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志 靳祥鵬 柯瓔珊 黃一淳
摘 要:挖掘和弘揚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中蘊含的人類道德文明和民族理性精神,珍視和汲取我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經驗以及其中豐厚的革命思想,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通過結合現有的理論模型及具體的實踐經驗,探索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紅色基因知識點及校史教育為內容,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三位一體”紅色文化教育新模式。這將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教育與素拓相結合的理論內涵,實現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立體化發(fā)展提供全新動力。
關鍵詞:“三位一體”模式;紅色文化教育;紅色基因;素質拓展
中圖分類號:G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9)09-0080-04
一、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困境
挖掘和弘揚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中蘊含的人類道德文明和民族理性精神,珍視并汲取我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點滴經驗以及其中豐厚的革命思想,是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必然環(huán)節(jié)。當前,國內高校積極響應號召,紅色文化教育開展如火如荼,各式各樣創(chuàng)新性的黨建新形式被運用到高校具體工作實踐當中。
同時,我們注意到,不少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其中可能與其未貼合高校學生的興趣點、教育內容仍缺乏吸引力、教育力量缺乏整合、途徑陳舊單一以及新媒體參與不夠等方面有關,因此,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為了更深入地探知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關鍵壁壘、探索高校教育的改進方向,我們基于已有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探索出紅色文化教育“三位一體”新模型。
二、“三位一體”新模式的設計思路
基于上述現狀,我們希望能夠整合出“三位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新模式,以期提高高校學生參與熱情,為優(yōu)化當前紅色文化教育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啟發(fā)。
我們擬將早期學術界“四維協同”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進一步凝練總結,將紅色經典著作閱讀法、革命遺址體驗式教學法、紅色案例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結合形成了紅色基因素質拓展法,即將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等紅色基因,校園文化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在紅色基因中浸染,角色扮演中領悟,在體驗式教學環(huán)境中成長。我們的基本設計思路為,設計出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紅色基因知識點及校史教育為內容,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的 “三位一體”紅色文化教育新形式。
為能夠更好地實現該模式,我們須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一)調弦者不失宮商,立事者不離道德——把握方向,遵循規(guī)律
紅色文化教育,將時代精神內涵貫穿于教育之中,我們必須在個人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之間保持高度的統(tǒng)一。體現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立場,人生價值觀和利益觀與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契合的指導思想。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強調了高等院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意義。提高高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首要的就是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我們應該研究和落實習近平號總書記關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堅持道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納入育人的全過程。堅持“四個服務”辦學要求,踐行“四個堅持不懈”辦學任務”,在創(chuàng)新中進步、改進。
(二)注重紅色文化中紅色基因的挖掘——尋根溯源,傳承精神
紅色文化統(tǒng)一體是由精神內核和物質載體組成的。就學校而言,紅色資源不僅包括校園紅色文化相關的建筑群等物質形式資源,同時還包括校風、校訓、校史等精神資源,它們是孕育新中國的概念與元素,伴隨并推動了新中國的茁壯成長。當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合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資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們?yōu)樘岣呱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實效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今我們談紅色文化教育,并不再是局限于課本字里行間的理論教育,同時也包括上述提到的紅色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例如學校的紅色歷史、紅色建筑等等。
(三)實現紅色基因與其他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由點及面,多維開發(fā)
紅色文化教育,應注重“立體化”方向。例如,開發(fā)以紅色資源為主、以客觀史實體驗為基礎的“實踐課”,與黨團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結合起來。[1]
根據國內高校現有的四門思政課程總結出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包括紅色經典著作閱讀法、革命遺址體驗式教學法、紅色案例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具體而言,通過紅色經典著作閱讀如毛澤東同志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論持久戰(zhàn)》和《矛盾論》等,可以深化原理學習的深刻性和啟發(fā)性;通過革命遺址和校園紅色建筑等進行體驗式教學,[2]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沉浸式”參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知識素養(yǎng)的提升全過程;通過了解紅色人物、紅色事件等能夠強化大學生對中國紅色歷史的理解和感受;通過指導學生投入情景劇的編排、紅色歌舞編排、紅色微電影拍攝或者紅色歌曲演唱等角色扮演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3]
(四)素質拓展活動設計應注重參與者體力和智力相結合——智行并舉,寓教于樂
不同于以往的素質拓展活動,“三位一體”模式中所運用的素質拓展活動扮演了幫助受教育者更深刻理解紅色基因內涵的重要角色,因此提高參與者身體素質并不是素質拓展的根本目的,最根本的目標在于能夠幫助參與者更好地了解校園文化和紅色基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循環(huán),故如何實現素質拓展活動體力和智力相結合是各高校設計活動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關鍵性問題。
(五)把握時代脈搏,注重線上線下互動機制——雙線并行,廣泛傳播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只有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第一課堂作用,積極開展校內紅色文化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形成“三位一體”立體化的教育體系,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4]。我們認為,各高??梢栽陧椖堪l(fā)展后期,開通線上反饋通道,參與者在完成線下活動后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分享參與心得,觀賞活動回顧,溫習紅色基因故事等等;此外,還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對活動加以宣傳,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參與度,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
三、“三位一體”的模型設計
推動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必須著力構建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文化基因知識點及校史教育為內容、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三位一體”紅色文化教育新形式。
(一)以校園文化為載體
我們這里所說的校園文化,可以是校園中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例如:校園的紅色建筑、烈士雕像等;也可以是校園中潛移默化、為同學們熟知的精神載體,例如校訓、校歌、同學們身邊口耳相傳的校園榜樣人物等等。無論是物質載體還是精神載體,都是高校學子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接觸到的,熟悉感和親切感能夠減少同學們對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學習紅色基因可能有的畏難抵觸情緒,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動力。通過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就能夠很好地避免上述問題,充分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陣地、有載體、有內容、有靈魂、有根基。
