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旭
摘 要:高三化學復習時間緊,涉及的知識點也比較多,可以采用學案教學的方法,以提高復習的效率。根據復習的各個階段,可以采用不同側重點的編寫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紹了兩種學案編寫的思路。
關鍵詞:學案;高三化學
現(xiàn)行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學3年課程一般在高一、高二完成新授課程教學,高三年級主要是進行高考針對性的復習。通過有效的高三化學復習要能夠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化學實驗與探究的能力的提高。
根據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特點及要求,筆者認為,高三化學復習應立足學生基礎,突出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關注學生對知識過程、學科方法的掌握,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而“專題導學案”在高三化學復習中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筆者結合多年編制高三化學“專題導學案”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的一些模式,以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一、立足基礎,優(yōu)化整合相關知識
高三化學復習的首要任務是回顧學過的教材內容,整理記憶考點知識。這就要求在“專題導學案”的編制上,要突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高。整合知識時重點關注結構和原理、性質分析與解釋,無機和有機的聯(lián)系。例如在氨的復習中,我們可以對溶解平衡、電離平衡、合成氨等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對氮原子的結構的認識來掌握氨分子的結構,再通過氨分子的結構去掌握和理解氨的性質。
在復習元素與化合物時,由于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所以“專題導學案”的編制時要將互相聯(lián)系的知識系統(tǒng)化,方法可以采用:話題、、題目、框圖引出知識點,層層推進;也可以采用實驗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復習金屬及其化合物時,筆者采用了以下的學案設計:
《鐵及其重要化合物》學案示例
教師事先對初高中相關知識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并進行整合:
初中化學:Fe燃燒、Fe與酸和鹽溶液反應、Fe生銹
高中化學:
1、《必修1》內容:Fe(OH)3膠體、Fe(OH)3和Fe(OH)2、Fe2O3、鐵在濃硝酸和濃硫酸中鈍化、水蒸氣、Cl2與Fe反應、Fe2+、Fe3+間的轉化、Fe3+的檢驗、鐵鹽的凈水作用。
2、《必修2》內容:F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鐵的冶煉原理(高爐煉鐵和鋁熱法)、FeCl3、FeBr3分別作為H2O2分解和苯取代反應催化劑,高爐煉鐵尾氣問題。
3、《選修3》內容:Fe的電子排布式、Fe3+與SCN-形成配離子。
4、《選修4》內容:Fe3+與SCN-的絡合平衡、Fe2+的檢驗、Mg(OH)2與
FeCl3反應、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鋼鐵的電化學防護。
5、《選修5》內容:FeCl3與苯酚反應
又例如,“溴水褪色問題”是一個貫穿于高中化學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和考點,內容分散,易混淆,不易掌握。在高三第一階段復習中,根據優(yōu)化整合的思想:將溴水的褪色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大類,然后進行梳理:
《溴水褪色》學案示例
1、物理變化褪色:
揮發(fā)——進入氣相
萃取——進入液相
吸附——進入固相
2、化學變化褪色:Br2發(fā)生反應
還原反應——與還原劑相遇
歧化反應——與堿溶液相遇
加成反應——與烯炔類相遇
取代反應——與酚類相遇
這樣的內容體系,可讓學生進一步去查閱、理解、加深,在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的條件下,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題組訓練,加深學生理解知識
在學案編制過程中將知識之間聯(lián)系密切、解題思維方法相近、相互有聯(lián)系的題目串聯(lián)在一起構成一組題,通過這樣的題組訓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水平,將一些較難的題目分解成不斷遞進的階梯式的題組,這樣能夠引導學生不斷總結發(fā)現(xiàn)解題的規(guī)律,鞏固所學知識點。
例如,在復習有關離子濃度大小比較的知識點時,首先準備一組相對簡單的溶質單一型題目(關注三個守恒),通過訓練使得學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解題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組提高題型兩種電解質溶液混合后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關注混合后溶液的酸堿性)的訓練,幫助學生自覺自悟、揭示隱藏在題中的規(guī)律,增強解題的能力;最后我們再向學生展示近幾年高考真題,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題組訓練提高復習效率確實有用。但在題目的選擇上筆者認為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選題要有針對性,從恰當?shù)慕嵌惹腥?(2)強化要有針對性,重點突出,使學生舉一反三;(3)拓展要有指向性,把握高考方向。
專題學案式的化學復習,能更加有效地解決高三化學復習中內容繁多,課時有限,學生在復習中目標不夠明確,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采用學案教學,可以將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系統(tǒng)化、系統(tǒng)知識重點化,重點知識問題化,可以有效改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適應高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