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一排排白色的小樓寧靜地矗立在荷塘與綠植間,一路鳥語花香。還沒走進旁邊的中華家風館,記者便被解說員的一個問題難住了:“家”字是怎么來的?“家”跟我們每個個體都休戚相關,至于“家”的來歷和涵義,也許不少人都未深究。
作為四川省首批24個省級廉潔文化基地之一,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占地3000余畝,包括“三館一場一堂,一廊一墻多亭”,即中華家風館、巴蜀家譜館、宜賓名人館、巴蜀家風墻、家風講堂、初心廣場、十里荷廊等,配套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川南農特館、民宿酒店、明月樓等,是“四川十大孝廉文化地標”之一。
它與月亮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園區(qū)融為一體,覆蓋裴石鎮(zhèn)培農社區(qū)5個村民小組和健旺社區(qū)2個村民小組,園區(qū)集黨建引領示范、巴蜀家風傳承、農耕文化體驗、休閑旅游度假為一體。
“夢想的編織”到“夢想照進現實”
“太康的母親和五個弟弟被趕到了洛河邊,悲痛的五兄弟都埋怨太康,追述大禹的教導。這次河邊談話后來被命名為《五子之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家訓,被稱為‘中華第一訓’?!?/p>
走進占地面積228平方米的中華家風館,華夏家族、家族文化、中華家訓、中華家風四個板塊,把參觀者帶入了一個尋根的奇幻旅程,家族的起源、探索生命等知識和信息,圖文并茂地呈現在眼前。
漢字植根于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我們幾千年來思考世界、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
很快,在百家書法墻上出現的“家”的甲骨文象形字,眾人剛才的困惑解開了。
“家”字像是屋里養(yǎng)著一頭豬,對古人來說,圈養(yǎng)生豬能提供食物和財產的安全感,成為定居生活的標志。在很多祭祀場合,也經常會以豬為祭品,由此指代宗廟,引申為朝廷、國家、都城的意思。
發(fā)展到春秋時期,以“家”指代“廟”,便有了“家室”的意義。墻上用不同的字體寫下了14個“家”字,有的活潑歡快,有的中規(guī)中矩,有的個性鮮明,就像每個家里不同的家風。
“不管書法體怎么變化,都有能夠遮風擋雨的屋檐、有代表財產和富足的安全感。也許,這就是‘家’的初衷。”對于南溪區(qū)裴石鎮(zhèn)紀委書記劉生海來說,這些“家”意味著很多。
2016年一次職務調整,劉生海從區(qū)級部門來到了裴石鎮(zhèn)擔任紀委書記。來到裴石鎮(zhèn)接到的第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具體從事廉潔文化基地打造工作。
“怎么打造?目標是什么?我心里完全沒有底?!眲⑸;貞浾f,當時大家都挺迷茫,有的干部提出了“三思三廉”,有的干部提出“川南廉潔文化基地”,但總感覺不能體現南溪的根和魂。
晚上,劉生海在家熬夜上網查資料,學習黨紀黨規(guī),當他看到《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的規(guī)定時,靈光一現,“感覺自己的靈魂被觸及到了”。打造與家風有關的廉潔文化基地,這就是答案!劉生海把這個想法向班子和上級紀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行得通。
南溪作為“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接納地,裴石就是其中重要的南溪門戶,小小裴石鎮(zhèn)就有500多個外來姓氏,在此融匯有南溪承載“湖廣填四川”五方共處的文化集合,其姓氏構成與湖廣填川比例基本一致,對于巴蜀地區(qū)的姓氏來說具有代表性。
經過多次交流討論,反復論證,一致認為將基地命名為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比較貼切。后期又經過無數次碰撞,綜合提出了在基地打造中華家風館、巴蜀家譜館、宜賓名人館、巴蜀家風墻及十里荷廊、家風庭院等配套景觀的思路。
“為了挖掘本地家風文化,我一本本翻看家譜、翻看史志資料,整理南溪家風文化特色和宣傳點。”南溪區(qū)直機關紀工委書記郭麗介紹,在廉潔文化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初期面向全區(qū)廣泛收集家譜,她帶著區(qū)檔案局工作人員一本一本地核對家譜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在區(qū)紀委監(jiān)委領導的安排下,一連3個月郭麗先后十多次召集區(qū)文聯專家、作家以及檔案、文化專業(yè)人員,對家風基地各項細節(jié)進行核對、組圖,直到上墻、制作材料、裝飾、呈現方式、視頻細節(jié)都逐一審核。就連7歲的兒子也常常陪她周末加班,累了就趴在桌子上面休息,等到媽媽“下班”常常已是深夜。
劉生海談起基地的建設過程,頗有感觸。他說這是“夢想的編織”,雖然困難重重,但大家堅持初心,最終猶如“夢想照進現實”。
山更青了,水更綠了,鄰里關系更加和睦了
明末清初,歷經戰(zhàn)亂的四川荒涼凋敝,不少外省人入川墾荒??滴跗吣辏?668年),王氏萬厚公攜全家老小從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遷移四川。他們在宜賓南溪落腳,當時王萬厚已用盡所有盤纏,便將僅剩的幾斤黃豆制作成豆腐干叫賣維持生計。
