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佩君 徐賜成
正確理解歷史教科書中具體教學內容的旨趣,是開展歷史教學的第一步和基石,而要真正“讀懂教材”,領悟教學內容密碼又絕非易事?!斑|、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課的教學,多是從“民族關系”視角切入,然后從政治變遷到民族戰(zhàn)和,再到價值討論,基本出不了政治交往、戰(zhàn)爭交合、經濟交流的范疇。但部編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將這節(jié)課置于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之中,單從單元標題已經透露出從“民族關系發(fā)展”到“社會變化”的教學理解要求?;诖?,我們將教學定義在通過民族關系的事實判斷,從政治而經濟,進而從文化交融認知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發(fā)展,從而揭示出這一時期“社會變化”的深刻主題。
【教學思路】
課標要求“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這里的“知道”深有意味,既包括“并立”的形成,也包括“并立”的表現(xiàn),重點是這一時期各民族的發(fā)展和社會的整體變化。教學中應該認識到“并立”是對歷史實際情狀的概括性表述,戰(zhàn)和關系變化是其具體表現(xiàn),實質上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和中華文明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少數(shù)民族政權遼、西夏的先后建立;探討遼宋戰(zhàn)爭、澶淵之盟,宋夏和戰(zhàn)等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地圖強化學生對民族政權統(tǒng)治區(qū)域的認知;通過列表歸納的方法理清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關系變化;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認識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的戰(zhàn)和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思考并討論民族間的戰(zhàn)和問題,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客觀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
評:核心素養(yǎng)時代該如何撰述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實際上是一個表達方式的轉換問題,不要“因文害意”。沿襲“三維目標”的寫法,也可以表達出基于內容理解的獨到目標定位,若從“素養(yǎng)”視角觀察,“三維目標”的表達方式或許也能體現(xiàn)“素養(yǎng)”的要求和立意。
【教學過程】
(展示材料一:唐朝全盛時期的疆域圖)
教師:我們知道的唐與吐蕃和親的故事有哪些呢?
學生: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
(展示材料二:北宋時期的疆域圖)
教師:但是到了宋朝,各少數(shù)民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權。久而久之,多個民族政權對立的局面逐漸形成。那么這種局面形成的具體過程是什么?導致這一局面最終形成的原因何在?
設計意圖:通過唐、宋時期疆域圖變化,通過回顧知識,探索其原因,讓學生感知盛唐之下的民族力量發(fā)展,蘊含民族發(fā)展的獨特時代背景。
一、并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材料三:契丹、西夏與北宋的疆域圖以及各政權建立的基本情況表)
早在隋唐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就與中原的漢族聯(lián)系交流密切。到了唐朝末年,由于中原戰(zhàn)亂,部分漢人北逃出長城,這就為他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公元906年,年輕的阿保機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和崇高的威望登上了八部聯(lián)盟可汗的寶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定都上京臨潢府,國號契丹,后改為遼。耶律阿保機也就是遼太祖。
接著,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黨項族,在元昊的帶領下,于1038年在興慶(今為寧夏銀川市)建立西夏政權。元昊通過積極學習中原文化,使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fā)展,其國力不斷強盛。
設計意圖:在介紹契丹和黨項族崛起壯大的過程中,滲透其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共同原因,緊扣“民族文化交流”帶來的“社會變化”。
而北宋的統(tǒng)治者在汲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采取“重文輕武”的策略。使得宋朝在對抗周圍興起的民族政權的關系問題上顯示出了弱勢和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本身能征善戰(zhàn),又不斷吸收中原文明的積極因素發(fā)展壯大,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輕武”的策略使中原王朝對外力量受到削弱,在這一強一弱中,遼、西夏與北宋便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設計意圖:仍然注重從“文化”視角,解釋民族政權之間的地位轉換,這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歷史教育的價值也就蘊含其中。
二、并立局面的表現(xiàn)
(一)北宋與遼
在歷史上北宋和遼經歷了戰(zhàn)與和的反復交替。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的當務之急是要消滅南方的各割據(jù)政權,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對遼以防御為主。在宋太祖晚年,宋遼互通使節(jié),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率軍討伐北漢,隨后攻打遼的燕京。宋遼雙方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各有勝負,宋軍最終難以抵抗遼軍勢頭轉而實行防御政策,遼軍也元氣大傷未再侵宋,宋遼邊境只存在一些小規(guī)模的沖突,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圣宗、蕭太后決定率大軍南侵。
(展示材料四:澶淵之盟的圖片和地圖)
1004年遼軍南下攻打北宋,雙方到了澶州這個地方(出示地圖),澶州舊稱澶淵,距離北宋的都城汴京已經很近了。這個時候北宋政權內部就抗敵迎戰(zhàn)還是避戰(zhàn)求和出現(xiàn)了分歧,真宗也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這個時候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就是寇準。
(展示材料五:寇準的圖片及史料)
寇準是宋史上為人剛直、敢于直言進諫的一位名臣。在遼宋澶淵之戰(zhàn)的危急關頭,他堅持主張抗擊遼軍,并通過分析前線敵情制定戰(zhàn)爭方略。為了振奮軍威,爭取更大的勝利,寇準還力薦真宗北渡黃河,親臨前線鼓舞士氣。在他的再三堅持與督促下,真宗才勉為其難地渡過了黃河。當真宗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出現(xiàn),城下的兵民立即歡聲雷動,氣勢百倍,一舉擊敗遼軍。
設計意圖:關于澶淵之盟的講述,趣味性強且意味深長——宋遼的戰(zhàn)和紛爭過程漫長,反映的是雙方處于勢均力敵基本態(tài)勢,而決定這種態(tài)勢的恰在于政權背后的決策文化。
問:為什么真宗不乘勝追擊,一舉打敗遼軍,反而要訂約求和呢?
