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清清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毖潘关悹査惯M一步指出:“歷史課的教學則是發(fā)展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虔誠愛戴之心,啟發(fā)他們?yōu)榱巳祟惛叩哪繕硕鴬^斗,并形成對現(xiàn)實批判的清醒歷史觀?!盵1]
核心素養(yǎng)最終歸結于“人格教育”?!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敘述:“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目標,尤其應發(fā)揮歷史課程獨到的教育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p>
人物史教學更突出“人”的核心地位。那么,在歷史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人物史教學中如何彰顯“人”的核心地位,達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呢?本文嘗試以“入景——入情——入神”的教學范式,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激發(fā)學生想象與熱情,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體會人生使命與智慧,達到真正“入心”的教育境界。
一、“入景”:以書信視角深入人物內心
歷史課堂教學的“景”,既有“物景”,又有“情景”,并且往往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人物史教學中,要敘述歷史中的人,就先還原歷史人物的“景”,做到“人在景中”、“景中有人”,還原歷史場景,為情景教學做好鋪墊。比如在“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中,筆者以創(chuàng)設如下“場景”作為課堂教學導入:
一開始,呈現(xiàn)優(yōu)美的維農山莊風景圖片,勾起學生對維農山莊主人生活的好奇,激起學生渴望學習和認識華盛頓人物的興趣為目的。一邊介紹山莊美麗的景色,一邊讓學生想象細碎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碧水藍天之下,維農山莊主人華盛頓夫婦伴著落日在河邊漫步交談的景象,感受華盛頓對山莊和妻子的愛。隨后,畫風急轉,“然而一封信,更準確地說是一封家書打破了山莊的寧靜和美好的生活。是一封怎樣的信呢?”教師的神秘而略帶傷感的話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過歷史人物的書信、日記或文集檔案,既還原了歷史場景,又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人物的距離,既呈現(xiàn)了多彩的歷史,又展現(xiàn)了豐滿的人物形象。課堂教學中選取《華盛頓文集》中的四封書信:
第一封:
我最親愛的:此際我正寫信給你,要談的事使我滿懷難以言喻的憂慮。當我想到你將為此感到不安時,愈感憂心如焚。大陸會議已決定,為保衛(wèi)美利堅事業(yè)所征集的全部軍隊,將由我指揮,而且我必須立即前往波士頓接受這一使命。
戰(zhàn)爭的辛勞或危險不會給我?guī)硗纯?,但一想到你一個人留在家中憂慮不安,我就感到難過。請求你務必拿出你的全部毅力,盡可能過得愉快些。
——《向瑪薩·華盛頓夫人告別》[2]
第二封:
我極希望看到,各州能根據(jù)相互忍讓和永久性的原則團結起來。
在美國,沒有人比我,或能比我更痛切地感到有此必要對目前的邦聯(lián)制度加以改革。其他人不可能對邦聯(lián)制度的弊端比我感觸更深。因為,戰(zhàn)爭之所以長期不能結束,以及隨之而來的戰(zhàn)費開支,完全由于邦聯(lián)的缺點和無權所致。我在指揮過程中所經歷的大部分棘手問題,以及軍隊中的一切難題和煩惱之事,均起源于此。
——《致漢密爾頓》[3]
第三封:
對閣下說句知心話,當我就任政府首腦之時,將有罪犯走向刑場之感。我的一生,為公務消耗殆盡,而在此風燭殘年,又須舍棄恬靜生活,投身困難的海洋,而我又不具備掌舵所不可或缺的政治手腕、能力和興趣,出任此職殊非所愿。
我知道,我此次是載著人民的愿望和我自己的聲譽出航的。無論此段航程是長是短,即使眾叛親離,我亦將永遠不會背棄正直和堅定。
——《致亨利·諾克斯》[4]
第四封:
在有幸在總統(tǒng)的位置上盡全力組織并管理政府后,現(xiàn)在已經到了應當退休回歸私人生活的時候。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為國運必需。因為行政首長的定期更替,是我們國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請允許我離開政府,就像我以前離開軍隊一樣,讓那些支持我國的利益、推進社會和諧和秩序與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讓上帝繼續(xù)保佑我們的祖國。
——《華盛頓致麥迪遜的信件》[5]
這四封信展現(xiàn)四個主題:“告別家園和妻兒,赴任大陸軍總司令”、“陳述聯(lián)邦制改革必要性”、“就任美國首任總統(tǒng)的心情”、“告別政壇,回到家園”,真切還原華盛頓一生中幾個重要時期的場景,為接下來的“情景交融”式人物史教學和實踐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二、“入情”:以精神情懷貫穿人文課堂
以華盛頓的四封書信為主要閱讀材料,還原了歷史人物的生活場景,以景入情,真實再現(xiàn)歷史人物華盛頓豐富的內心情感,彰顯“立體、有血有肉”的華盛頓。既讓學生明白一手史料對于歷史研究和歷史理解的重要性,也培養(yǎng)學生史料閱讀和史料解讀的方法。課堂教學中,隱含著“和妻子居住在山莊——離開山莊和妻子——回到山莊——又離開山莊——回歸山莊,永不分離”的一條生活情感線索。比如筆者對第一封家書是這樣設計的:
讓學生模仿華盛頓的心情并深情地朗讀這封簡短而深切的家書,寥寥數(shù)語,偉人華盛頓將軍這個歷史人物走入學生內心,使他們深深感悟到在國家民族的危難時刻,不奮起抗爭不行,要勇于為國家自我犧牲,由此課堂學子和歷史人物產生共鳴。
從書信中真切感受華盛頓的心路歷程,共同體會他離別妻子和山莊的痛苦,更體會他為國家民族做出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學生模仿華盛頓的內心獨白】:
華盛頓的心聲:寧靜平和的生活誰不想要,可是男兒不應貪戀家的溫暖與愛人的溫存,而棄國家人民于危難之中,親愛的瑪薩,我愛你!可我也愛我們的國家,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我是美利堅人民的兒子,我必須為了自由而斗爭。
【學生模仿華盛頓夫人瑪薩的內心獨白】:
瑪薩的心聲:如果可以,我是多么希望你可以不要走,不要留下我一個人在莊園日夜擔心你的安危??墒牵叶媚慵缟系呢熑?,我不應該留你在身邊,千萬句留戀也只能化作一句:親愛的,早日歸來,平安歸來!
