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華
【摘要】新時期課堂改革要求下,我校歷史科組開始在歷史教育教學中積極探索通過把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融入課堂,巧用新興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點亮初中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大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新興;本土歷史人物;初中歷史課堂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養(yǎng)成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學習死氣沉沉,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人生目標不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把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融入初中歷史課堂,使歷史教育的視角不再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圈子里,而是放置在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之中,形成歷史大課堂的觀念,彌補我們傳統(tǒng)課堂的不足,點亮初中歷史課堂。在實踐中主要收獲有三方面:
一、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點亮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教學告訴我們,新課導入得法,整節(jié)課學生將會興致盎然;反之,就會有枯燥乏味的感覺。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點亮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精心設計,上課時通過播放新興歷史人物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學期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由于唐朝離我們學生很遠,很難感受到唐朝的繁榮與強盛。這節(jié)課我們利用新興歷史人物六祖惠能資料,創(chuàng)設武則天賞賜六祖惠能的視頻和配合國恩寺圖片情境導入。并向學生介紹說:國恩寺是我國唯一以“國”字開頭的寺廟,厲害嗎?你們知道是哪個皇帝賜名?這個皇帝是哪個朝代?它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被吸引住,并且提出一連串問題,非常迫切想知道唐朝的歷史。在講授八年級上學期第22課《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利用“紅色管家”葉季壯照片創(chuàng)設情境,設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打仗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嗎?這說明打仗時糧草的重要性,直接影響到戰(zhàn)爭的勝敗。然而1941年到1943年,日軍的殘酷“掃蕩”,加上國民黨軍的包圍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中共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困難。我們新興縣的葉季壯將軍為解決軍需物資做出重大貢獻,他是怎樣幫助我黨度過困難的?學生探究興趣被激發(fā)了,主動地看書找答案,這為我接下來的進一步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創(chuàng)設平臺,點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tǒng)課堂主要是以教師的主動講授和以學生的被動反應為主要特征,教師往往注重通過語言的講述和行為的灌輸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傾向突出,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卻被習慣性地忽視。長期以來,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意見,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封閉,難于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fā)創(chuàng)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展示,點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講八年級上冊第11課《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時,讓學生課前將實踐活動收集的新興歷史人物的資料小組整理,然后在課堂上通過PPT展示民國時期新興“一河兩岸九統(tǒng)領,火煙相蓋兩省長”的傳奇人物李耀漢和翟汪。八年級下學期第9課《對外開放》,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出來展示改革開放后新興的變化和為新興發(fā)展做出貢獻歷史人物:潘順慶和溫北英。第13課《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讓學生出來介紹新興華僑陳寶垣對新興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所出貢獻等等。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對自身學習成果充分展示,以點帶面,點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歷史,點亮學生人生志向
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養(yǎng)一代有擔當的接班人,歷史教學在這方面比其它學科更有這方面獨特功能。巧用我們學生身邊熟悉的新興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歷史,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實現情感升華 ,點亮學生人生志向。例如,我們學習到講抗戰(zhàn)歷史時,我們科組結合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第二課堂,帶領部分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分別參觀溫氏集團文化展廳,新興中共黨委舊址新民小學和中共抗日名將葉季壯故居,學生跳出書本,走進社會,現場圖片、實物、專家講解等等真實歷史再現,親身觸摸歷史,思想、情感不斷碰撞與升華。其中有學生觀后感這樣寫到:看著一個個革命人物的歷史介紹和故事,我充滿了敬佩、驕傲、感激之情,因為沒有這些革命先輩們血與汗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身為和平年代青少年,理應向革命前輩學習,學有所成,造福一方,為國家、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可見,這些人生觀、價值觀的知識收獲在課堂上是學得不深刻,讓學生真正的去參與活動實踐,直觀、感性地觸摸歷史、體驗歷史,讓歷史與現實去碰撞,才有感觸,才有所悟,對事情的看法才會有所提高。身邊真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我們要善于發(fā)掘利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點滴浸潤于學生心中,順勢進行引導教育,教書育人就會水到渠成。
在歷史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學生對鄉(xiāng)土的親切感,巧用新興縣鄉(xiāng)土歷史人物資源融入初中歷史課堂,使歷史教學的有溫度、有情懷,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主動性強、樹立人生奮斗目標,使歷史課堂更明亮。
參考文獻:
[1]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J].歷史教學問題,2015.
[2]黃達輝.新興風物[M].中華書局.
[3]李文送.教師的生命成長[J].教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