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汗青
在傳統(tǒng)意義上,我們習慣用線性方式理解學習的過程,例如從體驗到概念化再到反思,最終影響行動。學習的關鍵點有這些沒錯,但我們應嘗試從一維到二維再到三維的理解方式,立體地看待學習這一兼具感官感受和心靈直覺,兼具理性、感性和美感的有趣過程,從而讓學習不再是陌生的朋友,而是親密的伙伴。學習設計研發(fā)與培訓專家伯尼絲·麥卡錫(Bernice McCarthy)首創(chuàng)的“自然教/學設計”理論中的“學習循環(huán)圈”,力求將學習過程進行生動、立體化的分解,幫助我們理解“學習”這一過程是如何將我們的原有的經驗解構,加入新的學習內容,并再次進行重構的。
兩種信息感知與處理過程以及學習圈
當我們遇到新事物、新情況時,會有一個自然的學習過程。我們與新事物、新情況最初進行互動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學習過程有兩個維度,一是感知信息維度,二是處理信息維度。感知信息是在將自己(主體)與客體分離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一維度又包括兩個對立的掌握經驗的模式:一是直接領悟具體經驗,主要關注自己(主體),即關注我們的“體驗”;二是間接理解符號代表的經驗,即“概念化”。
然而經過我們概念化的東西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比如,家長給一個從來沒有吃過冰淇淋的小孩子買了一個甜筒,她首先看到冰淇淋的顏色,結合她之前的生活經驗,形成“它是五顏六色的”概念;然后她用手拿,感受到涼,形成“它是涼的”概念;她舔了一口,形成“它是甜的,涼絲絲的”概念。在媽媽沒有告訴她“冰淇淋”這個詞之前,她對冰淇淋的認識就是這些零散的概念合在一起的那個概念,或許還有一些她感受到的其它東西無法依據現有經驗將其概念化的概念。可見,感知信息是一個直觀預判,對客體只有一個大致的猜測和印象,并不真正了解客體。此時,客體仍舊與主體相分離,未內化,與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并未產生太多聯(lián)系。
上例中,小女孩并沒搞清楚冰淇淋跟冷凍的奶油有什么區(qū)別,在好奇心驅使下,她會進行下一步的探索,也即對她感覺到的粗略信息或者在以往經驗基礎上通過直覺產生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確認。這就進入了信息的處理過程。信息處理又包括兩個對立的經驗改造模式:一是通過內在的反思,二是通過外在的行動。處理信息的過程會將自己(主體)和客體進行結合。就是說,此時,這個小女孩會結合她之前的經驗認真“反思”(reflect)之前的感覺,比如吃冰淇淋和吃奶油的感覺有何不同,兩者形態(tài)有何不同,如果她決心要弄個究竟,她可能會直接問媽媽冰淇淋是不是冷凍的奶油,它的配方,它產生的歷史,它的分類等等,然后根據她學到的知識試著做冰淇淋,或者設計出新的甜點,這樣她就開始“行動”(act)了。顯然,我們的思想大多數情況下是決定我們的做法的。因此處理信息就是反思和行動。
體驗—概念化—反思—行動,這就是我們粗略認識一個新事物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發(fā)現,在處理信息時,那個小女孩在不斷糾正和完善她第一步完成的“概念化”過程,也就是說,這并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是有交錯、有重疊的。
因此在理解學習循環(huán)圈(體驗—反思—概念化—行動)的時候,不能將其理解為感知信息和處理信息兩個坐標的簡單疊加,而應當將不斷感知信息、處理信息的兩個過程交錯進行,選取其中的關鍵步驟構成學習圈的四個主要結點。
對于整個學習圈來說,學習者首先體驗到客體;然后根據感覺結合之前的經驗進行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提出與客體相關的問題,以求進一步的解答和探索;通過了解相關知識,形成概念,再利用習得的概念進行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將所學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且對所學有新的體驗。整個循環(huán)結束后以新的體驗為起點再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因此,整個循環(huán)圈強調的是學習客體將客體融進自身,以促進更好地生活,并在此之中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體驗就是感受。開始是通過物理器官獲得感覺,更進一步是用心去感受客體之美——這對于美學上的升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反思實際上是理解和內化的過程,通過思考理解客體的內在結構及本質,以及從理論上如何應用有關客體的知識。行動是真正投入對客體的應用之中。再一次的體驗過程可以看作是體會,體會客體與主體結合的過程和結果,對其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見右圖)
四種學習方式與學習圈
四種學習方式是學習循環(huán)圈中的四個象限,不同學習者對這四種學習方式有所側重,所以可根據這四種學習風格來區(qū)分四種不同類型的學習者。然而學習風格和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都是建立在四種學習方式之上的。
第一象限的學習方式:感受和反思——用活躍的腦神經體驗學習對象并進行新的神經連接。第一象限即從體驗(experience)到反思(reflect)。學習者著重關注自己接觸客體時的感覺,并對產生的感覺進行思考,針對這些感覺進行自我提問。這一象限的學習者重點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反思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感覺。第一象限是把學習者的體驗與理性思考聯(lián)系起來的過程,但并未真正進入對客體的真正剖析,因為學習者在反思時將客體納入了個人生活經驗當中,還沒有完全將客體分離出主體進行分析。
偏向第一象限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具有明顯的此種學習風格。第一種學習者經常會反思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在體驗事情時非?;钴S;會從現在的狀況很快跳躍到對未來的想象;感受到客體并且能感知到自己此時的感覺,然后開始反思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
第一種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誠實地面對自我。這樣的好奇讓他們會針對自己的感覺提出很多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一般會經歷這樣三個階段:感受,然后意識到自己的感受,最后問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
