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珍
摘 要:教師與家長的良好溝通是家園共育的基礎,而家園共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但是對于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對于家園溝通往往無所適從。因此,年輕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習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本文結合近幾年工作實例,同時通過查資料、觀察等方法,對于新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分以下幾點展開闡述:一、關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做好記錄,主動與家長分享孩子的成長瞬間。二、觀察時機,巧用先揚后抑的溝通方法。三、關注細節(jié),面對不同的家長,巧妙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四、溝通的時候,要學會共情和同理心。五、拓展專業(yè)知識范疇,樹立起自信。
關鍵詞:新教師;家長;溝通
有效溝通取決于溝通者對溝通對象的充分了解與尊重,并依據(jù)溝通對象的個性特點采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方式。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能夠幫助教師更加深入、正確地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這不僅對于教師在幼兒園工作的開展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與家長良好、有效的溝通對家園合作共育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該重視并且提高與家長溝通的技能技巧。
但是年輕的教師,由于工作經(jīng)驗缺乏,對于家長溝通工作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和家長說些什么,又或者有些該及時與家長溝通但是卻又被忽略了。正是因為這樣的溝通的缺位,導致新教師在開展家長工作的時候經(jīng)常會感到畏手畏腳,而且在工作中被家長誤會、不信任的事也時有發(fā)生,那么這對幼兒園工作的開展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有的家長咨詢自己孩子在園情況的時候,新教師往往會以“挺乖的、還行、還可以”等極為簡短的詞匯簡單帶過,可是這樣粗略的回答,往往會讓家長覺得是不是你不夠關心我的孩子而對你產(chǎn)生質(zhì)疑。
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新教師對于家長會有這樣的回答,是因為他們上崗不久,對于幼兒園的各種事宜很陌生,甚至感到茫然,遇到問題往往也不能合理、淡定地解決。新教師往往會更多的只重視幼兒園的集中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而忽視了對幼兒一日生活的全面觀察,或者無法做到顧全大局,經(jīng)常會顧此失彼,進而錯過了對他們的更為細致的觀察,這就導致他們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無法提供給他們更加細致的、詳細的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情況。有的教師由于自身性格特點,例如比較害羞、靦腆、教師本身不夠自信等等原因,因此在初為人師的時候,因為怕說錯話而逃避與家長的溝通,與家長的溝通交流甚少,甚至表現(xiàn)得極為被動。又或者有的年輕教師覺得自己年輕,沒有經(jīng)驗,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樹立不起自信等等。
那么作為年輕的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做到更好地與家長的溝通,進而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家園合作的平臺,達到家園共育的合力呢?以下我就“新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進行簡單闡述,希望能對同樣初為教師的同仁們有所共勉。
一、關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做好記錄,主動與家長分享孩子的成長瞬間
幼兒園的集中教育教學活動固然重要,但是作為一名新的幼兒園教師,更應該樹立起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在組織好每天的集中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應該給予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更多的關注,關注每一個孩子,多觀察每一個幼兒一天的活動情況,以及孩子的興趣點和優(yōu)勢等等。
同時作為新教師,為了盡量避免與家長溝通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和家長說些什么,或者當某些家長問起你他們孩子在園情況而你又一句都說不上來的這種尷尬,在平時組織一日生活活動的時候,新教師可以養(yǎng)成每天做記錄的習慣,把每天自己所觀察到的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例如每個興趣點、參與活動情況、進餐午睡習慣,以及每個孩子的優(yōu)略勢,甚至每天的趣事等等都可以先簡便地記錄下來,過后再找時間把自己所觀察到的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做梳理,做到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心中有數(shù)。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后,新教師應該養(yǎng)成與家長主動溝通的習慣,善于把你所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趣事以及幼兒的成長瞬間及時與家長交流分享,必要的時候也給出一些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感受到你對他們孩子的關注和愛,進而對你產(chǎn)生信任感,同時也能更好地拉近你與家長們的距離。
二、觀察時機,巧用先揚后抑的溝通方法
語言,是溝通的載體。語言在很多時候是非常神奇的,一句恰到好處的話語,一段恰到好處的交談,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師:宇辰爸爸,中班我發(fā)現(xiàn),宇辰變得更愛回答問題了,上課的時候總是非常地積極。
