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是當下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一線教師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有效運用積極的心理輔導策略和即時的課堂教學反思技術,才能保證中小學團體輔導課為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提供精神支撐和心理動力。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課;實踐要義;方法;評價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8-0046-03
【作者簡介】張燁,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1)德育主任,副教授,無錫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帶頭人。
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屬于體驗式活動課程,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分享,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良好的人際能力、穩(wěn)定的情緒心態(tài)和有效的自控能力。簡單地說,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就是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層層推進和積累學生的心理資本,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一、類型指向: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的行進路徑
筆者結合多年的心理輔導課的實踐經(jīng)驗,將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分為三種類型,即認知體悟課、活動體驗課、心理訓練課。
1.認知體悟課。
人的行為是由認知決定的,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往往源于不正確或不合理的認知。在認知體悟式團體心理輔導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方式,即通過活動中的感知、沖突、反思、建構等過程,形成或改變個體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課堂目標。認知體悟課的一般流程是:情景—討論—交流—分享—總結—體悟。教師可充分利用繪本故事、情景劇、視頻片段、圖片、社會新聞、熱點問題等教學資源,截取不同的片段,經(jīng)由故事情景引出主題或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身體器官去感知,并通過預設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其思考。最后在互動、交流和分享中,學生得到領悟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發(fā)展觀。這種團體心理輔導課主要適用于促進學生積極認識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或改變不合理的認知觀念。
2.活動體驗課。
學生對于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最有感觸,體會最深,也最有可能因此發(fā)生改變,而課堂上最容易操作的就是設置活動。活動體驗課指教師在上課時創(chuàng)設一定的活動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活動,并在活動中完成自我覺察和體悟,最后分享自己的收獲?;顒芋w驗課的流程是:情景—活動—分享。如在小學繪本團體心理輔導課《南瓜湯》的教學中,教師先運用繪本故事情景導入主題,接著設計了兩個體驗活動——“支援前線”和“疊紙杯”,目的是讓學生在愉快、有趣又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中覺察自我、體悟主題,最后在分享中提升自我認識。這類課可以上成純粹的活動體驗課,即整節(jié)課圍繞一個活動展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許多拓展類活動大都屬于此類。由于這類課的時間、紀律等不好控制,對教師的控場力要求較高。
3.心理訓練課。
心理訓練課屬于一種特殊的課,它基于行為主義理論,按照心理訓練的科學方法對學生某種需要提升的心理品質、交往技能、學習能力以及行為習慣等進行強化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并熟練掌握相應的方法,便于課后持續(xù)訓練。這種課的一般流程是:示范—模仿—練習—反饋—練習—總結—能力提升,對學生進行記憶力和注意力的訓練等都屬于此類。
以上各種類型的團體心理輔導課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每種類型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視主題需要綜合交叉運用。
二、方法調適: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的現(xiàn)場運用
要上好一節(jié)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師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除了課前調研了解學生的需求、鉆研相關理論外,還應掌握一些團體心理輔導課常用的方法。
1.游戲活動。
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的實施過程中,游戲是最常用的一種活動,教師可以圍繞課題設計游戲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創(chuàng)設情景或者熱身,幫助學生盡快進入狀態(tài),或者讓學生在游戲體驗中感悟主題。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注意選擇合適的游戲活動,要特別注意講明規(guī)則,而且規(guī)則內(nèi)容越簡單越好,千萬不能有歧義,有可能的話,教師最好先示范一下。
2.腦力激蕩。
腦力激蕩是一種特定的小組討論形式,主要用于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怎樣控制情緒”“如何交朋友”“遇到校園欺凌怎么辦”等。其注意點是要求學生自由發(fā)言,進行充分的、非評價性的、無偏見的交流。
3.辯論。
辯論指針對同一主題,雙方說明自己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得到共同的認識或見解。它能幫助學生開動腦筋、開拓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并內(nèi)化為自身的行動。如“男女生交往”“網(wǎng)絡游戲的利弊”等主題的辯論,都有利于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是一種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互動活動。它的形式多樣,包括互動角色扮演、AB?。ɑQ角色扮演)、影視情節(jié)即興表演、空椅子技術、獨白以及服飾角色扮演等。活動時,學生在預置的情節(jié)中通過扮演角色進行互動,獲得體驗、感悟并進行分享。角色扮演涉及的主題比較多,其中較典型的主題包括親子沖突、同學矛盾、網(wǎng)絡成癮、異性交往等。在具體扮演時要注重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在角色扮演結束后,一定要讓扮演的學生和旁觀者分享感受。
5.視頻播放。
視頻是一種超文本載體,它直觀、生動、具體、形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比單一媒體負載的信息量大,學生得到畫面、語言、音樂的復合刺激后,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各類視頻素材,如影視片段、音樂、歌曲、微電影、廣告以及娛樂節(jié)目等。團體心理輔導課上視頻播放的時間一般應控制在3 ~ 5分鐘內(nèi),一節(jié)課播放2 ~ 3個視頻即可,過長、過多的視頻都會沖淡學生的思考和體悟。
三、評價優(yōu)化: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的反思激勵
一個優(yōu)秀的團體心理輔導教師一定要學會對團體心理輔導課進行評價,那么,如何對一節(jié)團體心理輔導課進行評價呢?一般說來,關鍵看兩點:一是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有真正的收獲,二是看學生的收獲能否拓展到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具體可以從設計準備、活動過程、活動效果、教師素養(yǎng)以及課堂突發(fā)事件處理等幾方面看。
1.設計準備。
團體心理輔導課的目標定位要適度、清晰,體現(xià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先進理念;內(nèi)容要積極和充實,理論依據(jù)充足,能從學生實際的心理需要出發(fā);方案設計整體構思合理,準備充分。
2.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開展有序,形式手段多樣,內(nèi)容過渡自然、順暢;主題突出,能運用多種手段呈現(xiàn),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分享;活動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一定的心理輔導技巧、方法,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3.課堂效果。
課堂教學的活動目標達成度高,教師營造的氛圍安全、舒適,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的啟迪、體驗、感悟精彩有效。
4.教師素養(yǎng)。
團體心理輔導課對教師的素養(yǎng)要求較高,教師要給學生安全感,使學生愿意表達。教師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活動組織能力要有個性特色,啟發(fā)性要大。
5.突發(fā)事件處理。
團體心理輔導課上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事件,如某個環(huán)節(jié)觸動了學生的傷心處導致學生哭了,或同學間起爭執(zhí)、學生隱私被暴露等,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并有智慧地處理,以免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