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
杭州拱墅區(qū),有個靠近京杭大運河的地方,歷史上稱為“湖墅”?!段骱斡[志》記載,杭州出武林門至北關(guān),皆稱湖墅?!逗≈尽酚涊d:“湖墅乃北郭一隅耳”“意貼近西湖,所以名稱湖墅也” 。
“湖墅”地區(qū),是溝通運河杭州段城北運河與城內(nèi)運河的交通要道,處在交通樞紐地帶。南宋以來,這里商貿(mào)發(fā)展很快,出現(xiàn)了許多米市、魚市等集市,在歷史上形成了特有的商業(yè)生態(tài)、商品特色和人文氣息。
明代,杭州的一些詩人,除了用詩詞描寫西湖、西溪等風(fēng)光之外,也寫了杭州城市的景觀。運河拱墅段的“湖墅”地區(qū),因商貿(mào)繁榮、民俗濃厚、風(fēng)光秀麗而被詩人詠賦。
最早發(fā)現(xiàn)“湖墅”地區(qū)景觀文學(xué)風(fēng)情的,是仁和(今杭州)人王洪,字希范。他是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永樂初年授給事中,入翰林為檢討,參與了修《永樂大典》,歷任修撰、侍講。他后來受到排擠,不被進用。他徜徉湖墅,首先作詞題賞,寫《卜算子》八首,概括、描繪湖墅一帶的八處風(fēng)景。這八景是夾城夜月、江橋暮雨、陡門春漲、西山晚翠、半道春紅、花圃啼鶯、皋亭積雪、白蕩煙村。湖墅八景的題賞,賦予商貿(mào)繁華的湖墅地區(qū)以幾許風(fēng)雅。我們來讀王洪八首《卜算子》中的五首。
《卜算子·夾城夜月》
孤月泛江秋,露下高城靜,期著佳人夜不來,坐轉(zhuǎn)霜梧影。
吹徹紫鸞簫,寶篆煙消鼎,桂子飄香下廣寒,銀漢秋波冷。
《西湖游覽志》記載:“夾城夜月”是“湖墅八景”之首,“夾城”指湖墅的夾城巷。相傳,中秋之夜,在夾城巷東面德勝橋邊觀月,可看到月亮從德勝橋冉冉升起,如月在橋上行。明代詩人章文昭的詩:“潮落月東出,清光滿夾城?!本褪敲鑼懬锶諍A城一帶潮落月出的景象。
王洪的《卜算子·半道春紅》,繪出了半道紅春天“曉日紅千樹”的艷麗景色:
宿雨漲春流,曉日紅千樹。幾度尋芳載酒來,自與春風(fēng)遇。
弱水與桃源,有路從教去。不見西湖柳萬絲,滿地飛殘絮。
《西湖游覽志》記載,此處舊時夾路栽桃數(shù)里,春天桃花盛開時,如火如荼,燦爛似錦,花落如紅雨,故名“半道紅”。如今,桃林早已成回憶,滿街商賈迎春風(fēng)。
“江橋暮雨”是湖墅八景之一,《湖墅小志》中說:江漲橋與華光橋作八字式,河面開闊,有時暮雨蕭蕭,頗有詩意,因此稱“江橋暮雨”。王洪的《卜算子·江橋暮雨》:
淅瀝帶秋煙,兩岸蒹葭響,何處漁舟螟未還,隔浦聞清唱。
撩亂下枯槎,一夜苕溪漲,天目應(yīng)添翠色重,回首看晴嶂。
淅淅瀝瀝的秋雨細(xì)密如帶著煙霧,江兩岸的蘆葦在風(fēng)雨中發(fā)出凄清的聲響。哪里有一只漁船在暮色中還沒回來,隔著津浦可以聽到漁舟唱晚的聲音。一夜間苕溪水漲,給天目山峰巒增添了幾重翠色。雨過天晴,回首眺望,晴天下山色更為明秀。王洪《卜算子·陡門春漲》:
驚雪噴高崖,雷響青天曉。剛道五胥駕海來,勢壓滄溟小。
兩岸是漁舟,潑亂飛春鳥。須言神魚去不留,五色祥云繞。
陡門在西湖邊圣塘閘附近,舊時有玉壺水口下泄西湖之水。每到春天,春水猛漲,此處就會出現(xiàn)“驚雪噴高崖,雷響青天曉”的景象。
