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回應小學生質疑并將修改教材
日前,福州8歲的男孩小馮因質疑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出錯上了熱搜。他提出,課文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既然曬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2019年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回應稱,《羿射九日》是我國經典的神話故事,這篇課文是參考《神話故事新編》等書籍改寫的。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想象,會有很多夸張的描述。但聯(lián)系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該學生質疑有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將對教材適當修改,下個版本教材將解決這一問題。
素材B屠呦呦及其團隊事跡被納入中小學新教材
日前,媒體報道,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杰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tǒng)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fā)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驕人祖先燦爛文化”單元中,也對屠呦呦的事跡進行了簡述。人教社有關負責人介紹,此舉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
【素材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回應小學生質疑將修改教材,屠呦呦及其團隊事跡被納入中小學新教材,無不體現了一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前者是對孩子質疑精神的充分肯定。我們就是要欣賞和鼓勵孩子的質疑精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提高他們對信息的鑒別能力。這既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擁有獨立人格的基礎。后者是對科學家精神的充分肯定。屠呦呦及其團隊的事跡,早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蘊含著由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作、育人的高尚品格匯聚而成的科學家精神,我們就是要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鼓勵他們繼承敢于創(chuàng)新、愛國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愛國之心,為祖國的文化傳承和科技發(fā)展努力學習,拼搏奮進。
【適用話題】
嚴謹、質疑精神、求真務實、拒絕盲從、獨立思考、科學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