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晴
摘要:人看到這個世界依賴于光的傳播,影的塑造。在視覺藝術創(chuàng)造中,都離不開對光和影的運用,而影的作用也是光的一種表達方式,二者密不可分。本文主要圍繞通過視覺藝術中繪畫和攝影的創(chuàng)作,光的表達方式來探討,進而探析光這種媒介的傳達信息的影響。
關鍵詞:光;繪畫;攝影;影;表達
一、形象表達
正如黑格爾所說:“如果要問繪畫所用的究竟是哪一種物理的因素,回答就是光,一般事物要變成可以眼見的,都有要靠光?!?/p>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風景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與倫勃朗不同的是他更擅長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系而聞名于世,尤其是對描繪水汽彌漫的狀態(tài)。透納喜歡用耀眼的光線描繪充滿力量、速度和運動氛圍的繪畫作品。直到臨終前,他依然呢喃著:“太陽就是上帝”。在畫作(圖1、圖2)中他還會加入故事情節(jié),更加形象生動,這都源于他是一個體驗派,必須自我親身經歷,力求感受真實,這樣的作品感染力自然更強。他在藝術生涯的后期雖然患有眼疾,卻依然堅持注重轉瞬即逝的光影表現(xiàn),這也為后期的印象派做下鋪墊,為《日出· 印象》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莫奈早期是受到啟蒙老師歐仁·布丹的影響,由于他非常喜愛在真實的戶外光線下,從自然中作畫,當然,他也是這么告訴自己的學生莫奈的,“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他的這個信念也是印象派的前身。而莫奈了解透納作品則是因為在普法戰(zhàn)爭時期,莫奈和畢沙羅來到倫敦看到了透納的作品,這使他更加堅定了信念,相信光線和色彩的神奇效果比一幅畫的題材更重要,并由此借鑒了透納的技法結合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日出·印象》(圖3)這一重要畫作,畫面描繪的是莫奈的家鄉(xiāng)阿弗爾海港的日出景象,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熟悉的海岸,熟悉的景色,熟悉的環(huán)境氣候,因此這幅畫里充滿著生活氣息,真實生動。清晨海港,薄霧彌漫,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給清晨和海面帶來一抹暖色,幾艘小船緩緩駛近,遠處的輪船仿佛也開始有了一天的工作,整個海港在那抹紅色的照應下漸漸蘇醒,清涼的晨和海面與紅彤彤的太陽形成了對比,對光的準確表達,賦予了畫作靈魂,也正是他將轉瞬即逝的光與色瞬間,以及細微的幾頁小船和船上人的描繪,才讓整幅畫有了生命力。使得觀者也會有種參與感,忠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
對光的形象表達中,莫奈善于捕捉瞬間時光,并將其定格,光不再是服務于物體,而是物體效勞于光,畫面的色彩也會隨著光的變化而變化,沒有統(tǒng)一性。在探索光線和視覺的關系基礎上,大膽革新,并超越同時代的畫家,以及對宗教和歷史的依賴,將藝術和自我主觀情感結合進行形象表達,摸索出精細或粗糙的技法和物象的連接。
二、個性表達
畫家將光寄托于畫筆之上,攝影師將光寄托于相機中,光卻是用影在表達。影子格外青睞,日出日落,晝夜更替,伴隨著光影交錯?!八囆g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人認為兩者互相對立,同時存在,不可分割;有的人認為光與影是融合的,互相依賴,相互轉換。而藝術的有趣之處和生活底蘊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小時候最開始有意識的光影活動應該是手指影,在光線的照射下,投映到墻上形成的各式各樣的小動物都會覺得很神奇,陰影有了千萬種形態(tài)。山下工美說過:“陰影象征著生命的另一個維度,也許是比原物體更真實的東西?!痹S多物體在有光的前提下都會產生影子,影子也會與物體產生呼應現(xiàn)象,但它模糊的形態(tài)也可以帶給設計者和觀者發(fā)揮空間。
