平或其它因素的影響,缺乏對孩子朗讀的監(jiān)督。從我校生源結構看,我校學生45%來自城中村原住民,55%來自周邊電腦城小商販家庭,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監(jiān)控力度相對薄弱。經調查發(fā)現(xiàn),孩子能在家里主動朗讀課文只占20.19%,只有47%的家長會在孩子朗讀的時候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
以下是對我校學生和家長就朗讀作業(yè)落實問題所做的問卷調查的部分數據。
如調查問卷:第1題 您的孩子能在家里主動朗讀課文[單選題]
第2題 您的孩子只有在老師布置了錄音作業(yè)的時候才朗讀課文[單選題]
第3題 孩子朗讀的時候,你通常在做什么[單選題]
綜上,研究既迎合了課程標準的導向,也解決了本校學生的實質問題。開展本課題研究,能針對學生在朗讀時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小學英語朗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日常交流。因此,要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有興趣開口說,培養(yǎng)興趣首當其要。當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注重語音語調,然后配以行之有效的及時評價反饋,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的朗讀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我校五年級學生通過前四年的學習積累,已經初步感知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巧,較為缺乏的是常規(guī)化的訓練,專業(yè)化的指導,以及科學化的評價反饋。
四、提高朗讀能力的策略
1.針對學生朗讀水平不高的情況,教師將在課堂上進行常規(guī)朗讀技能訓練,如重讀、弱讀、連讀、節(jié)奏等,使學生得到一定的朗讀技能訓練。
2.針對家長監(jiān)控不力的情況,教師布置朗讀任務,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學生上傳朗讀錄音作品,老師在線批改,指出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并用分數給予評價。
3.針對口語評價體系未能落到實處的問題,通過采用朗讀三個維度的評判標準,評價學生的朗讀,并用實際的分數給每一課的朗讀進行評價,形成學生的口語分數,算進單元測驗的總分。
4.針對學生朗讀動機不足的情況,老師通過課堂上的調動與鼓勵,以及充分的技能訓練,同時通過評價與反饋推動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與動力,從而達到解決學生動機不足的目的。
5.針對老師對學生朗讀一對一評價缺少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我們利用網絡進行錄音進行評改。組建微信群或QQ群,進行批改以及反饋,達到有實效的監(jiān)控與評價。
五、實施策略取得的成效
1.從朗讀評分來看。在教學實際操作中重視朗讀,在課前設定目標,課中進行技能訓練和示范,課后學生反復操練,錄音并在網絡提交作業(yè)。教師在線聽完錄音,及時批改錄音作業(yè),并進行逐一點評。這一系列的策略取得的效果相當顯著。這從評分記錄的情況可以得知。(參見表1)
表1:
從數據看,設定每課滿分為2.5分,u5的得分兩個班都沒有超過2分。學生讀錯較多單詞、沒有正確停頓、語調平淡、語流不暢的狀況比較嚴重。經過幾課的訓練之后,情況一次比一次有好轉。最后平均分已接近滿分。
由此可見,作業(yè)評價的關鍵在于結果的運用。教師在對結果做出正確解釋之后,就要將結果用于學生的反饋和自我反饋,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尤其是目標之間的差距。教師的自我反饋意味著要從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中尋找自己教學上的原因,并及時調整教學。(任美琴,2016)
通過及時反饋,學生獲知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獲知同學的得分和評價情況,存在對比,同伴之間互相激勵、互相學習的氛圍也形成了。如果要聽哪位同學的朗讀,只要點開平臺上的錄音即可獲取,資源開放共享。
2.從綜合能力來看
本研究實施以來,學生在英語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明顯提升,早讀、午讀氛圍濃厚,主動找老師讀書、背書的人數劇增。由此帶來更多的好處是:單詞讀準了,句子理解透徹了,課文熟讀成誦,語感大大地加強。整個班的學習進入了有序的良性競爭,每個學生跟自己比、跟同伴比,學習的風氣驟然提高。在家長方面,由于有網絡平臺上清晰的記錄,有老師清晰的反饋意見和評分,看得見孩子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進步,家長變得更為主動地配合錄音作業(yè)。久而久之,這項在網絡上傳錄音的作業(yè)就成了一種習慣,這個習慣的形成使學生能既輕松又高效地學習英語,且得到家長們的極力支持。另外,從期末區(qū)水平檢測結果來看,進行該項實驗的班級與沒有進行實驗的班級對比,進步明顯,數據也反映了實驗前實驗后之間的比較。(參見表2)
表2:
需要說明的是,實驗后的平均分低于實驗前,是受試題難度加大的影響。但可以直觀看出,實驗對班級的平均分、優(yōu)秀率、合格率都產生了積極的意義,與沒有實驗的班級拉開了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優(yōu)秀率方面表現(xiàn)尤其明顯。這充分說明了朗讀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陳愛國.古德曼閱讀理論與模式介紹.1986.
[4]劉鵬飛.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J].學周刊,2012(08).
[5]謝奕新.小學英語朗讀教學的研究及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2.
[6]謝群,王保玲.網絡口語測試——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深度整合[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0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