在沒有決勝的把握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之后,真宗決定與遼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價:宋向遼稱臣;每年向遼進貢歲幣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以此換取停戰(zhàn),維護了持久的和平,留給后人無盡的思考和評論。不知同學們作何感想?
設計意圖:對于較為復雜的現(xiàn)象,不是簡單地把結論告知學生,而是給學生以解釋,并為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留有余地,這樣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
(二)北宋與西夏
1044年宋夏也訂立和約,主要內容是:西夏向宋稱臣;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白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同時還開放了雙邊的邊境貿易。至此,北宋與西夏也形成了和平并立的局面。北宋因為繁重的歲幣使得老百姓的賦稅增重,國家財政也受到巨大壓力,而且北宋還要向遼稱臣,失去國家尊嚴。那么北宋以這樣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和平值不值得呢?你又是如何看待民族政權間的這種戰(zhàn)與和呢?
設計意圖:通過唐、宋時期疆域圖變化,通過回顧知識,探索其原因,讓學生感知盛唐之下的民族力量發(fā)展,蘊含民族發(fā)展的獨特時代背景。
三、對戰(zhàn)與和的思考
學生甲:我認為宋朝這種做法是不值得的。因為北宋在訂約之后需要每年向遼、西夏進貢大量的歲幣,這些錢實際都是由老百姓承擔的。長此以往百姓的賦稅壓力會越來越重,會引發(fā)社會動亂。而且巨大的財政壓力也不利于北宋國家實力的增強。所以我認為這種妥協(xié)是不值得的。
學生乙:我也認為北宋這么做是不值得的。北宋作為中原王朝不僅沒有像前朝一樣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反而卑躬屈膝向契丹稱臣,這不僅使北宋的國家尊嚴受到巨大侮辱,而且也會讓其他政權覺得北宋軟弱可欺,勢必會引來更多的戰(zhàn)亂。所以我覺得不值得。
學生丙:我覺得北宋這么做是值得的。如果要繼續(xù)打仗的話不僅不能保證北宋能贏,而且戰(zhàn)爭一定會使百姓生靈涂炭,飽受戰(zhàn)亂之苦,最終受傷的還是百姓。所以能夠及時停止戰(zhàn)爭,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對雙方的人民都是好事。而且和約還開放了邊境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交流,不能否認這是一件好事。
學生?。何彝鈩偛疟瑢W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北宋重文輕武,雖然我們的軍事實力不強,但是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都十分繁榮。北宋的經濟那么發(fā)達,用一些錢來換回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是一種揚長避短的表現(xiàn)。而且通過與遼、西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更有利于不同民族間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對各方來說都是好事。
教師總結:大家的發(fā)言很精彩。認為不值得的同學站在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分析了條約對北宋經濟及國家地位的不利影響;而認為值得的同學更加關注到了百姓的生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老師很高興聽到大家不同的見解,大家對于和約是否值得簽訂問題的探討實際也反映了不同民族間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的復雜性。我們作為后人在看待古代少數(shù)民族政權同中原政權的戰(zhàn)和問題時不能站在某一具體政權的角度,而是要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看待問題。
設計意圖:“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看待問題”,其實就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民族關系問題。那么,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是否能夠真正讓學生信服,特別是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會不會真的認同,恐怕不是教師的這一段總結發(fā)言所能解決的。在這里,一方面從歷史發(fā)展看肯定促進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要幫學生理解我們所談的“恥辱”是不是當時人的標準,這就是要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理解價值觀問題。
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寫道:“10世紀、11世紀、12世紀的后起蠻族,也強烈地為中國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納中國文明,他們還在自己統(tǒng)治的領土上傳播了中國文明,而這些領土又從未納入過中華帝國的版圖。因而,中華帝國的收縮由于中國文明的擴張而得到了補償。”這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通過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實際上使得中原文明傳播得更加廣泛而深刻。例如,契丹族和黨項族能夠崛起、獨立,是因為他們學習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文化。
北宋與遼、西夏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和平交往,其實都是民族交流的一種手段和表現(xiàn)。北宋使中原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遼與西夏則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并且將中原文明傳播到了更加廣闊的地方。中華民族文化最終都是由各民族一起締造、發(fā)展而成的,這種民族間或激烈或平和的交流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不斷發(fā)展更新的動力源泉。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教學實錄是姜佩君同學在參加第六屆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歷史學專業(yè)教學技能大賽的基礎上,以實際教學過程為基礎整理完善而成。雖然設計過程中經過教師指導,但姜佩君在設計上能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比如讓學生整理北宋與遼、西夏的戰(zhàn)和關系的事實,讓學生基于史實、結合湯因比的觀點討論深化對“并立”關系的理解,引導同學觀察北宋宣和通寶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姜佩君同學也能注重適時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互動意識和效果都有良好表現(xiàn),展現(xiàn)出良好的歷史教師基本素養(yǎng)和發(fā)展?jié)摿ΑMㄟ^實際教學和實錄可知,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準確把握是搞好教學的前提,正確理解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是教學的目的和重點,通過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逐步達成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關鍵。另一方面,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學得更有趣、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是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也是歷史教育研究的基本問題,需要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