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在“走班制”背景下萬分有幸到上海向名校學習取經(jīng),去之前,關于“新高考”,關于“走班制”在渝早已成為熱門話題,“走班制下如何管理班級?”“新形勢下教育管理的走向該如何規(guī)劃?”諸如此類。那么在走班制教學中,班級管理將何去何從?
自從2004年高中新課程實施以來,“走班教學”就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何為“走班教學”,其實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水平分層,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內(nèi)容分項的一種優(yōu)化高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學生多樣化差異,對“個性化”教育理念的科學追求。盡管“走班教學”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和芬蘭,但這種教學模式并不是現(xiàn)在派生出來的,走班教學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孔子時代,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實正是現(xiàn)在素質(zhì)教育提倡的走班教學、分層教學的源頭。所以,面對這個看似“新”的事物,我們用不著惶恐和不安,走班制的“走”,走的是學生學與教師教方式的靈活和創(chuàng)新,不走的仍然是最樸素的內(nèi)在追求與核心素養(yǎng)。
在上海學習期間,經(jīng)過自己的觀察、感悟以及對個別學生的訪談,我認為在“走班制”教學背景下,班級管理的引導有“走”也有“不走”。
一、學生走,評價方式不走
走班走班,顧名思義就是班級的主體——學生要走,要變動。根據(jù)新高考的“兩依據(jù)一參考”,高考其實就變?yōu)?“大三門”語數(shù)外,和“小三門”六選三的組合,打破之前文理分科的慣例,從理化生、政史地中任選考3門,共同構成20種組合,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科目。這樣一來,隨著學生流動性和自主性的增強,班級也由固定的行政班走向多樣的教學班。然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我們關注更多的可能是學生在教學班的成績、名次,而忽略了其在行政班的言行舉止、思想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等綜合表現(xiàn)。當然,如果僅僅是按照成績名次來評價學生的優(yōu)良中差,那就違背了走班制教學的初衷,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
所以,在走班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不能走樣,應該建立全角度、多方面、立體化的評價制度,既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也要著眼其思想品質(zhì)的優(yōu)劣。嚴格按照新高考中的“一個參考”——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以真實性為原則,記錄學生三年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結(jié)果,給之前“不落地”的社會實踐提供展示的平臺和評價的體系,一旦評價開始具體實行,它就具備了學校定位學生的“實用性”和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功利性”。特別是在十九大提出要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前提下,傳統(tǒng)的回歸刻不容緩,文化的傳承勢在必行,我們更要從德育的角度,制定多維評價體系和人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從言行舉止到思想態(tài)度,從學習能力到人生觀、價值觀,讓其既有學習提升帶來的成就感,也有人格完善帶來的滿足感。
二、重心走,構建班級文化的初心不走
一旦學生開始走班,兩種班級體系便并存出現(xiàn)——教學班和行政班。由于對知識和能力的追求,學生乃至學校的重心可能都會由行政班走向教學班,畢竟學生一天時間呆得最久的是不同的教學班。然而,由于學校的社會屬性,也決定了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班不可能完全取代現(xiàn)在的行政班。而教學班的知識只是人類財富的一部分,我們還有同樣重要的內(nèi)容需要在行政班中習得,由此可見,盡管學生一天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教學班,學生的重心變動,但是對一個班級文化塑造的初心不能走。
這一點在上海育才中學學習時感觸頗深。那天趁講座中途休息的間隙,我找到該校高二年級的一個女同學想了解走班制教學在學生角度的真實感受,當問及對目前班級文化的體驗時,出乎我的意料,她居然能夠談及學校文化對班級文化的影響。該學生說到,育才中學很注重用特色的學校文化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氣質(zhì)與品格,而班級的各種活動就是班級文化豐富和傳播的載體,在學習之外,他們同樣會安排時間自行設計和實施各種活動,老師只是扮演一個輔助和提參考意見的角色。該同學認為,這些活動的開展,并不會成為他們的負擔,而是給予了他們強烈的團隊意識、責任感和歸屬感。
海德格爾提到人類要有自己靈魂的詩意棲居,這個詩意的棲居可以是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也可以是讓自己源源不斷得到正能量的外在團隊。當學生整日奔走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班,當一天知識的積累拉下帷幕,我們是否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向內(nèi)行走,關注自己,關注世界。這種關注的原動力很多便是來自于行政班不變的班級文化,以及最開始決定自己要走向何方的初心。由此可見,在教學班普及的現(xiàn)狀下,行政班的文化建設不容忽視,當然班主任肯定會有自己的困惑與困難,面對散如沙的學生,如何才能將他們凝聚起來。如果還是簡單地將在行政班聚集的時候變?yōu)榧议L里短漫無目的的嘮叨,或是為了給學生擠出更多的時間學習而自主地將自己變成“休息班”,甚至淡化了諸如班會活動、團隊活動、社團活動等主題活動的開展,那么,對于班級而言無疑是自己毀掉自己的存在感,對于學生而言更是用一種自以為是的方式剝奪了他們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三、管理走,“五自“教育理念不走
在走班制管理中,拋開與傳統(tǒng)的相同之處,拋開高考恢復40年的各種經(jīng)驗之談,我們還是得像莊子筆下的庖丁,即便是到了“游刃有余”的狀態(tài),在“難為”之處,還是得“視為止,行為遲”,還是要真正靜下來分析走班教學在管理的新形式下,給我們提的新要求,引發(fā)的新思考。
眾所周知,如果走班教學沒有實質(zhì)的變化,沒有新特點,那便是一種形式的折騰。而這種“新”,就是學生在對“小三門”20種自由組合進行選擇時,給管理帶來的新問題。無論在班級管理,師資安排,課時分配,還是在課堂教與學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安排上都增加了難度,但是誠如在上海學習時三個學校提到的,如果為了避免麻煩,“變新回舊”,給學生設置幾種套餐制,教學班又回歸成了行政班,看似解決了學校管理難題,然而卻嚴重違背了新高考的初衷。所以,一改之前行政班集中和便捷的管理,教學班多樣靈活而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管理勢在必行。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正如上海華師大二附中的孟校長在講座中說到,無論哪一種改革和變化,學?!白咳华毩ⅲ蕉鴦偌骸钡男S?,學校的辦學特色都不會隨之流走,而是更堅定地希望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和體驗,逐漸領會并真正成為一名卓越的青年。在這一點上,長壽中學同樣堅定,我們秉持著育人的初心,不管何種情況也不論哪種班級體系,我校品德自育、學習自主,生活自理,交往自律,為人自強的“五自”育人理念是不能動搖改變的。不管是行政班還是教學班,育人目的都是要讓學生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自主的學習能力,頑強的斗志,會生活,慎交友,而這一共同追求便形成了管理和教育的靈魂,只要你的宗旨不改目的不變,那么管理方式的不同只是選擇到達目的地的途徑不同而已。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管理亦然。無論教學的方式如何變化,育人的本質(zhì)不會改變;無論班級的形式如何變化,管理的初心不會改變。所以,在面對當下熱度居高不下的走班制教學時,積極研究該如何去“走”,“走”后如何管理的同時,不要忘了回歸到教育的本質(zhì),深刻思考哪些可以“不走”,哪些必須守住,這樣才不會讓我們被外在的形式帶入浮躁的思維。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規(guī)劃課題《基于五自教育特色的高中走班制實踐研究》(批準號:2017-13-9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