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恨不得能夠將所有的知識點全部都填滿整個課堂,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搭載著豐富的知識,以備學生全盤吸收,悉數(shù)消化。但現(xiàn)實是:學生很難做到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又無法百分百地跟著教師既定的教學節(jié)奏學習。因此,教學靈活性是一門教學智慧,需要教師細細地去把握,而適當?shù)摹傲舭住?,則是這種教學智慧的一種表現(xiàn),在適度可控的前提下,它將有利于助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欲言又止,巧設玄虛
教師在課堂上假如巧妙地將話“說一半”,而不是“全部告知”,則有利于營造一種玄虛,留下懸念,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迅速去揭開謎底,其思維也會跟著這種懸念被快速推進。
以《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為例,這是一篇說明介紹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時,可以巧妙地采用猜謎的方式:“橡皮管,掛耳上;小圓塊,貼心房;白衣天使依靠它,來聽病根說說話”,讓學生在猜謎中去說出本文的說明對象——聽診器。接著,教師再讓學生用“聽診器”猜一個成語。這下好多學生一下子就難住了,各種各樣的答案都有,這時,就是巧設玄虛、欲言又止的最好時機,教師不要馬上對答案進行正誤的評價,而是讓學生帶著這種好奇進入課文學習,直至到整篇課文學習之后,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會說出“聽診器”對應的成語是“感人肺腑”。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巧妙地留白,讓學生去揭開知識的面紗,其思維不斷地進行翻滾,從錯誤到正確再到鞏固,一連串的思維活動正是發(fā)展思維的過程。
提問留白,激發(fā)思考
問與答,是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師生互動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于問題思考與回答中去掌握知識,這是一種思維運動的形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巧妙地提問留白來激發(fā)學生思考。就是在問題拋給學生后,假如是相對簡單的問題,就給予學生若干秒至一分鐘的思考時間。若是相對復雜的問題,則給予學生整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在最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問題。
以《剪枝的學問》為例,通過題目我們就知道這篇課文是要普及剪枝中的一些學問,那么,究竟在剪枝中有哪些技巧呢?這是最為直接淺白的一個提問,但其實閱讀全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王大伯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從培育花卉的角度來說修剪的技巧,但并不是條框性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完后自己總結出這一套剪枝的方法。然后,再進行文章內涵度的延伸,比如在生活中要注意觀察與思考,不要單純根據(jù)肉眼所見來片面地做出判斷、凡事要有耐心等。這種留白的提問,一方面是避免給學生過短的思考時間,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思維的多樣性,從而訓練思維的靈活度。
觸感點撥,提倡沉浸
立德樹人是教學的根本任務所在,學生除了要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以外,還應當培養(yǎng)自己的情操與美德,修煉自己的性情與品格,而語文無疑是熏陶學生情感素質很好的科目,但是這種感悟需要學生由內而外地發(fā)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留白,恰當點撥,引導學生沉浸在意境中,讓學生去感悟。
以《生命的壯歌》為例,這篇課文介紹了螞蟻和羚羊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的精神,每一個故事中的細節(jié)描寫都扣人心弦,讓人一氣呵成。以螞蟻的故事為例,“萬萬沒有想到”“竟”“突入”“迅速地扭成一團”“突圍”等字眼更是加快了故事的節(jié)奏感和情節(jié)推動力,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留白處理:不要直接地將這些關鍵詞挑出來,也不要逐一地去解釋,而是在朗讀時,通過輕重緩急的方式來進行切換與提醒,以朗讀來暗示關鍵字眼。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其實會跟隨著教師朗讀時所營造出來的情緒氛圍來進入到情境中,縱然沒有直白地將關鍵詞點出,其實也是不會影響閱讀,反而是這種沉浸式感官閱讀法更容易讓學生去感受文本的內涵,尤其是所蘊含的精神思想。
答疑留白,發(fā)展思維
問與答是課堂師生互動非常重要的形式。而在回答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學生向教師提出的問題時,也可以適當?shù)亓舭?,因為語文中除了字音字形之外,大部分在理解上并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
以《理想的風箏》為例,這篇文章在結尾時用了“劉老師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想念你……”這種結尾方式就好像作者還有話沒有說完但又“無聲勝有聲”,本身就容易給學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就作者回憶劉老師的點滴以及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進行討論,以開放式的方式,學生可以就自己的觀點進行自由地陳述,教師不要就對錯進行過多地評價,也減少在學生討論中的干預度,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可以盡情地在討論中去馳騁與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聯(lián)想力與開拓性。
綜上所述,語文與數(shù)學對比起來,它有更多想象的空間和創(chuàng)新的可能,同一種物象,在不同學生看來可能完全不同,這是語文思維多樣性與豐富性的一種表現(xiàn),小學生恰好又是思維比較分散活躍且暫時沒有被定性的時候,這意味著其思維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假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通過巧妙的留白,不將話講滿,不將所有的知識都點破,而是給予學生一個平臺去釋放自己的想法,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