一天,一名瘸腿老者在王家門口倒下,王萬厚把陌生的瘸腿老者當成自己的老人供養(yǎng)。
一年后的一天,老人突然不見,在他的床上留下一個布口袋,里面裝滿了草藥,并附有紙條介紹豆腐干鹵制方法。當天早上,人們發(fā)現王家的大門上多了一塊匾——孝善坊。從此,這家豆腐干作坊有了名號,王萬厚公以“孝善坊”行孝行善,受到鄉(xiāng)鄰好評,鄉(xiāng)親們?yōu)樗⑾铝恕靶⑸啤迸品弧?/p>
一名參觀基地的南溪當地干部表示,“孝善坊”“六尺巷”等南溪人身邊的家風故事,對于本地人來說更有代入感?!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像王萬厚這樣的熱愛公益、樂善好施的先人,為我們黨員干部樹立了為官做人的標桿,他們的價值是永久不褪色的?!?/p>
“今天老師帶我們一起去探索‘家’的起源。在巴蜀家譜館門口,百家姓石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追宗溯源,找到了‘源’,我們的心就不會走遠?!苯衲炅粌和?jié),裴石鎮(zhèn)中心校學生布置的特別“任務”,就是和家里人一起寫家規(guī)家訓。
基地提煉形成的“孝善,良心,忠義,文明”的家風文化特色,“孝善傳家,良心處世,忠義報國,文明禮賓”的家風主題,給孩子們提供了具有豐富鄉(xiāng)土文化內涵的精神食糧。
宜賓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jiān)委主任唐浪生談到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時說,弘揚廉潔文化,既要讓廣大黨員干部受到教育,也要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接受熏陶,推動黨風、政風、社風、民風的持續(xù)凈化。
通過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基地極大地影響了當地家風、民風、政風的改善,促進了鄉(xiāng)村振興地文化建設。如今,培農村家家戶戶有家訓、每逢家庭聚會必重溫家訓、村民人人謹遵家訓。
南溪區(qū)區(qū)委常委、區(qū)紀委書記肖華剛談到,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以清正家風促黨風政風、帶社風民風,厚植黨的執(zhí)政根基,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的地方社會政治文化生態(tài)。
“基地的打造,不僅山更青了,水更綠了,我們的文明習慣正在不斷的養(yǎng)成,鄰里關系更加和睦?!睔W陽維銘是培農的村民,在鎮(zhèn)政府表彰的“裴石之星”活動中,他的家庭被評選為“孝善之星”家庭。
這兩年,他目睹了基地打造給家庭、鄰里和社區(qū)帶來了硬件和軟件變化,“個人更加注重家庭,家族更加注重家風以及傳承,可以說對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家風傳承永遠在路上”
宜賓市紀委監(jiān)委在推動基地打造上,要求有豐富的廉潔專題展現、長期的廉潔教育活動、科學的日常管理機制,讓全市各地群眾在家門口受到廉潔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亦凸顯出因地制宜、借事育人的特點。
巴蜀家譜館中嵌入的“鄉(xiāng)賢議事廳”專區(qū),體現了以好家風促黨風帶民風的立意,耕織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協(xié)調的現代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對此,南溪區(qū)紀委監(jiān)委相關人員談到,目前在基地推行“三長”治理模式,即以戶為單位推薦產生1名明事理的家長,以自然院落為基礎推選互幫互助的院長,以村為單位選舉產生“村”長,構建三級聯動自治體系,共同參與鄉(xiāng)村治理,將治理觸角向下延伸到家庭。
除此之外,還成立鄉(xiāng)賢咨詢委員會,將與群眾接觸時間長、生活在群眾中的威望高、熟悉民風民俗、辦事公道的老黨員、老干部、老代表、老軍人、老教師等鄉(xiāng)賢組織起來,成立鄉(xiāng)賢理事會,用言行于無形中化解糾紛等。巴蜀家風研究中心和巴蜀家風文化學院等學術研究平臺也相繼成立。
上百篇匯報材料、幾十次講解員培訓、數十類版本宣傳畫冊、多部宣傳視頻……功夫不負有心人,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成功申報為四川省廉潔文化基地只是第一步。
“家風傳承永遠在路上?!眲⒑If,“我家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你們要謹記兄弟和睦,父慈子孝,懂禮守法,勤勞樸實。”這是打他記事起,老父親常在耳畔念叨的家規(guī)。如今,隨著基地的建設,關于家規(guī)、家國的涵義,劉海生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南溪,有因“孝行”“善德”而立“孝善坊”的王萬厚,有“孝廉方正”的鄉(xiāng)賢包寬,有“童叟無欺、言不二價”的郭大良,有精忠報國的侯良柱,有忠誠為國的雷大興……這些凝聚成了南溪孝善、良心、忠義、文明的家風,將永遠傳承下去,而巴蜀家風傳承示范基地作為其中的載體,會愈加彰顯其不可或缺的見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