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在如今的高中教學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對學生德育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德育基礎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發(fā)展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就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所以,本文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課堂實踐,探討高中教育中的德育教學方法。
關鍵字:高中德育;立德樹人;教育方式
隨著當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當前教育中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僅以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而是要綜合學生的德、智、體多方面來進行評價。因此,傳統(tǒng)單純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標的培養(yǎng)模式就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所以,我們作為任課教師,要認識到這些變化,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zhì),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一、以課堂教育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
在高中的教育培養(yǎng)中,課堂永遠是我們培養(yǎng)的核心途徑。通過課堂不斷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授德育知識,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矯正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識。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和能力提高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對于德育方面的涉獵非常少,這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非常不利。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德育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明確基本的德育標準,并自覺遵守,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
例如:我們可以在進行班會時構建一個以德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首先,根據(jù)高中生的不同年齡需求,來制定一些合適的主題,比如高一階段的學生年齡還比較小,本身的認知還沒有構建完全,這時候就需要以德育標準為主題來開展班會進行,讓學生知道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需要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對于高二高三這些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基本的道德標準已經(jīng)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由于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比較抵觸這些規(guī)則,那么我們就可以以德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主題,來進行德育班會的開展,等等。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對德育有一定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
二、以最新理念為引導,更新學生德育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關于德育的標準和行為準則也有了一些變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仍然有很多老師固守著之前的觀念來進行德育培養(yǎng),這就使得學生的德育觀念與實際生活出現(xiàn)偏差,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注重德育觀念的更新,讓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從而達到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德育要求。
例如:在我國傳統(tǒng)的德育中,“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觀念雖然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得到了一定的淡化和糾正,但是,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以這一傳統(tǒng)古舊的觀念來看待和限制女子,比如,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強調(diào)女子不必讀太多書,甚至強調(diào)女孩子自己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這種觀念無疑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鼓勵女生去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夢想,不要妄自菲薄,讓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男女觀念,從而讓學生能夠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形勢的德育觀念。
三、以共同參與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德育水平
德育不應該只體現(xiàn)在口頭上,更應該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上,但是由于時間、精力等各個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們在德育參與方面的實際行動非常少,這就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出現(xiàn)鴻溝,很容易讓學生紙上談兵。那么我們的德育教育也就會流于表面,根本起不到我們應該有的效果。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運用合適的方法,開展一些德育活動,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和體驗德育的作用和帶來的效果,知行合一,將自己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我們可以向學校申請,將日常的校園維護包括衛(wèi)生、公共設施的維修保養(yǎng)等等,都讓學生參與進去,要注意的是不能只集中搞一兩次活動就完事了,這對于學生而言根本起不到效果,充其量是展現(xiàn)校園風貌而已。而是要將這些維護工作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結合起來,讓其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自覺愛護公共衛(wèi)生和公共設施,這樣學生的德育水平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提高。
德育教育是學生以后立身的根本,是學生以后生活發(fā)展的基石。所以,我們作為任課教師,應該認識到德育對學生的重要性,運用合適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學生都能夠在高中階段有所成長和領悟,從而為學生的將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德育基礎。
參考文獻:
[1]艾靜,熊建文.立德樹人視域下高中物理課程改革路徑初探[J].中小學德育,2018(6):56-59.
[2]佚名.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