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例背景
由吳川市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吳川市英語學科開放日活動于2019年5月16日在吳川市淺水初級中學舉辦。包括來自吳川一中等十所學校的82名初中英語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吳川市淺水初級中學的李觀清老師代表學校英語教研組執(zhí)教了展示課。本節(jié)課授課時長為45分鐘,該課例獲得在場全體教師的一致好評。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jié)課的閱讀材料是人教版新課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7 Section B Reading 2b的閱讀板塊?!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八年級的閱讀要求是:1.能連貫、流暢地朗讀課文。2.能理解簡易讀物中的事件發(fā)生順序和人物行為。3.能從簡單的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4.能根據(jù)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5.能理解并解釋圖表提供的信息。6.能讀懂簡單的個人信件、說明文等應用文體材料。7.能使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幫助閱讀理解。 8.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0萬詞以上。
本篇閱讀文本是關于大熊貓的情況介紹,語言難度適中,共四個段落,第一段由成都研究基地早晨飼養(yǎng)員林偉喂養(yǎng)小熊貓的情景引入,以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段以林偉的言語直接描述了熊貓對于大家的特殊意義,第三段由表及里,說明熊貓數(shù)量急劇減少的原因,最后一段再回歸研究基地為拯救熊貓而采取的行動。整篇文本具有說明文的特征,但行文結構不是學生熟悉的“總—分—總”結構,而是“抽象—具體—抽象”和“原因—結果”的邏輯結構。
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文章有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羅列大量的事實,因此,文本的閱讀目標定位為“從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和“通過羅列事實和數(shù)據(jù),初步學習說明文”,即課標要求中的第3點和第6點。
2.學生分析。本單元的話題是世界知識(Facts about the world),語法點是能表達較大的數(shù)字和能熟練運用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李觀清老師任教班級的學生。學生來自鄉(xiāng)鎮(zhèn),對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感興趣,有較強烈的學習欲望。對于知識儲備方面,他們在七年級學習過數(shù)字的表達,在八年級上冊學習過比較級和最高級,具有一定的語法知識和背景知識。因此,指導學生嘗試用大數(shù)字羅列事實和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3.教學目標?;趯﹂喿x文本的解讀和學生的學情分析,備課科組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本課結束后,學生通過閱讀,能夠:
(1)感知KWL閱讀法。(K: “What I know”;W: “What else I want to know?”;L: “What I Learned ”)——學習理解。
(2)通過搜尋具體信息,培養(yǎng)找讀(scanining)的能力。——學習實踐
(3)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語言,基于結構化知識,借助思維導圖描述熊貓的情況,并分析文本結構、推斷作者寫作意圖,培養(yǎng)保護動物的意識?!獙W習遷移
(4)基于文本,以小熊貓的自述,向大家介紹熊貓,并通過羅列事實及數(shù)據(jù),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寫作?!w移創(chuàng)新
4.教學設計思路。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備課科組先確定了兩條主線:(1)Ogle于1986年提出的一種指導閱讀的策略——K :“What I know”,激活學生背景知識;W:“What I want to know”,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L? :“ What I Learned ”,分析和總結閱讀所得。(2)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提出了WHW文本解讀法——What: 閱讀文本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意義;How:文本的問題結構,語言修辭;Why:? 作者的寫作意圖。
接下來,備課科組研討了(1)what 的問題,即通過閱讀,作者希望學生學習什么內容(了解國寶大熊貓和動物保護);(2)how的問題,作者怎么組織文章,使文章達到預定的目標(具體情景到抽象本質再回歸具體行動,從原因到結果的邏輯結構);(3)why的問題,作者為何寫這篇文章(培養(yǎng)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意識)。
在設定了教學目標和對文本進行解讀后,備課科組確定了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Pre-reading
Step 1: Prediction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they will read abo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Purpose: To arouse students’ curiosity about the article that they will read about.
Step 2: What I know—sharing and improving
Ask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pandas and share their background knowledge together.
Purpose: To activate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make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Step 3: What else I want to know—thinking and learning
Ask students what they want to know about pandas and think about their reading aims .
Purpos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While-reading
Scanning and skimming
Students scan and skim the text twice to get the facts about pandas: find out what the numbers mean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Purpose: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heck their understanding.
2.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Guide them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2c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2d.
Purpose: To guid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facts about pands and focus on the writing skills of expository writing by analyzing the text.
Post-reading
Step 4: What I learned—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hat is this article about?
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article?
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e article?
Purpose: To help students summarize what they learned while reading and develop their analysis ability.
Step 5: Discussion
Raise some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other ways can we help to save the pandas?
If you were a baby panda called Beibei in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how would you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pandas?
Purpose: To help students shar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and? develop their reflective thinking.
Step 6: Homework
Writing: write a paragraph about whales.
四、教學反思
1.教學方法。KWL的閱讀指導教學法的三個步驟,簡單明了, 充分遵循學生的學習過程,能使他們根據(jù)自己已有的認知水平,探索未知的領域,最后學到了新知識,整個學習過程富有人性化,規(guī)則化。而WHW文本解讀,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行文結構的特點和作者寫作意圖的探討,使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信息的同時,也能內化所學知識。
2.教學參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個人搶答積分和小組積分競賽的方式,學生的興致很高,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認真傾聽同伴的看法,但是由于現(xiàn)場有來自其他學校的老師,少數(shù)同學存在怯場的心理,導致自己不能像平時上課那么寬松自在,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稍微降低。
3.教學程序。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學習理解→學習實踐→學習遷移→遷移創(chuàng)新 ,知識的呈現(xiàn)由淺到深,教學任務從簡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是教學的活動存在下面兩個人問題:(1)Step 2 的Ask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pandas and share their background knowledge together的活動設計中,李老師把關于熊貓的背景知識分句地在教學平臺上展示出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如果以小組討論并分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則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2)Step 5 Discussion (What other ways can we help to save the pandas?) 是個評估性問題,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交流,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李老師沒能展開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只把該問題一帶而過,沒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五、結語
本課例將以讀促寫的理念融入了教學活動中,并能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對新知識的內化程度,為學生的寫作理清文章脈絡和搭建好文章支架,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但如何指導學生將其在閱讀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則有賴于老師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李觀清,吳川市淺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