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振 鄭勇進
一、制作背景
(一)農業(yè)勞動者年齡偏大
根據內黃縣農業(yè)農村局的調查顯示, 2017—2018年,內黃縣90%以上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從事農業(yè)勞動的對象80%以上是60歲以上的人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業(yè)生產效益不高,特殊年份還會虧本。60歲以上人員不容易找到工作,迫于生計才不得不從事農業(yè)勞作。另外,內黃縣大部分都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生產,不便于大型農機作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推廣簡單、有效、易行的農業(yè)技術,才能保證我國農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二)國家政策要求化肥用量零增長
1.推進機械施肥。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tǒng)籌的原則,加快施肥機械研發(fā),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養(yǎng)分揮發(fā)和流失。
2.推廣水肥一體化。結合高效節(jié)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3.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合理確定基肥的施用比例,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小麥、水稻葉面噴肥和果樹根外施肥技術。
二、制作使用說明
(一)容器的選擇
選擇一個結實的塑料桶,容積15~20 kg,過大不容易挪動,過小加肥頻繁比較麻煩。容器上要有提手,以便移動?;视懈g性,不宜用鐵桶制作,一般用大口圓塑料桶制作,因口大便于安裝、觀察情況,也容易添加化肥。
如果土地緊鄰路邊澆地比較方便,可以用一個容積較大(100~150 kg)的塑料桶,這樣更容易溶解化肥,效果會更好。追肥時放在地上、三輪車上都行,加長軟管長度到達出水口即可施肥。
(二)桶底開孔
在距桶底10~15 cm處開一個圓孔,直徑稍微比彎頭直徑大一點,以便彎頭順利通過,從里面把過濾器擰緊就可以了。這樣在追施易溶性化肥(如尿素等)時直接加入水,待化肥充分溶解后就可以隨水沖施。在追施溶解度相對較小的復合肥時,可以預先在另一個容器內提前溶解,然后倒入追肥器內,萬一有部分化肥殘渣可以沉入桶底,加上過濾器的作用,不至于堵塞出水口。大桶可以不開口,從大口處直接把吸肥管插入、固定,吸肥管進水口要安裝過濾器,以防堵塞影響使用。
(三)在彎頭出口安裝一個水量控制閥,主要用于控制追肥量
一般30 m深的機井澆地大約需要2 h/667 m2。據試驗,內徑為0.35 cm的控制閥每小時可以出水30 kg左右,由此推算出每667 m2大約需要化肥溶液60 kg,也就是說,把每667 m2需要追施的肥料溶解在60 kg水中。
(四)軟管及追肥槍
軟管內徑0.5~0.8 cm,便于對接,同時也容易購買,軟管壁不能太薄,以不易打折為好,以防止扁癟影響出水,追肥槍用噴霧器上的噴桿就行,追肥時把槍頭放在澆地的出水口即可。
三、實用性優(yōu)點
(一)輕便靈活,成本低廉,便于制作
小的施肥器重量不過3 kg,大的也不超過5 kg,便于移動,方便靈活。制作材料容易購買,小的成本不超過20元,大的成本不超過150元(一個100~150 kg的廢舊塑料桶大概100元左右,軟管2元/m,彎頭3元,控制閥3元,追肥槍2元)。制作簡單,一看就會。
(二)減少勞作,提高肥效,增收節(jié)支
僅以玉米為例,揚花期到成熟期需氮肥量為總需肥量的46%,此時正值高溫季節(jié),且植株高大,如果采用人工在玉米地里撒施,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而采用追肥器追肥就減少了勞動強度,農民也樂意接受。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一炮轟施肥方法,其肥效及增產效果就會明顯降低。
(三)實現(xiàn)增產、經濟環(huán)保、 科學施肥
由于輕便靈活,易于操作,農戶可以根據農業(yè)部門提供的作物需肥規(guī)律,追施不同的化肥品種,可以做到薄肥勤施,減少化肥的土壤固定和大氣揮發(fā)作用,真正實現(xiàn) “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huán)保施肥”的理念。
四、推廣價值
以玉米為例,2018年我國玉米面積533.33 hm2,按推廣1%的面積,每667 m2增收節(jié)支100元計算,每年可增加收入8000多萬元。如果在其他經濟作物上同時推廣,其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不可估算。
五、推廣建議
(一)建議各級政府及涉農單位要大力宣傳、發(fā)動,把道理講透,讓廣大農戶自愿去做,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二)建議各涉農部門及科研單位要積極試驗、研究出更加實用的追肥工具及增產效果,拿出真實可信的增產數據,以理服人,加快推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