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涵 王豪
這些日子,就讀于甘肅政法大學的張遠覺得自己很“燃”。由他擔任副導演以及配音導演的作品在短短5天里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量,所在劇組和多個工作室建立了合作關(guān)系,而他個人也開始以嘉賓身份出席各地活動。對于這個年僅21歲的大二學生來說,眼下的成績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是“燃”的一種表現(xiàn),超越了過去的自我,“讓自己越來越好”。
近來,在影視作品中,腳踏風火輪的“哪吒”、身著消防服的“烈火英雄”、承載著青春激情與荷爾蒙的“樂隊的夏天”等,也逐一展現(xiàn)出親情、友誼以及與命運對抗的勇氣和力量,成為年輕人幾中點“燃”自己的火種。
一時間,“太燃了”成為年輕一代的流行語,被廣泛應(yīng)用于包括國慶閱兵在內(nèi)的一個個心潮涌動、熱血澎湃的時刻。
“燃”文化也悄然走紅。
“拼命剛上去”的“燃”
何謂“燃文化”?張遠說,這是一種最早興起于ACG(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圈子的亞文化,是無論身處何處,都心懷熱情的一種力量,“類似于動漫主人公走到絕境,忽然觸底反彈,燃起希望”。
但在張遠看來,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是“燃文化”的全部內(nèi)涵,“燃”更是腳踏實地地主動進取,愿意為了心中的目標,在各個領(lǐng)域不斷拼搏、努力奮斗,給自己“打雞血”的同時,踏踏實實做事。
這名95后正是這樣做的。自從入了動漫的“坑”,張遠找到了自己的職業(yè)目標,他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配音以及后期音頻制作,并嘗試在網(wǎng)上投稿。幾年下來,他在微博上有了20多萬粉絲,也與一些專業(yè)的配音機構(gòu)有了合作。但張遠并沒有滿足于此,他仍然在追求人生高光時刻。
2018年,他在B站(bilibili,簡稱B站,困內(nèi)知名的視頻彈幕網(wǎng)站)結(jié)識了擅長制作“默劇”動畫的小伙伴馬文卿,專攻配音的張遠萌生了與他合作的想法,一次徹夜長談后,兩人一拍即合。自此,一部名為《小小英雄》的原創(chuàng)互動類動畫雛形初現(xiàn)。
張遠說,一集30多分鐘的動畫,大約會使用1萬字左右的劇本,而他們要準備10萬字以上的初稿,付出70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兩人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在作品的方方面面。為了讓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更精細、逼真,一個15秒鐘的打斗,張遠和搭檔用13個小時去打磨。而截稿前的48個小時,他們兩人更是徹夜不眠,開著視頻反復(fù)溝通、修改細節(jié)。
最終,《小小英雄》在B站一戰(zhàn)成名,集均播放量在50萬次以上,最高播放量144萬次,位列原創(chuàng)互動類動畫榜首,成為ACG圈子里的“封神之作”。這時,張遠覺得這種“拼命剛上去”的“燃”值了。
超越功利取向
就在張遠為了夢想而“點燃”自己的時候,26歲的汪志豪也經(jīng)歷著改變,曾在本科掛科5門的他下定決心考研。
學校圖書館早上6點半開門,汪志豪每天5點半就去排隊等開門、占座學習,晚上接近12點才回到寢室。他將手機游戲和追劇的視頻軟件全部卸載,期待已久的電視劇更新了.也不去看一眼。
汪志豪說:“在愛玩的年紀將全部的‘燃動力’花在玩上,在要努力的時候,再用‘燃動力’努力奮斗”。最終,靠著這種燃燒青春的態(tài)度和方式,汪志豪實現(xiàn)了考研“逆襲”。
“燃起來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中,提前做好規(guī)劃,不輕易更改目標。也許努力的過程很平淡,但等你達成目標以后回頭看,會覺得自己這一路是很酷的。”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汪志豪覺得如今的自己已經(jīng)可以坦然走出自我安全區(qū)、舒適區(qū),在一件件挑戰(zhàn)自己的大事小事中“點燃”自己。
然而,奮斗過程中,并非所有的“燃”都能取得相應(yīng)回報,這些前一秒鐘還心懷憧憬的年輕人也會在下一刻感到氣餒。
在張遠記憶中,大伙兒花費最多心血制作的劇集只取得了10多萬的播放量,小伙伴們—下子沒有了斗志,在聊天群里越說越泄氣,甚至開始哭鼻子。但哭著哭著,又有人說起了鼓勵大家的話語。接著聊天群變成了“夸夸群”,每位成員都在相互回顧彼此的付出和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
“于是哭著哭著大家又‘嗨’了,覺得重新開始就好了?!睆堖h說,那一刻,他明白了“燃”文化的另一個含義——超越功利取向,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
汪志豪認為,每個人每個時期擁有不同的“燃點”。“比如,我有一個室友,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寢室里,不談戀愛、不搞社交,不陽光。但其實,他每天都在自學音樂、視頻剪輯軟件以及編程知識。畢業(yè)后,他從事行政和宣傳工作,自學的計算機技能全部派上了用場,很多人都要求助于他?!蓖糁竞勒f。
給“燃”文化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作為青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燃”文化的蔓延,正在改變著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依托“燃”文化,持續(xù)與年輕人對話,也成了一個亟待討論的大眾議題。
安徽省青年宣講名師路政認為,中國青年一直都很“燃”,比如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小紅軍、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快馬加鞭建設(shè)祖囡的青年突擊隊、為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添磚加瓦的科研人才。而在強困時代,這種“燃”仍然像中國青年的精神命脈一樣,從未斷流?!巴ι矶觥⒃』鹁让竦奶鼐埥?堅守初心、扎根基層的黃文秀……抑或是平均年齡32歲的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運行維護保障部門,還有設(shè)計師平均年齡28歲的兩棲大飛機團隊,這些年輕人已經(jīng)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正在努力跑出一個好成績”。
在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云飛看來,“燃文化”是時代的特征在年輕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映射,本質(zhì)是年輕人對世界認識、對現(xiàn)實理解基礎(chǔ)上的一種價值、行為取向,所以年輕人樂于傳播。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曉程認為,“燃”文化反映了當代青年不愿意被定義,要自己完成自我定義、自我重塑的態(tài)度。“但這種定義和重塑,是不是我們主流文化所期待的那種重塑,依然需要保持一個理性的認知?!彼ㄗh,現(xiàn)階段,不要急著去定義什么是“燃”文化,而是要給它一定的發(fā)展空間,讓青年去區(qū)分商業(yè)語境下的“燃”、主流語境中的“燃”,和作為青年業(yè)文化之一中的“燃”。
“去掉所謂‘燃’文化的一些顯性的表征,真正看到‘燃’背后應(yīng)該去激活的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盡量回歸到一種公共討論,一種自然展示,把‘燃’變成一種日常,一種不需要宣傳包裝和外力規(guī)訓的、被社會大眾認可和接納的新文化?!眲猿陶f。
王云飛同樣認為,年輕人喜歡新奇,無可厚非,他們的很多表達也會在一定語境中呈現(xiàn)出相應(yīng)的意義。因此,他呼吁,大眾傳媒應(yīng)該尋找合適的用詞語境,傳遞“燃”文化背后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