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潔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僅六句經(jīng)典古詩,卻牽動著無數(shù)人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情思,這是經(jīng)典古詩的魅力之一。你一定學過不少經(jīng)典古詩,它們各自的魅力體現(xiàn)在哪里?請就其中最使你感動的一首詩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如果是短詩,文章中就要出現(xiàn)感動你的那首詩,如果詩較長,則既要概述詩的主要內(nèi)容,還要引用其中的詩句;③用現(xiàn)代白話文寫作,不得用文言文;④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作文題目是讓自己挑選喜愛的古詩去擬題寫作,這個題目范圍廣,猛一看到這個考題,一時半會兒沒想起來有什么古詩是自己很擅長背誦的,所以在寫作上浪費的時間比較多,覺得特別難上手。
但是,這個考題的選材范圍很廣,可以讓同學們腦洞大開,不單單在一兩首詩句上下功夫,只要有耳熟能詳?shù)脑姼?,都可以拿來寫。但要注意是古詩,寫成現(xiàn)代詩歌就跑題了。
本次寫作難度在于這比我們平常見到的對敘述生活及生活感悟的作文要難得多。同學們只有充分理解詩歌的背景、意境、深意以及它使用的一些精彩的藝術(shù)手法,且不能僅僅寫成翻譯詩歌或者讀后感的形式。
雨果說,詩人擔負著靈魂的責任。美的事物不僅吸引而且也塑造了一個個高尚的靈魂。古人所寫的好的詩歌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一首詩歌的好壞,要看作詩的人是不是內(nèi)心真正有一種感動,有要說的話,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是怎樣通過語言表現(xiàn)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在作文時,能把詩歌感動人的魅力點寫清楚,但是又不能將詩歌內(nèi)容寫得過于冗長。題目中所給的六句詩句是“故鄉(xiāng)情深”,同學們可以在進行詩歌復習時,選擇一首拿手的,將情寫真、寫深。
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考生
翻著相冊中數(shù)不清的家鄉(xiāng)風景照,我不禁感嘆,已經(jīng)有許久沒見到了吧……
秋風拂過麥田,金黃的小麥隨風而動,黃昏的陽光斜射著大地,溫暖柔和,土地上微有裂痕,兩側(cè)的楊柳即使干癟也堅強挺立,遠方是村莊,不時冒出幾抹濃煙,在并不巍峨的小山下,顯得委婉曲折……
以前,只要一放假我都會回老家。暑假里,每當黃昏時分,奶奶都會拿著大蒲扇,撈起小板凳,走到大門口,與馬路對面的鄰居閑聊,每天都聊得熱火朝天,這時我總坐在奶奶旁邊看著他們聊天或急促,或柔和,或怪誕,或敬畏,很安逸,很舒服,這是記憶中家鄉(xiāng)的樣子。每次快要離開時,心里就一陣酸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從前沒有細心品味過的詩句,如今在這個時刻,竟如此深刻。
遙想王安石當年也應該是這樣的心情吧,即使距家只有“一水”“數(shù)重山”之隔,卻如同天涯海角般遙遠,愚公移山般艱難,那時王安石的心里該有多煎熬啊。我又何嘗不是,僅隔幾十公里的距離,也一樣回不了。只是與他不同的是,王安石歷經(jīng)兩次變法失敗,兩次罷相,對于第三次的上任已經(jīng)是消極、勉強的了,而正在初三備考的我是為了理想,為了未來而選擇暫時分離,回家鄉(xiāng)的思念固然在,家鄉(xiāng)那片可愛的土地,那群可愛的人,無一不令我留戀,令我戀戀不舍,至于對前途的追求,我總要去闖一闖。
轉(zhuǎn)眼春天快來了,在距離理想更近的時刻,我又一次翻看相冊,腦海中浮現(xiàn)一幀又一幀影像,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等到春風再次拂過那片麥地時,我一定帶著實現(xiàn)的理想,快快樂樂地回家去。
分析
這篇作文開篇沒有直接依托王安石詩作來寫,而是先寫自己想念的鄉(xiāng)下風景、人事。之后巧妙地利用“春風又綠江南岸”過渡,寫到一年春來到,思念情更濃。王安石是變法失敗后,眺望江南春景不免思念家鄉(xiāng),發(fā)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疑問,“我”和王安石一樣,也是為了前途奔走,暫時難歸故鄉(xiāng),不禁發(fā)出疑問,表達希冀。王安石的思鄉(xiāng)情與“我”的思鄉(xiāng)情在此時融為一體,詩歌的魅力盡顯。
吟石灰
一考生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記
《石灰吟》是明代名臣于謙所作,“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背踝x時,便深深感嘆于詩人的骨氣與氣魄:“千錘萬鑿出深山”是開采礦石時的場景,其實更寫的是于謙自己的不易;“烈火焚燒若等閑”使人感受到當詩人面臨困難與挑戰(zhàn)時的不折不撓;后兩句,便是詩人直抒情懷,寧愿失去生命,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一定要做純潔清白之人。
于謙,何許人也?為官廉潔正直,平日里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于謙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這使明朝免遭蒙古貴族的野蠻統(tǒng)治。這樣一身正氣的他,最后卻被冠以“謀逆罪”而斬首。
當代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曾給予過他很高的評價:“本詩具有普遍意義及永恒力量,任何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教益、吸取力量?!?/p>
的確如此,當我遇到兩難,糾結(jié)不已時,“要留清白在人間”倒頗有些舍生取義的意味;當我被困難阻擋,想要停滯不前時,它又激勵我,推動我前行。我仿佛能聽到,揚州石灰山腳下,于謙沉重的腳步聲在驛站中回響。我仿佛看到大殿前,于謙不愿與文德帝同流合污的場景,我還仿佛看到于謙在戰(zhàn)場上馳騁的威武身姿。
“殺!”
只聽得一個字,于謙便被斬首,可他,真真切切地“留清白在人間”,他在贊頌中死去,他在愛戴中死去,這便是他“粉身碎骨渾不怕”的原因吧!
《石灰吟》是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喜歡他淋漓的詩骨,我更喜歡他正氣滿溢的詩風。
點評
《石灰吟》是首托物言志詩,小作者選取這首詩,通過對民族英雄——于謙的形象分析,表達他對于這位廉潔、正直的清官的喜愛,也暗暗表達了自己做磊落正氣的人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