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
無論是2003年開始的上一輪新課改還是2017年啟動的又一輪新課改,都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導學案”作為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易于讓老師掌控課堂節(jié)奏的教學利器在歷史課堂上風靡開來,無論是平時的教學還是各種級別的公開課,我們都能看到“導學案”忙碌的身影。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但由于“導學案”設計和實施水平的參差不齊,所以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會存在一定差距。
一、直面歷史“導學案”的困境
1.設計同質化、碎片化
在信息化時代,老師們可以非常便捷地通過網絡獲取資源,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輸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導學案”,就會出現很多的結果供選擇。然而打開看看這些搜索過來的資料,它們的質量真的過硬嗎?符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嗎?而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假思索地直接拿來用了。這樣的同質化“導學案”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很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有的歷史“導學案”就是課文填空和幾道選擇題的結合,如此設計只會將知識結構體系割裂成一個個的信息點。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填空時,往往只關注空格里面的內容,卻很少將前后語句串聯(lián)起來閱讀,少了學習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另外,導學案上選擇的題目也沒有考慮到知識點的全覆蓋、難度的遞進、思維的深化、能力的提升,只是保證了一定的數量。這種純機械、碎片化的“導學案”并不在少數。
2.實施程式化、應試化
很多歷史“導學案”遵循了一些固化的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按照預設的時間進行。而作為人文性學科,很多問題是需要從多維度討論的,每一個維度又可拓展多個角度,賦予學生的思考也是無限的。有的時候,學生討論的還意猶未盡,教師為了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強行打斷,如此程式化的教學使得原本充滿生機的課堂會變成一潭死水。
課堂上,很多老師只是從形式上導學,多以知識傳授為中心。比如和學生核對課前填空的答案,讓學生抄寫PPT上的板書,這樣的一種機械勞動對學生思維力的提升意義并不大。還有的老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時,也多是課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的什么是什么的答案。在進行某些探究活動環(huán)節(jié)時,老師甚至不給學生以支撐論點的閱讀資料,只是冠以合作探究的名義,倉促開始,草草收場。最終,只是希望學生能記住那些結論性的語句。
二、追問歷史“導學案”的價值
“導學案”在中學歷史課堂上的使用率如此之高,然而卻困境重重,試問我們的歷史老師在使用時,有幾人考慮過它的價值?有沒有跟風走的心理?是不是出于形式主義?“導學案”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1.關于“導學案”價值的共識
對“導學案”的價值追求,很多學者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要以“導學案”為抓手,對傳統(tǒng)“以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比如,林允修提出,以“導學案”為指引,更為重要地是構建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1],范永麗提出,“生本學案”為依托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2]。吳永軍教授指出,“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與“教”之間的關系,是自主課堂建構的一種嘗試[3]。
2.歷史“導學案”的橋梁作用
歷史“導學案”首先應起到“導學”作用,而不能是練習冊的代替品。如果“導學案”主要作用是知識點填空和習題訓練的話,無疑是以一個合理的名義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皩W案”應發(fā)揮橋梁的作用,連接學習目標,連接課內外學習內容,連接課堂所學與生活實踐。教師應力求引導學生學會整合學習資源,形成整體邏輯框架,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3.歷史“導學案”利于改進學習方式
“導學案”還可以起到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經常會出現難以理解、識記困難等問題。有的學生在花了大量時間去記憶后,還是難以改變現狀。為了便于學生真正理解歷史知識點,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學案”給學生設置了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在提供豐富閱讀資料的基礎上,給足討論的時間,通過小組合作,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盡可能從多個角度獲取知識,改變原先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
三、完善歷史“導學案”的設計
“導學案”的“導”是引導、指導的意思,“學”是指要以學生的學為根本出發(fā)點,“案”指的是一種方案。“導學案”要從訓練為主改為導學為主,以學習的結果展示為主變?yōu)樗伎歼^程的呈現為主??茖W設計“導學案”,可以有效引導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外復習,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依據課標,以生為本
編制歷史“導學案”的首要依據就是課程標準。2017年出臺了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為要旨。在設計各環(huán)節(jié)時,就要盡可能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不可偏廢其一。另外,教師備課還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學生的興趣點、已有的知識儲備,目前的能力水平以及將要往什么方向發(fā)展。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和需求,不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讓學生在機械地抄寫與記憶當中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導學案”和教師的雙向引導下,在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課堂”。
2.善用問題,引導思考
2017版新課標滲透了這樣的教學理念,要想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絕不是靠讓學生死記硬背結論性知識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在說明對問題的看法中解釋歷史。如此,歷史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就要根據預習、聽課、課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唐朝三省六部制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層層推進: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分別是哪三省,怎樣分工?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運行的?再進一步補充材料提出問題:唐朝的建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有“佛光寺”,請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修建“佛光寺”需經歷什么樣的具體流程?最后,再請學生結合所有材料評價三省六部制。這樣層層推進的問題,不僅僅再現了書本知識,更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概括史料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當然,除了教師主導來設計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導學案”上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在匯集學生的問題后,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解決。
3.史料支撐,論從史出
學生學習歷史,如果只是停留在簡單識記的基礎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無從落地。他們需要通過對相關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用實證的方式對問題的要點逐一探討,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鑒于PPT每頁所能承載的字數有限,大段的文字不適合在課件中展示,所以“導學案”中呈現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史料就顯得非常必要,而且利于學生在思考時勾劃、記錄,與同伴討論。例如,在進行分封制教學時,涉及分封的過程、分封的操作方式、分封的對象、分封對國家發(fā)展的作用等問題。如果教師直接講授這些內容,學生只會產生很淺的印象。如果通過導學案呈現一下史料:
武王追思先生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記·周本紀》
再配上西周初期的地圖。學生可以通過時空的定位發(fā)展時空觀念,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促進隊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歷史老師精心設計了“導學案”,要真正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學生的配合使用。所以,一種成熟、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完成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的概念重建,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使之完善、成熟。然而在“導學案”實施過程中,很多學生僅僅滿足于完成“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而對預習部分的“我的疑惑”和課后的“我的反思”部分熟視無睹,缺乏質疑和反思的意識與能力,這也反映出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歷史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并采取適當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林允修.“導學案”引領下的“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1,(9).
[2]范永麗.“生本學案”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1).
[3]吳永軍.關于“導學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