教育以人為中心,歷史教育更是對人道德教育和啟蒙教育的重要平臺。喬伊﹒帕爾默說:“皮亞杰把教育定義為連接雙方的關系,‘一方是成長中的個人,另一方是社會的、智慧的和道德的價值,教師要負責把由他啟蒙的那個個體帶進這些價值中’”[6]學生在朗讀書信、體會書信、感悟書信中,理解華盛頓、體會華盛頓、觸摸華盛頓內心。從而引起心靈的“共振”,這就是教育。
整堂課的教學活動都圍繞四封書信而展開,但又緊緊貫穿“爭取自由、民主——踐行自由、民主——保障自由、民主”的這一條美國國父華盛頓的精神主線。這種精神成為“美國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深刻地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后來又經拿破侖戰(zhàn)爭把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到整個歐洲,學者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分析評價這場由華盛頓領導的“美洲革命”的深遠意義:“事實上,在進步活動的幾乎每一個方面、在自由思想的每一領域,美洲革命都標志著一個高尚的新時代的開端……它實際上是一次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變革——是人類至今力求在其中一系列不容抹殺的強硬事實加以雕鑿、改變以適合他們理想模式的那些震撼世界的現(xiàn)代改造事業(yè)的第一樁。”[7]乃至中國, 60年后(1849年),我國一位頗具開放眼光的官員徐繼畬這樣評價華盛頓:“頓既定國,謝兵柄,欲歸田,眾不肯舍,堅推立為國主,頓乃與眾議曰:‘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為之?!盵8]讓學生回答近代中國先進志士為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主所做出的探索和實踐,學生回答:抵抗派——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資產階級激進派——無產階級等各個階層的努力,通過學生的感悟和體會,培養(yǎng)學生中外歷史對比的能力,從美國文明乃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評價華盛頓,提高學生爭取自由民主精神、救國救民的家國情懷和世界公民意識。
同時,這條精神主線正好隱藏在由“書信”展開的華盛頓投身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共和國的建設等主要實踐活動中,所以讓學生結合四封書信并結合課本閱讀,分三組討論和列表華盛頓“爭取自由、民主”、“踐行自由、民主”、“保障自由、民主”的主要歷史史實,構建課堂知識體系,學生基本能夠提取書信和課本信息,清晰簡明梳理出華盛頓主要事跡:領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爭取美國自由和獨立;主持制憲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踐行和維護美國自由民主;當選美國首任總體和第二任總統(tǒng),保障美國的自由民主等主要知識框架。
三、“入神”:以人格感染學生心靈
所謂“入神”就是通過理解與體會歷史人物的崇高精神、人生智慧和高尚人格情操來感染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敘述:“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目標,尤其應發(fā)揮歷史課程獨到的教育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教育的實現(xiàn)需要用偉大的人格力量去熏陶人,人格教育中錘煉出嶄新的“人格”。
高聳云霄的華盛頓紀念碑,表達了美國人民對這位偉人高風亮節(jié)的景仰。為什么華盛頓憑著不戀權戀棧,就能贏得美國人民如此崇高的敬意?為什么華盛頓能夠這樣做?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光博士在《是誰造就了不朽的華盛頓》一文中說:“華盛頓的不朽英名是如何造就的?答案來自兩個方面:華盛頓的個人作為、人格和人品,以及他身前身后的美國社會政治力量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引入書信材料,引導學生探究書信中的有效信息與歷史價值,理解書信作為重塑華盛頓人物豐滿形象歷史證據(jù)的價值和意義。
從一封封充滿真摯情感的書信中,學生真切感受到華盛頓品質的高尚和人格的偉大;如施瓦茨所言,華盛頓“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由于他為獲得權力而做的努力。恰恰相反,華盛頓的歷史英名,來自于他對權力所持的長期一貫的回避態(tài)度,來自于他熱誠地放棄國人委托于他手中的權力”。[9]學生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華盛頓被稱為“戰(zhàn)爭時期的第一人,和平時期第一人,同胞心中第一人?!?/p>
核心素養(yǎng)歸結于人格,教育的本質和真諦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正如德國哲人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關鍵要有"搖動""推動""喚醒"的土壤和氣候。
把“人”放在第一位,通過書信展開敘述歷史中的人,解讀歷史中的人,體悟歷史中的人,實現(xiàn)歷史中的人和現(xiàn)代人的對話和互動,讓學生入境,體驗和感悟有生命的歷史,有情感的歷史,有人格的歷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我想這也是人物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注釋】
[1](德)雅斯貝爾斯著, 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第3-4頁。
[2][3][4][5](美)華盛頓著,聶崇信、呂德本、熊希齡譯:《華盛頓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 44、198、241、279頁。
[6](英)喬伊﹒帕爾默著,任鐘印,諸惠芳譯:《教育究竟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73頁。
[7](美)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著,許亞芬譯:《美國文明的興起》,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22頁。
[8](清)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276頁。
[9] Barry Schwartz,“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Whig Conception of Heroic Leadershi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8, February, 1983, pp. 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