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寶華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三十條。這份送給全國廣大中小學生的新年禮物,一經公布便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在筆者看來,與以往“減負”政策相比,“減負三十條”圍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要求,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的基本原則,彰顯了求真務實的精神,必將收到前所未有的成效。綜合而言,筆者認為,“減負三十條”呈現出以下突出亮點。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由來已久,成因復雜。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持續(xù)不斷的治理,中小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矛盾和焦點發(fā)生了明顯轉變,由以前的校內課業(yè)負擔重轉變?yōu)樾M庋a習負擔重,呈現出學校減負、社會加負,校內減負、校外加負,老師減負、家長加負的新趨勢,這已成為中小學生“減負”的新問題。
以往的“減負”措施,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門一家提出,指向也較單一,多集中在課程開設、教師配備、作業(yè)布置、考試次數、評價方式等學校教學領域。而這次“減負三十條”針對“減負”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趨勢,在繼續(xù)強調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和家庭教育責任履行兩個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明確了各自職責。
“減負三十條”變以往由教育部門一家唱的“獨角戲”為多部門聯(lián)合演出的“大合唱”,充分體現了“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的基本原則,為“減負”落實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組合拳”。
“減負三十條”,從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劃清了各方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和家庭“減負”責任,為“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行動”提供了制度和措施保障。
以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多是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約束的角度,要求“教師不得從事有償家教”或“嚴禁教師從事有償家教”。這一要求措辭含糊,指向不明,操作性差。在現實中,確實有極個別中小學教師組織或變相組織、暗示或變相暗示、介紹或變相介紹自己的學生到培訓機構或者其他場所接受各種形式的“有償家教”,但更多普遍存在的問題則是在職中小學教師受聘到培訓機構任教。這種現象的存在,干擾了學校管理,擾亂了教師心態(tài),加重了學生負擔,敗壞了教育風氣。
在職中小學教師受聘到培訓機構任教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抓住矛盾的核心,僅對中小學教師提出“嚴禁從事有償家教”的要求,而沒有就“培訓機構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這個問題提出對策。
“減負三十條”鮮明強調,“嚴禁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到培訓機構任教,一旦發(fā)現,堅決吊銷辦學許可證”,以毫無商量、不搞變通的嚴格要求為校外培訓機構教師聘用行為劃明了“紅線”。這就意味著,即使是成規(guī)模的校外培訓機構,只要聘用一名在職中小學教師,就予以吊銷辦學許可證的處罰,不搞什么深刻檢查、責令整改、暫停招生等“懷柔”手段。這就徹底打消了校外培訓機構“下不為例”的幻想,使其明白老老實實、依法依規(guī)辦學才是正道。
同時,“減負三十條”還明確提出,校外培訓機構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任教,要“對教師本人予以嚴肅處理,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取消教師資格”,對中小學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約束要求。這就意味著,校外培訓機構如果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任教,不僅僅是校外培訓機構的責任,中小學教師同樣也要承擔相應責任,也必須接受相應處罰?!皽p負三十條”抓住矛盾核心,不偏袒任何一方,必將有力遏制校外培訓機構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任教的行為。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充分說明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在大多數家庭,沒時間管、不會管、管不了、不想管是很多家長的心態(tài),孩子成長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任何情況,家庭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學校和教師的問題。對此,“減負三十條”充分強調了家庭的教育監(jiān)護責任,特別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對家庭提出了明確要求,觀點鮮明,這是以往“減負”政策中未能充分體現的。
比如保障學生睡眠時間的要求,以往的都是對學校提出的,著眼于減輕孩子的課業(yè)負擔是其出發(fā)點。但在校內課業(yè)負擔減下來以后,如何保障孩子睡眠時間主要是家庭的責任。補習、上網、網游、平板、手機、電視等等,都是侵蝕孩子睡眠時間的重要“殺手”。
“減負三十條”把保障學生睡眠時間的主要責任落實在家庭,要求“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上健康網站,不沉迷網絡游戲,不用手機刷屏。不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還提出“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培訓,避免盲目攀比、跟風報班或請家教給孩子增加過重課外負擔,有損孩子身心健康”。指出了孩子睡眠時間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宣示只有這些問題克服了,才能“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個小時,初中生不少于9個小時,高中階段學生不少于8個小時”。
此外,筆者還注意到,“減負三十條”在倡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方面,對學校和家庭的引導方向不同。對學校的要求是:“組織學生參加文體活動,培養(yǎng)運動興趣,確保每天鍛煉1小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安排在戶外”;對家庭的要求是:“安排孩子每天進行戶外鍛煉,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培育1—2項體育運動愛好,引導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非常明顯,對學校側重于學生群體發(fā)展的普遍要求,對家庭側重于孩子個體發(fā)展的個性要求,明確了學校、家庭在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的不同職責,指向明確,操作性強。
通觀“減負三十條”,筆者認為,還有幾個方面的大膽突破與創(chuàng)新,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精神。
一是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學生是否能攜帶手機入校是一個各持己見但又無需多討論的話題。對此,“減負三十條”一錘定音,同時也提出要“規(guī)范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全面提升信息素養(yǎng)”,防止顧此失彼,因噎廢食。
二是明確校外培訓機構工作時間。明確強調培訓時間不得與當地中小學教學時間相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頤30。學生放學后疲憊奔波于各個校外培訓機構的場面可以消失,讓學生多一點睡眠時間,讓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是支持做好課后服務。明確“可根據課后服務的性質,采取財政補貼、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當前,中小學生放學后托管服務的經費來源基本都是財政補貼,之前某些地方曾經試行過的收取服務型收費因種種原因都被叫停,但是財政補貼的支持力度有限,不能滿足中小學生放學后托管服務的需求。這次“減負三十條”明確可以“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為學校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內容提供了政策和經費保障支持,為中小學生放學后托管服務拓展了新的空間。
“三十條”是一套非常值得期待的“減負組合拳”。但要把這套拳打好、打出成效,還需要地方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家庭認真學習、真正落實,把“減負三十條”的每一條具體要求變成“減負”的實際行動,形成各方參與的合力。希望廣大中小學生在2019年的春天迎來“減負”的春天。
(作者單位:太原市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