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芳
案例背景
哼哼是一個很內向很安靜地一個男孩子,在幼兒園他可以一天不說話,也不和同伴交流,早上來園時老師主動跟他打招呼說:“哼哼,早上好!”他只是眼睛一眨一眨的看著你,不會跟你說:“老師早上好”。平時玩區(qū)域的時候老是喜歡一個人呆著看看書,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戲。
案例描述:
情境一:
今天,我們在班級里開始“講故事大王”比賽,每個小朋友都要上臺演講一個小故事,其他小朋友都踴躍參加,輪到哼哼上來講故事的時候,他扭扭捏捏的上來以后,就一個人傻傻的站著就是不說話。我說:“哼哼,你要講什么好聽的小故事???”他不理我?!昂吆?,你要講的故事題目是什么呀?”他不理我。一直到最后他都沒有講故事。事后在和他媽媽的交流中了解到,其實哼哼是學會了講故事的,他只是不愿意講。
情境二:
今天一來到幼兒園我就讓孩子們去玩區(qū)域了,哼哼又是和以前一樣走到閱讀區(qū)看起了書。我走到他面前說:“哼哼,你在看什么書呀?”他不理我?!昂吆?,那里的建構區(qū)很好玩呢,你要不要去那里玩?。俊彼€是不理我。于是我叫坐在他旁邊的開心:“開心,你看哼哼一個人在看書,你叫他一起來玩建構區(qū)吧?!遍_心走過去拉哼哼,哼哼也不動。
案例分析:
《指南》社會領域一開始就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對這類孩子,教師首先,應該在感情上關心和信任他們,多接近他們,善于走進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愿意說出心里話。其次,教師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與別人交往,在集體說話的機會鼓勵他們樂群,是他們體會到人間和集體的溫暖,從而克服憂郁、多疑、多愁善感的消極心理。
在很多孩子心中,老師的話就是命令。孩子不愛說話,說明他的性格真的很內向的,像這樣的孩子心眼小,越是遇到事情就越是不愛說話,要是受到了打擊或是委屈,他的話會越來越少,最好就變得一句也不說了。
孩子性格內向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問題,實質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系。要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關鍵還在于父母或老師的教養(yǎng)方式要適合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游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chǎn)生找同伴游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只愿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xié)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沖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對于這類孩子,家庭不應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jīng)歷。有些孩子由于有過負面的交往經(jīng)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愿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于這類問題,老師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后對癥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老師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當孩子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后,老師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愿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于這類孩子老師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要盡可能引導孩子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案例反思:
窗體頂端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fā)展貫穿于身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fā)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fā)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jīng)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有利于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jīng)驗。
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jīng)驗支持,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對文字的興趣,通過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過早識字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指南》我們應做到:
案例反思:結合指南:窗體頂端
1 .為幼兒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如:
每天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談。如,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詢問和聽取他們對自己事情的意見等。
尊重和接納幼兒的說話方式,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如何,都應認真地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回應。
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交談,相互講述見聞、趣事或看過的圖書、動畫片等。
在農(nóng)村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要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造用普通話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
2.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如:
和幼兒講話時,成人自身的語言要清楚、簡潔。
當幼兒因為急于表達而說不清楚的時候,提醒他不要著急,慢慢說。同時要耐心傾聽,給予必要的補充,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說出來。
窗體頂端
3. 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如:經(jīng)常和幼兒一起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給他讀圖書、講故事等。
4. 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如:
要認真聽別人(包括幼兒)講話,為幼兒做出表率。
用幼兒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交談。
對幼兒提要求和布置任務時要求他們注意聽,鼓勵他主動提問。
5. 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如:
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讓幼兒感受語氣、語調的作用。如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較堅定的語氣表示不同意;講故事時,盡量把故事人物高興、悲傷的心情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現(xiàn)出來。
根據(jù)幼兒的理解水平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句子。
窗體底端
有意識地對孩子多說話,多模仿。對孩子的要求要延遲滿足,盡量讓他說出來,再把東西給他。把孩子說話與游戲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與小朋友社交的環(huán)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既快樂,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山o讓孩子上一些活潑性質的興趣班,系統(tǒng)地開發(fā)、訓練孩子的各種能力。另外,要鼓勵孩子說話,設法讓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自然地說,因材施教,耐心引導,持之以恒。
有些孩子不愿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采取回避。
學齡前的幼兒都有表演的欲望,喜歡玩“過家家”之類的游戲,老師可以根據(jù)孩子的特點設計一些角色游戲,讓孩子的“表演”帶動“表達”的欲望。? ? 孩子扮演小主人,老師扮演前來拜訪的客人,讓孩子負責接待客人。孩子扮演節(jié)目主持人,報幕并表演節(jié)目。扮演火車乘務員,為乘客服務。 扮演售貨員向顧客推薦商品并銷售。不同的角色游戲讓孩子了解不同場合的語言表述方式,在這種輕松的游戲中,孩子可以很快掌握說話的基本技巧,從而提高語言能力。要注意,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還不成熟,常會出現(xiàn)用詞不準或語法錯誤的情況,家長不要急于去糾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