王洪的《卜算子·西山晚翠》,是站在北新關(guān)的一座亭中觀遠(yuǎn)山,由黃昏寫到夜晚:
斜日照疏簾,雨歇青山暮。白鳥鳴邊一半開,香靄和煙度。
樓上見平湖,影隔春林霧。吹斷鸞簫興未闌,月照芙蓉露。
以前河塍附近的北新關(guān),就是如今的大關(guān),一面濱河,傍晚時分在此亭中遠(yuǎn)眺西山,隔著蒼茫云水,有青翠悠遠(yuǎn)之趣,故被題為“西山晚翠”,也稱“河塍晚翠”。王洪的詞描寫了黃昏時分青山朦朧、云水蒼茫的西山晚景。
在王洪之后,聶大年又作詞描繪湖墅八景。聶大年,字壽卿,號東軒,江西臨川人。他正統(tǒng)年間到杭州任仁和縣教諭,有九年在杭州生活的經(jīng)歷,作有八首《臨江仙》詞,描繪湖墅八景的風(fēng)光,如《臨江仙·夾城夜月》:
萬里碧霄云散盡,長天孤月流輝,城陰空闊柝聲稀。試登高處望,露濕五更衣。不見遼東華表樹,人民昔是今非,驚鳴三匝正南飛。銀河風(fēng)露冷,騎得彩鸞歸。
聶大年的《臨江仙·半道春紅》,寫武林門外半道紅的景象:
記得武林門外路,雨余芳草蒙茸。杏花深巷酒旗風(fēng)。紫騮嘶過處,隨意數(shù)殘紅。有約玉人同載酒,夕陽歸路西東。舞裙歌扇繡簾櫳。昔游成一夢,試問賣花翁。
歷史上,杭州西北郊有個地方叫馬塍,有河流水塘,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馬塍因吳越國國王錢鏐在此養(yǎng)馬,多時有三萬多匹,號稱馬海,也稱馬塍。吳越國“納土歸宋”,馬塍不再養(yǎng)馬,成為花卉種植地。《錢塘縣志》記載:“東、西馬塍在溜水橋北,以河分界。河?xùn)|抵北關(guān)外,為東馬塍。河西上泥橋至西隱橋,為西馬塍。”到明代,這個適宜種植花卉的地方,仍是花農(nóng)聚集、種養(yǎng)花木之地。西馬塍名南花園,而地處湖墅地區(qū)的東馬塍,因花圃里常有鶯鳴其中,稱“花圃聞鶯”,成為湖墅八景之一。
聶大年的《臨江仙·花圃啼鶯》中,可讀出“花圃啼鶯”之景的韻味:
芳圃萬花圍繞處,軟紅晴點香泥,金衣公子羽毛齊。為憐春色好,終日往來啼。記得早朝花底散,金河草色凄凄,數(shù)聲只在御橋西。東風(fēng)回首處,香霧滿長堤。
聶大年寫的《臨江仙·白蕩煙村》,使我們面對如今的高樓大廈,還可想像明代地處白蕩海邊的田園風(fēng)光和淳樸民俗:
北廓秋風(fēng)禾黍熟,牛羊晚食平田,一樹桑柘起寒煙。田翁邀社飲,擊鼓更燒錢。處處雞豚泥飲罷,瓦盆濁酒如泉,往來東陌與西阡。雖言淳樸俗,自有一山川。
《杭州地名志》介紹,“村西瀕臨湖蕩,明代尚是一片白茫茫之水蕩”,所以稱“白蕩海”。杭州城北白蕩海一帶,秋風(fēng)中禾黍成熟,傍晚牛羊在平田上覓食,一片桑樹林柘起寒煙。詩人受田翁的邀請,參加村社的宴飲,目睹擊鼓燒錢的民俗。村里人家都是雞豚泥飲,用瓦盆裝著多如泉水的濁酒,人們興高采烈地往來于東陌與西阡。雖說風(fēng)俗淳樸,但自有一派山村的風(fēng)味。
聶大年的《臨江仙·皋亭積雪》詞,描寫夜晚一場大雪后,白天皋亭山一帶美麗的雪景:
昨夜孤峰如潑翠,今朝玉立巑岏,瓊林琪樹間瑯玕;蓬來塵世隔,弱水竟漫漫。玉宇瓊臺千仞表,群仙飛佩驂鸞,不知何處倚闌干;洞蕭吹一曲,鶴氅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