爸爸:真的嗎,宇辰上課變得這么認真了呀,以前可不是這樣的,這可真令人高興,晚上回去一定給他獎勵。
師:是的,小班的時候他基本不發(fā)言的,現(xiàn)在進步好多呀。就是我發(fā)現(xiàn)他比較好動,上課時候喜歡和旁邊小朋友說話。我想如果他上課注意力能更集中一些,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的。
爸爸:好的,謝謝老師提醒,給您添麻煩了,在這方面我們會幫忙改進的。
孩子難免會有缺點,由于孩子調(diào)皮的天性,也難免會有棘手的問題需要老師與家長及時溝通。那么如何溝通才更容易讓家長接受,或者家長聽起來心里會比較舒服呢?這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假如我們直截了當?shù)匕押⒆拥娜秉c告知家長,這時候往往會讓家長感覺心里不舒服,畢竟再調(diào)皮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都是最可愛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多注意說話的技巧和態(tài)度,適時采用先揚后抑,委婉地告知家長孩子的缺點比起直截了當?shù)母嬷?,我想后者肯定更能讓家長接受。
三、關注細節(jié),面對不同的家長,巧妙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
孩子的年齡越小,照顧他們的人也就越多,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等。而他們這一群人在年齡、性別、性格特點、文化差異、學歷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面對這樣一群不同類型的家長們,新教師們就應該針對不同的家長群體,采用不同的溝通方法,從而提高溝通的效率和有效性,最終真正實現(xiàn)家園共育的目的。
例如,面對爺爺、奶奶這樣的長輩群體,他們往往會更加心疼自己的孫輩,會給予孩子們們多的愛和關心,有的時候甚至會對老師不放心,特別是我們這些沒有照顧過孩子的年輕教師們,他們往往更是擔心。所以他們每天送孩子入園后總是會站在一旁悄悄觀察,看看老師是否在關注他的孩子,每天接孩子的時候,也會不厭其煩地問老師孩子的飯量、喝水量、睡覺、入廁等各種情況。這時候,作為新教師,首先,我們應該學會同理心,做到理解并且包容長輩對孩子的這種關愛,而且對于他們的詢問,我們應該耐心地與他們敘說,同時我們的態(tài)度還應該要禮貌、親切,要學會尊重他們,同樣把他們當成是長輩來看待。
四、溝通的時候,要學會共情和同理心
新教師由于缺乏工作和社會經(jīng)驗,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周全,因此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新教師往往忽略了應該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理解和了解家長,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矛盾。
例如,我們幼兒園規(guī)定家長每兩個星期都應該把孩子被褥帶回家洗曬。大多數(shù)家長都能夠很好地配合,畢竟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麻煩一點也是值得的,但是還是會有那么一部分家長,因為怕麻煩而偷懶,總是沒有按規(guī)定帶被褥。這時候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與家長溝通才會更好呢?
案例二:
師:某某爺爺,你家寶寶被子沒有拿哦。
爺爺:是的,是的,我們知道,我是想不用洗曬這么勤吧,我們自己家里的被子也沒有洗曬得這么勤不也照樣睡得好好的,下次我們再帶吧。
師:(不恰當?shù)幕卮穑┎恍?,這是我們幼兒園的規(guī)定,您不能違反規(guī)定呀,不然我們班級衛(wèi)生評比不合格啦。
師:(恰當?shù)幕卮穑┒鞫?,是的,確實是像您說的這樣哦。但是我們幼兒園之所以要求兩周就帶一次被褥,主要是因為活動教室空間有限,加上班級孩子人數(shù)比較多,不比家里的空間大,再加上孩子比較好動,什么東西都想摸摸玩玩,細菌自然比家里更容易生長了,而且孩子抵抗力比大人弱,所以衛(wèi)生方面我們就更應該注意啦,無論如何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我相信您也是一樣的。
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年輕的教師們應該記?。禾幚韱栴}以“一切為孩子好”為出發(fā)點,這樣才更能讓家長接受和信任。
五、拓展專業(yè)知識范疇,樹立起自信
年輕的教師,經(jīng)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工作經(jīng)驗,而樹立不起信心,而且在我們的家長人群中還有很多一部分是相對高學歷的家長,有的他們本身就是從事教育相關的研究工作,這類家長本身對教育的體驗和感悟也非常深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確實面臨著很大挑戰(zhàn),有時候還會表現(xiàn)出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
這時候教師往往就會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產(chǎn)生懷疑,同時也讓家長不信任。
而教師與家長溝通不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全,信息廣度不夠有關。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主動多學習、多反思,在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技能技巧的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范疇。遇到不懂的問題應該多和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溝通學習,或者查閱各種書籍、資料,進而從中獲得成長。
總而言之,與幼兒家長溝通的時候,如果沒有把握好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往往會失去家長的信任和支持,而且教師的工作也會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tài)。如何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是一種基于知識又超越知識的實踐智慧,需要幼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jīng)驗,也是我們年輕教師更應該去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晏紅.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修訂版[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