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學生的培養(yǎng),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隨著社會主義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學生面對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選拔,除了要有良好的知識體系,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強健的意志,拓展訓練是在體能活動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團隊意識,培養(yǎng)他們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是目前傳統(tǒng)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拓展訓練;大學體育;教學;可行性;作用
中圖分類號:G80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9-025-02
1拓展訓練的概念
拓展訓練一詞起源于二戰(zhàn)時期,人們從戰(zhàn)爭中發(fā)現(xiàn),那些存活下來的往往不是體魄最強壯、裝備最好的,而是擁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堅強意志的人。成功依靠的并非是強健的體能而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后以此為依據(jù),英國率先興起了拓展訓練的培訓,在海員的日常訓練中加入心理挑戰(zhàn)的活動和項目,來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這是拓展訓練最初的雛形。
到20世紀70年代,拓展訓練傳入中國香港,主要用于專門的拓展訓練學校及機構進行的培訓。后來隨著拓展訓練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到二十世紀后期,拓展訓練開始走進中國各大高校的日常培訓活動中。以課堂教育為主導,體育學科為載體,在體育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身心教育。體育教學中的拓展訓練在某些基礎上彌補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不足,更立足于學生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學員在各方面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2拓展訓練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在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下,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拓展訓練已經必不可少,無論是在增強學生體魄,還是學校發(fā)展各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2.1具有較強的健身價值
體育課程開展的初衷,是為學生學習生活之余加強身體素質的鍛煉,擁有一個良好的體魄。拓展訓練的運動形式多樣化而富有新意,可以根據(jù)鍛煉者不同的身體素質進行調節(jié),每位學生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同時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拓展訓練是對人體各個機能的訓練,除了增強體魄,還能有效保護心肺功能。拓展訓練可以將課上課下教學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新時期的教育模式相匹配,也普遍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
2.2拓展訓練場地設施成本低,適合各大高校開展
拓展訓練的特點在于其能夠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各種資源,教學活動的展開不需要依靠專門的運動場地或設施,設備簡單同時又能滿足教學需要。包括一些偏遠地區(qū)較為貧困的地方院校,都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去選擇合適的訓練方式,拓展訓練自20世紀以來發(fā)展至今,國外許多發(fā)達國家在此項目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對我國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也起到了很多的借鑒作用。這些都有助于我國高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3拓展訓練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加,也使得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選拔更加具體和全面,除了對專業(yè)技能的需求,還要求求職者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態(tài)。拓展訓練就是一項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挑戰(zhàn)性于一體的訓練模式,在增強學生體魄的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各種能力,適應他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2.4高校較強的師資隊伍便于訓練活動的展開
拓展訓練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老師發(fā)揮的作用也至關重要,體育活動的展開離不開老師的組織、規(guī)劃和引導,包括安全監(jiān)管和技能指導。老師可以不直接參加項目,但必須對整個項目有全面的了解和規(guī)劃,高校體育老師在教學方面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也具備足夠的能力來組織體育活動的開展,起到一個好的引導作用。除了體育教學以外,高校體育老師因其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也能在活動各方面為學生帶來正確的指導,為拓展訓練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展開提供更優(yōu)質的條件。
3拓展訓練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
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教學,是采用單一化的方式,對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理論知識進行培養(yǎng),使用常規(guī)的應試教育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得不到展現(xiàn)。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和改革,現(xiàn)階段的教育方式是在老師教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獨立人格。而拓展訓練就是在體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喜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挑戰(zhàn)面前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和好勝心,使他們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訓練方式去挖掘自己的潛能,在團隊合作中積累團隊經驗和集體意識。
素質教育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基礎上,致力于為學生打造健全的人格,更注重學生本身而不僅僅是教學。拓展訓練就是以素質教育為前提,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除了對身體機能的提升,還有對學生的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各方面的培養(yǎng)。這種教育方式打破了我國長久以來的體育課程封閉式教學,順應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體制,也更為大學生所接受。
3.2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背景,大多是以獨生子女的身份,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新時代的青年喜歡張揚個性,堅持主見,在踏入大學這個集體之初,還沒有較強的團隊意識,但群體生活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乃至走向社會以后都必不可少,學生需要從個體的獨立意識中轉變過來,學著和其他人相處,和社會接軌。體育課程中的拓展訓練,有一些是專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如:信任被摔、逃生墻、高壓電網(wǎng)等等,在看似高難度的挑戰(zhàn)下,其實只要團隊之間默契合作,就能很順利地完成任務。這些項目從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彼此之間學會相信和信任,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集體榮譽感,明白團結的力量和重要性。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訓練,開始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這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也是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需要提供更優(yōu)質的人才。
3.3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和挖掘個人潛力
人們對新鮮事物的畏懼感大多是源自于未知的恐懼。在未踏進大學之初,學生們的主要任務和生活方式是學習,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也沒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大學生活、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很多學生適應不足,表現(xiàn)出來的像人際關系惡化、焦慮情緒等等,主要是因為對自我認知能力不強,不夠自信。而如何樹立大學生的自信心,除了學生本身以外,學校各界也應該普遍關注這個問題。當一個人從一件事情的成功中獲得成就感,那么自信心也就隨著這份成就感自然而來。在大學體育拓展訓練教學中,那些看似很難完成的挑戰(zhàn),會讓學生在一開始產生畏懼心理而不敢嘗試,比如:高空斷橋項目,平地里輕輕一躍就能跳過的距離,到了高空,由于對高度距離和失敗后果的恐懼,使得很多學生哪怕在安全措施完備的基礎上也不敢去輕易跨出這一步。但當你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鼓勵下最終完成挑戰(zhàn)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勝了那個了不起的挑戰(zhàn)和充滿恐懼的自我以后,似乎人生又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直面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力是可以在不斷嘗試中一點點被發(fā)掘,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心理素質,這種意義對往后整個人生的影響都深遠而有所收獲。
3.4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方式
我國高校辦學的目的,是為順應社會時代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大批優(yōu)質人才,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社會中去。而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學習知識卻忽略了對社會技能的培養(yǎng)。拓展訓練教學,是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方向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獨立發(fā)展,在大學之初就為學生以后踏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讓學生在訓練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老師在其中起到輔助作用,學生通過挑戰(zhàn)證明自身實力,也能更全面地進行自我教育和學習。
4總結
拓展訓練以戶外運動的形式,結合課堂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體驗活動的同時去感悟人生?;顒拥恼归_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閑暇之余放松身心,增強體質;活動的收獲又能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乃至更多層次上給予學生激勵。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展,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水平的進步和時代背景下的新宏圖,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封閉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在創(chuàng)造未來新篇章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更要致力于為社會提供更優(yōu)質的人才隊伍。高校學生作為國家脊梁,所承擔的是振興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因而必須從自身努力,全面發(fā)展。社會各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活動的展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致力于為學生和高校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育模式。國家真正發(fā)展,是來自每一階層、每一份子的共同努力,人才培養(yǎng)的腳步永遠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希望孕育著生機,共同凝聚著祖國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宮長勇.淺談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和交往[J].丹東師專學報.2000.
[2]張菊光.拓展訓練引入中學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
[3]楊劍.體育生活拓展訓練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心理能力的實驗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7.
[4]吳秀美.高校體育教學引入拓展運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報.2007.
[5]李農.競技體育中的人際關系[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
作者簡介:
郭佳(198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現(xiàn)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