感受和反思是溝通技巧的關鍵,也是第一象限的主要內容。
第二象限的學習方式:反思和思考——大腦會尋找好的想法并賦予想法以細節(jié)。第二象限是從反思(reflect)到概念化(conceptualize)。這一過程是根據學習者好奇的地方進行一一詳細的探究,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參考已有的權威書籍來探索客體的本質和結構等,也可能通過已知進行邏輯推理思考。第二象限學習者會將客體與自己分離,盡可能地客觀、理性地分析事物,實事求是,不加入主觀偏好。
同理,第二種學習者如果有一個好想法,他們會將它清晰化(即加入細節(jié)以具體化);如果某件事情激起了他們的興趣,他們會批判并質疑“那是什么意思”“我需要知道什么呢”“如果我了解了它會發(fā)生什么,如果不了解呢”。
第二種學習者喜歡反思和思考。這是批判性思考的核心,也是第二象限的基礎。
第三象限的學習方式:思考和行動——大腦熱愛調整和解決問題。第三象限是從概念化(conceptualize)到行動(act)。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會將探究客體得到的一些知識進行應用,進入主體與客體互動的階段。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把所知用于改變,把自己通過學習賦予客體的意義實現。
第三種學習者喜歡思考和行動,在關注某個問題的時候就會采取相應的行動;他們喜歡從多個維度來剖析問題,直到他們準備好解決方案并觀察其實施;他們喜歡試驗;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進行思考,“我需要從多個角度觀察這件事情,而不是從單一角度深入”;他們對實時反饋非常關注……
思考和行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第三象限的本質。
第四象限的學習方式:行動和體驗——大腦開放地接收新刺激并積極推動靈感付諸行動。第四象限是從行動(act)到體驗(experience),即學習者將所學應用之后,或者將其想法付諸實踐之后,體驗實踐的過程,并且由于此時行動與客體進行了互動,主體與客體在此過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此時學習者體驗了這種變化帶來的感覺。
第四種學習者,在處理他們所重視的事情時會采取開放的方式,他們信任自己的直覺,會避開已有的問題解決方式,會一直努力提高成功的可能性。這些特點會強化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信念。他們喜歡挑戰(zhàn)極限并且擅長影響他人去做與自己同樣的事情。
行動和感受是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核心,這是第四象限的本質。
走完四象限,意味著走完學習循環(huán)圈。每一象限的本質都與麥卡錫提到的四種能力分別相關。第一象限著重溝通合作,第一種學習者通常更擅長溝通,因此這種學習方式著重培養(yǎng)的是溝通能力。第二象限的學習方式批判性思考是核心,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關鍵象限。第三象限著重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與四種能力都有所關聯(lián)。第四象限著重從行動后的感受中迸發(fā)新想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
要學透一種知識,需要完整地走完這四個象限。根據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只有會做會用才表明學習者真正學會。僅從文字和邏輯層面理解了概念并不是真正的學會,只能表示主體從理論角度理解了客體,并沒有將客體內化為與自己相關的經驗。學習是為了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當中,通過行動將所學作用于生活,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然而口頭解釋概念并沒有對現實產生影響。要發(fā)揮人的價值,就是讓他們學習了之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就包含了四個象限的學習方式,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就要走完整個循環(huán)圈。
學習圈的四個象限并不是截然分離的,它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學習圈背后隱含的是一種思維,而不僅僅是一個可簡化的圓圈模型。這種思維要求我們在學習這個模型的時候,要用心體悟。而思維難以用文字清晰表述,需透過文字去感受、實踐然后真正理解,再養(yǎng)成自己的思維習慣。該過程也是真正理解自然教與學設計,并能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將其熟練運用的難點所在。
那么是否有必要走完整個循環(huán)圈呢?當然,如果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學會概念,比如一個作家的工作和生活與“黑洞”的關系不大,他的好奇心只驅使他了解黑洞是什么就夠了,至于如何應用該概念與他聯(lián)系甚微,就沒有必要走完整個循環(huán)圈。
整體視角下的螺旋上升式模型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自然教與學設計模型背后隱含的思路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學習圈的連接,螺旋上升,不斷深化需要教授的核心內容,一個單元的課程設計會包含不止一個循環(huán)圈的內容。學生通過第一個學習圈學會應用新知識之后,就會有新的學習體驗,同時也會有新的疑問,這樣下一個學習圈又會從第一象限開始了。
在頭腦中形成這樣一個循環(huán)圈的基本認識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一定范圍內的教學設計,做好學習圈之間的銜接;或者對于某一節(jié)課來說,會包含不同循環(huán)圈嵌套起來的螺旋模型。
綜上所述,從兩種信息感知與處理過程(一維)到學習循環(huán)圈(二維)再到整個長期學習、成長進程的螺旋上升模型(三維),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習這一過程蘊含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梢哉f,生活即學習,學習也即生活,兩者不可完全割裂,如能真正把握學習之于生活的意義,也就更能理解珍視學習者的好奇心、教授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和培養(yǎng)他們求是求真的品質等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為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