(二)以紅色基因知識點及校史教育為內容
紅色文化教育具有的品德塑造功能和情操陶冶功能,通過校園文化,紅色教育,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這些深刻和真摯的情感,不忘初心,凈化心靈。在我們的模型中,我們把紅色文化進一步分類細化,提煉出一個個單獨的紅色基因知識點,針對知識點尋找合適的校園文化載體,使得紅色基因能夠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出來。
如今高校中存在許多潛在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尚待挖掘,例如許多校園歷史建筑均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遠的教育意義,但鮮有學校將其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若能與高校育人工作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極大地增強受教育者對母校的認同感,基于此,教育成效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實現了紅色資源的整理保護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促進歷史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相結合,推動紅色主題內容內化為理想信念的教育過程取得進一步發(fā)展和突破。
(三)以素質拓展活動為實踐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今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認同感和期望值在不斷提高,但當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毋庸置疑,在推廣校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時,應注意形式的多元性,采用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宣傳校史和紅色文化,以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加深同學們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另外也需結合時代特色,全面構建高效紅色文化教育體系。
單純地接受知識灌輸,不能實現教學相長的雙向互動。因此,在我們的模型中,選擇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受教育者,也就是素質拓展活動的參與者,才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
與傳統(tǒng)的知識訓練和技能訓練相比,它在運動中的布道和灌輸較少,經驗和知覺更多。在本模型中,我們以能夠幫助參與者更好地了解校園文化和紅色基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循環(huán)為主要目標,同樣以活動作為依托,培訓作為方式,感悟為目的。具體的素質拓展方式有很多,例如“群龍運水”、“生死電網”等等,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各自高校的場地、參與者年齡等因素再做甄選和設計。
本模型的主要貢獻在于,我們創(chuàng)建實現了紅色資源的整理保護與宣傳教育相結合的新理念,豐富與充實紅色文化與素拓結合的理論內涵,并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實現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相結合,推動紅色主題內容內化為理想信念的教育過程取得進一步發(fā)展和突破,從而實現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升級和升華。
四、“三位一體”新模式的目標
總體來說,我們所探索的“三位一體”新模式,是指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紅色基因知識點及校史教育為內容,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三位一體”紅色文化教育新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希望達到以下的目標。明確的目標高校紅色文化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前提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對于高校的要求。[4]
第一,通過深入研究校園文化的歷史背景,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紅色基因,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中大校史和校園文化,增強他們對校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二,充分挖掘五大校區(qū)內寶貴的紅色資源,充分汲取其相應的教育價值,將紅色資源的整理保護與宣傳教育相結合。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實現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相結合。創(chuàng)新高校黨建工作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作為中山大學黨建創(chuàng)新體系的核心項目之一推動整體的改進與發(fā)展。
第三,模型以素質拓展活動為表現形式,參與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以及制度的歷史起點與邏輯關系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堅定政治信念,提高黨性修養(yǎng)。
第四,模型結合了素質拓展活動,教職工和學生團體在體驗式、自我突破式、團隊合作式等素拓教育方式中能夠更加認識自身潛能,鍛煉身體素質,提升團隊意識,實現團隊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超越。
第五,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時代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社交平臺加強宣傳,積極引導參與者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活動,構建紅色文化傳播網上陣地。
五、總結與展望
當我們將目光從大格局轉向個體時,我們會認識到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建設高校自身黨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黨的紅色基因蘊含著先進的思想理論、偉大的精神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助于高校彰顯其黨建文化品牌價值,增強其黨建文化品牌自信,確保了高校黨建文化品牌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的基礎上,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對紅色文化教育進行新探索和新挖掘、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新形式,便有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總體來看,將紅色文化教育與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并以校園紅色文化、紅色建筑為基石的新探索是較為成功的。從形式上來看,它實現了從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紅色文化教育向以“互動式”為主的方式的重要轉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未來的探索實踐中應當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同時應注重紅色文化教育中紅色基因的挖掘,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切入點,將紅色文化教育滲透其中,不斷地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新探索,實現紅色文化教育“三位一體”乃至多位一體的立體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尚,任宏,Albert 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學改革問題研究(一)——基于美國高校的BIM教育分析[J].建筑經濟,2015(1).
[2]舒前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教育觀察,2018(21).
[3]張靜曉,李慧,翟穎,等.工程管理BIM教育課程建設與融合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6(3).
[4]于安龍,劉文佳.論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育評論,2014(10).
[5]徐正興.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困境分析與優(yōu)化策略[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7(5).
[6]舒前毅,朱清華.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7(5).
[7]施一峰.傳承紅色基因視域下的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建設研究——以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729 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建設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7).
[8]王芬.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06).
責任編輯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