在攝影中,光與影的表達更像是是“正負”空間的較量。由于技術的限制,早期的攝影作品都是黑白的,黑白攝影給攝影師提供了一些神奇的輪廓,光照也不再僅僅是照射、傳播的作用也有了表達的“特效”。
沒有哪一種造型手段能像攝影那樣,用從純白到純黑的無數(shù)個灰色層次的變化,把物體的立體感那樣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笮l(wèi)·羅森菲爾德。
的確,對于物體的拍攝上,按照亞當斯的黑白攝影理論,在一張優(yōu)秀的黑白攝影像里,應該包括11個梯度的黑白,這些黑白將主體的輪廓和細節(jié)進行勾勒,營造空間感、體積感。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領域也在拓寬,拍攝方式、媒介、功能、定義、意義都在變得多元化,但無論攝影領域怎樣變化,攝影作品都與光影無法分割。目前,攝影被分為三類:一類是媒介上的攝影,即用來傳播的視覺語言;一類是藝術攝影,即攝影被用來作為攝影師表達的工具;還有一類是大眾攝影,即人人都是攝影師,攝影是生活的一部分。畫面里如果缺少光的利用,拍攝的物體則不會有立體感,影則是立體感表現(xiàn)所能看的到的“空間”。
三、拓展表達
由于光的不定性、空間性以及時間性,讓人產生了不同的視覺、視知錯覺等感受。這種視知錯覺,也是光的語言表達形式之一,當光通過空間、形狀、材質、顏色、情境等進行表達時,任意一條件存在差異,造就的表達感受都會差生偏差。
馬克思:“如果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這句話表明:形式與內容、現(xiàn)象與本質,并不一定“一致”。光有時候也會欺騙人的眼睛,我們透過物體可以看到的光,產生了錯覺感受。
倫敦大學教授包拉托,關于視覺假象的分析演講中敘述了產生錯覺的要素。在演講開始,他先和觀眾做了一個小游戲,相同顏色的小色塊分別放到黑、白色板上,包拉托要觀眾挑出兩塊板上顏色相同的圓片。大多數(shù)觀眾選擇了看上去相同的橙色或者綠色,但到了白色板上呈現(xiàn)的卻是不同的顏色。這真的很神奇,包拉托認為是背景決定了一切,但這是為什么呢?接下來,他向我們解釋了原因,我們根據(jù)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的線質來觀察事物,顏色讓我們能夠分辨外觀的差異,通過感官,眼睛接受光線,不僅僅是物體的顏色,還有它們發(fā)出的光的顏色。這就是視覺假象的一個例子。雖然看見顏色是我們大腦所做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但就僅僅是這么一項工作,以此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背景的影響力是多么的大。但在這里,包拉托不僅只是告訴我們“背景很重要”,而是希望解釋“為什么背景很重要”。因為這才能解釋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中的角色,作為一個個特殊獨立的個體,是如何看到我們所做的事情的。
由于我們眼睛所接收到的一切視覺信號,其實這決定于很多因素,比如物體本身的顏色、光源的顏色以及我們與物體之間環(huán)境的顏色。這就使得我們所看到的相同的一幅圖像,可能取自于截然不同的來源。包拉托則用來自不同物體透過不同濾鏡得到相同的圖像為例子,讓我們相信,從理論上說,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信息,可以說,都不具備任何客觀的意義。看到這里,你可能有點恐慌了,那我還能相信我所看到的東西嗎?包拉托解釋稱,我們的大腦是在逐漸學習著去“看”:大腦會從我們所看到的信息中提取出不同的模式,并將它們同過去的行為、經驗,以及外界的信息關聯(lián)起來,從而得出一個判斷。如果不仔細觀察,人們很容易忽略它的影響,從而產生誤判,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錯覺盛宴”。
參考文獻:
[1] [德]黑格爾著,《美學第三卷(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234頁
[2] 全泉,李佳麗,攝影中的光影研究,藝術品鑒 2018.29
[3]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