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是一種低溫釉上彩瓷器。始創(chuàng)于康熙, 極盛于雍正。康熙的粉彩制作較粗, 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yùn)用胭脂紅,其它色彩仍采用五彩的制作。到了雍正朝, 粉彩無論在造型、胎釉和繪畫技巧方面, 都達(dá)到了空前的高度。
粉彩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用“玻璃白”打底, 它使彩料的顏色明亮、滋潤、柔和如含粉質(zhì)。玻璃白的成分是氧化鉛、氧化硅和氧化砷。因?yàn)槌晒σ肓恕吧椤钡脑兀?而有了乳濁作用, 使瓷器形成了不透明的感覺, 這一效果常被運(yùn)用在彩瓷圖案的花朵和人物的衣服上。在繪彩技法上, 粉彩運(yùn)用了“渲染法”。其在原先繪成的圖案輪廓內(nèi), 先填上一層玻璃白, 由于它不透明, 需空出所畫筆痕, 再以色彩進(jìn)行渲染, 使花卉和衣著上有濃淡明暗之感。
粉彩的烘燒溫度較低,其色彩在感覺上比五彩柔軟, 所以又有“軟彩”之稱。雍正粉彩已成為當(dāng)時(shí)上層社會(huì)的日常生活用瓷, 因此, 盤碗之類的器物最多, 常見的還有杯、碟、罐、變形的棒 槌瓶 、 六角瓶 、燈籠瓶 、筆筒等等。圖案以花蝶最多, 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普遍, 人物故事圖也比較多。
到了乾隆, 粉彩已經(jīng)成為了彩瓷的主流, 官窯和民窯都大量燒造。除白地外, 有各式各樣的粉彩地。乾隆粉彩的制作往往集壓印、剔劃、繪畫(釉上彩、釉下彩) 、開光、色釉、 鏤空、堆塑、描金等多種裝飾技法集于一件器物上。器物的用途除日用的碗、盤、杯、碟和各式瓶之外, 文房用具、陳設(shè)件和飾件特別多, 如筆桿、筆洗、筆架、筆筒、印盒、小形插屏、如意、帶鉤、鼻煙壺等。圖案花紋有兩大類: 一是繼承雍正時(shí)期的花卉圖和少量墨彩山水圖, 仍保持著比較雅致的風(fēng)格; 另一類是重色濃彩、錦上添花, 有繁縟之嫌。
通過以上的介紹, 我們可以看到: 粉彩的彩料和使用方法都來自于國外, 所以又有“洋彩”之稱。粉彩是 在康熙五彩的基礎(chǔ)上, 從琺瑯瓷器蛻 化而來的一種彩瓷器。
從嘉慶朝開始,清王朝不斷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以至國庫日漸涸澀, 人口不斷增多,國力日益衰退,清三代的盛世已無法再現(xiàn)。此時(shí)無論官窯和民窯,產(chǎn)量都大減。因此晚清(道光、咸豐、同治)瓷器特別是官窯瓷器在如今的收藏界顯得更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