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文學教學中,由于文化差異、文化依附和功利主義學習觀的影響,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典型問題,妨礙對文學作品的教學。需要探索相應(yīng)的對策及具體措施,比如探索共通的意義空間、建設(shè)課程群、挖掘文學作品的實用性等等,從而對解決教學問題有所裨益。
【關(guān)鍵詞】意義空間;課程群;文化依附;功利主義
【Abstract】Wit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dependence and utilitarian view of learning, there are often some typical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learning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corresponding an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common meaning spaces, course groups,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literary works, etc., thus contributing to solving teaching problems.
【Key words】Meaning spaces; Course groups; Cultural; dependenceUtilitarianism
【作者簡介】李雪松(1976-),四川宣漢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
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規(guī)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知,文學原著只是媒介,通過這一媒介,指向語言、人文素質(zhì)及文化。因此,在教學中,除了涉及語言這一“能指”,更多的是透過文學作品,挖掘其背后的“所指”,即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蘊。然而教學實踐中,往往只專注于語言本身,了解作品表層意義,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記憶性教學,很難有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因此諸多典型問題就不可避免。本文基于文化領(lǐng)域,運用傳播學和跨文化的相關(guān)理論,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些典型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拋磚引玉,進而探討英美文學教學。
一、宗教文化象征意義的理解缺失
英美文學作品背后是英美文化。英美文化有兩大源頭:兩希文化。其中古希伯來宗教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典型代表就是《圣經(jīng)》對英美文學的影響。由于文化的差異,英美文學教學中對宗教文化影響這一維度難以挖掘深入。以經(jīng)典作品《簡–愛》為例。通過學習,學生留下的固定印象僅僅為簡–愛是一個追求平等愛情、自我獨立的女性形象,有堅韌的不認輸?shù)膫€性。而對于小說中宗教影射不太關(guān)注:不斷出現(xiàn)的宗教意象“火”的洗禮含義、契合宗教英雄人物的“U”型結(jié)構(gòu)、與宗教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教會學校或傳教士形象等。如果沒理解到作品的宗教含義,很難說真正理解了作品,而對于故事情節(jié)簡略的作品理解更是如此。比如海明威的名作《老人與?!贰W生在閱讀小說時,閱讀體驗并不理想。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實在簡單,沒有曲折糾葛的情感線索,不能引人入勝,甚至學生難以完成閱讀,更懷疑其經(jīng)典性。究其原因,就是在閱讀中沒有進入作品的象征世界,特別是沒有理解其中宗教的象征意義。對于惜墨如金的海明威來說,老人海里捕魚的三天時間、睡覺時如耶穌被釘?shù)淖藙?、墻上的圣母畫像等描寫一定有其宗教含義。以此類推,大凡英美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蘊含著宗教內(nèi)涵,需要在教學中解讀。
文學教學過程就是文化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也是象征性社會互動的過程。所謂象征性社會互動,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征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作者和讀者之間,通過傳遞作品的象征符合意義而相互作用。但是意義的交換和作用有前提,即“交換的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惫餐ǖ囊饬x空間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理解文學作品語言文字本身,對于英語專業(yè)高階段的學生而言不是難事;而接近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卻是跨文化的讀者難以企及的。因而,教學中的策略就是需要擴大和作者共通的意義空間,尤其是加大文化背景交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因此,文學教學中需引入文化教學。龐燕寧學者曾提出應(yīng)該“致力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文化研究’新視域的轉(zhuǎn)向”,并從人文精神、文學外部研究、發(fā)散性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入手,列出一些“文化轉(zhuǎn)向”的具體措施。但筆者認為這些分類邏輯起點不同,它們之間有重復交叉,過于繁復,并且有從文學向文化偏離的趨勢。具體而言,需立足于作品本身,基于英美文化的源頭和核心,結(jié)合其他課程,如西方文化、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等等,建立課程群,積累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擴大和作家、作品共通的意義空間,幫助理解文學的內(nèi)涵。當然,這樣一來,對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還需不斷擴充知識體系,進而打通、整合跨學科甚至跨專業(yè)的相關(guān)知識。
二、文化依附帶來的理解錯位
文化依附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教學過程中的文化依附,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中代表或體現(xiàn)什么樣的文化”。學習英美文學時,學生依附母文化是常態(tài)。而這種依附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母文化的準則和價值標準來評論異文化的作品,往往給學習帶來文化干擾,在對作品中人物間情感的理解和倫理道德評判時,干擾尤為明顯,從而導致對作品理解不夠深入,甚至理解錯位。
眾所周知,愛情作為文學的一個母題,廣泛存在于中外文學作品中。由于中西經(jīng)濟政治、思維表達、文化傳統(tǒng)、哲學美學等的差異,愛情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方式和程度就大不一樣。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愛情含蓄、內(nèi)斂,受此浸潤的學生讀者,由于文化依附的干擾,在理解英美文學中熱烈、奔放的愛情時,其閱讀體驗往往大打折扣。比如愛情詩歌領(lǐng)域:學習彭斯的名篇《一朵紅紅的玫瑰》,學生大聲朗讀詩行時,詩歌里直白、大膽、熱烈的情感不但沒有引起共鳴,反而讓學生覺得露骨甚至矯情,沒有美感。究其原因,中國傳統(tǒng)含蓄的愛情表達方式早已深深烙印在學生的審美意識里,干擾著對不同審美范疇里的愛情詩歌的欣賞。學習小說也會遇到相似的情況。《呼嘯山莊》是一部世界級經(jīng)典小說,閱讀欣賞研究它的人層出不窮,甚至還形成一門“呼學”。但是,學生理解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的感情特別困難。這種愛到極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愛情,是學生所不熟悉的,和我們傳統(tǒng)的愛情模式大相徑庭。于是,在學習后,學生對男主人公的印象比較類型化,即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無法理解他對凱瑟琳這樣熱烈的情感和報復時的決絕。
中西倫理道德也有很大的不同?!芭c西方從人的‘自然性’出發(fā),把追求幸福當作其倫理價值觀的終極目標不同,中國傳統(tǒng)倫理從人的‘道德性’出發(fā),把追求至高至上的道德當作其倫理價值觀的終極目標?!币栏接谥袊鴤鹘y(tǒng)倫理文化的學生,在評判英美文學作品的倫理范疇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從自我文化角度入手,從“道德性”層面進行評論,停留在人物言行是否符合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層面,并對之鞭笞,也就往往低估了作品的真正內(nèi)涵和價值。況且對英美文學倫理批評的審美標準隨著歷史、時代、作家個性等不同而變化,依附于固化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去評判多變的文學作品,更會貶低它們的價值。如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中對人的“自然性”的大膽描寫和極力謳歌,對人性在社會機器中的壓抑及釋放的細節(jié)呈現(xiàn),都讓學生的欣賞不得要領(lǐng),就是因為潛意識里很難跳出文化依附中“道德性”的束縛。
得知問題所在,就需要提出相應(yīng)的辦法解決。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要結(jié)合《跨文化交際》課程,改變學生的文化依附狀況。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改無意識依附為有意依附。學生無意識依附本族文化,以自己文化的標準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情感價值和倫理道德評判;要逐漸過渡為有意依附所學文化,有意識地加強英美文化的核心如個人主義、人本思想、救贖意識等方面的理解,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其次,基于課程目的之一是學習英語的情況,促使學生從母語文化依附轉(zhuǎn)變?yōu)槟康恼Z文化依附。語言是工具,但不僅限于工具,其背后一定蘊含著相應(yīng)的文化。依附目的語即英語文化,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也就會從跨文化角度思考,有助于學習英美文學作品。
三、功利主義學習觀導致的教學困境
在當下,功利主義滲透進教育,對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帶來的沖擊非常明顯。目前大的教育環(huán)境注重培養(yǎng)就業(yè)人才,因而課程設(shè)置、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等,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去向而建構(gòu)。那么英美文學課程對于學生就業(yè)來說,作用不太直接和明顯;這顯然和學生的“期待視野”不一致。所以不管是施教方還是受教方,都有可能將英美文學課程邊緣化,給教學帶來困境?!靶姓深A和大學生們的心理抵制,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合力,將……英美文學教學置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追根溯源,導致英美文學教學被邊緣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當下盛行的功利主義思想。”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周課時從四到三,性質(zhì)從專業(yè)必修到選修;學生忙于學習一些實用性的或純技能性的課程,對于文學課程的學習分身乏術(shù)。
怎樣改善如此窘境?有學者提出第一要務(wù)是“消除大學中日益猖獗的功利主義毒霧”。但筆者認為這一美好愿望值得期待。功利主義的興起和泛濫不是一時一地之事,在目前市場為主導的前提下,它的存在和“猖獗”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消除。與其消除不可能消除的事物,不如適時引導,合理利用,將之運用于英美文學教學中。
改善英美文學教學窘境的方式方法不少,但都還在探索之中。有人采用“協(xié)作教學、整合教學內(nèi)容、改革課程評價方式”等方法。且不說協(xié)作教學中請外國專家對一般本科院校來說難度之大,就算這些都做到了,仍然無法改善學生實用主義學習觀的藩籬。關(guān)鍵是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才能調(diào)動起他們的興趣,增強他們行之有效的學習,讓文學作品可以實用起來。首先,從語言層面上而言,可以將文學經(jīng)典段落作為讀寫聽說譯的素材。比如借用影視原聲教學,開展一些配音、翻譯比賽,通過朗誦練習口語,甚至可以模仿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筆者曾在詩歌單元教學后,督促學生進行英文詩歌創(chuàng)作,訓練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其次,整理歸納大學英語四、六級、專業(yè)英語八級真題所涉及的英美文學內(nèi)容。通過總結(jié),可以探索一些文學教學的方向、重難點等,也和學生期待的實用結(jié)合了起來。再次,文學作品里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和跨學科的知識,著力挖掘這些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體現(xiàn)出契約、法律、宗教精神,狄更斯的作品里有對教育的思考,詹姆斯的小說中有心理層面的探索,等等。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就增加了他們的需求和適用范圍。
四、小結(jié)
目前整個文學教育都面臨著功利化和短視化的困境,英美文學教學更甚,因為相較于中國文學,它還受文化差異和文化依附的制約。如果英美文學教育能回歸到文學本身,那是最好的結(jié)果。畢竟文學是給讀者提供可能的生存境遇,不直接帶來實用性。但是,在教學上還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不斷地探索,以期解決各種常見的典型問題,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文學世界。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43,44.
[3]龐燕寧.英美文學教學“文化研究”新視域的轉(zhuǎn)換[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3.
[4]孟子敏.文化依附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2): 135.
[5]陳占友.論中西倫理價值觀的主要差異[J].天津社會科學,2006 (1):28.
[6]楊麗.全球化與功利主義時代的中國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3):84,85.
[7]申文靜.功利主義影響下中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該何去何從[J].文學教育,2018(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