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榮
語文是小學階段課程體系中的基礎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接受其他學科教育的前提和工具。統(tǒng)編版教材是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產物,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設計和構建語用型課堂已經是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一改傳統(tǒng)的分析說教方式,而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語文知識的機會,重視綜合語文訓練,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想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語用實踐教學的質量,就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構建高效的語用課堂。本文就統(tǒng)編版低年級語用實踐路徑展開了一系列探究。
小學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語用理念”的原則,將其作為一個目標和手段,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還能針對不同的情境對語言進行合理運用,逐漸感受語文的魅力和學習樂趣,形成語文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避免沿用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知識講解,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設計運用語文知識的活動,這樣才能逐漸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一、語用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首先,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很多教師認為學生還沒有形成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會將所有的教學內容以講述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僅僅使小學生感受到了接受知識的過程,沒有對知識進行有效運用,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進行語用實踐能使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得到提升,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運用機會,使傳統(tǒng)課堂形式逐漸轉換成為“生本課堂”。其次,促進學生形成綜合性語言能力。在語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和交流的形式作為教學模式,盡量通過對話、引導等方式鼓勵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長此以往,使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項任務,這就使教師應該通過構建語用課堂的方式,指導學生運用和感受語言,使學生能更好地表達運用語文知識,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二、統(tǒng)編版低年級語用課堂構建和實踐路徑
(一)搭建生活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橋梁,尋找“語用”交點
在現(xiàn)代基礎教育不斷得到完善的背景下,逐漸突出了學生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語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和認知能力,使學生能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中包含的語用素材進行深入挖掘,將其與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聯(lián)系,打破教材和課堂對語言運用的限制。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材,統(tǒng)編版低年級語文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增加了更多的圖片以及貼近生活的內容。針對這樣的課程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生活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橋梁,尋找“語用”交點。
例如,教學《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可設計以下語用練習:
“孩子們,知道有種鴿子叫信鴿嗎?信鴿會干什么?今天老師想告訴大家,其實還有一種鳥也會送信,這種鳥就是大雁。最近媽媽有沒有出差,想不想媽媽?你想和媽媽說些什么?想,怎么辦,寫信?畫畫也可以,沒人寄信怎么辦?不能發(fā)微信,最好最快的辦法,不如我們請大雁來幫忙?”然后引導學生再讀讀這句話“一群大雁往南飛,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p>
“孩子們,看,帶著你們的思念,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這時候大雁可能就變成了我,經過鋪墊,大雁不再只在天上飛,它可能就是我,它就飛進我的心頭,它是帶著我飛翔的符號。這樣朗讀與口述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形式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還充滿了文化的味道。
(二)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課文語言,品味“語用”魅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較弱,如果讓其進行自主閱讀,往往只能從文字表面的意思來理解課文的內容,無法對課文中的深入含義形成自己的感悟。針對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課文的語言,品味“語用”的魅力。對文字進行反復咀嚼是一種有效的文字分析方法,與教師帶領低年級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是一種渠道。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達到理想的語用實踐效果,就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帶領其對文字進行深入剖析。常見的基礎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使學生對文字背后的含義形成深刻理解。統(tǒng)編教材中包含很多通過字、詞反映課文內涵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合適的輔助工具,引導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第二,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教師講解到《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語讓學生了解課文題目中“小畫家”的含義,比如,梅花、竹葉、月牙、楓葉,并為學生展示課文中所提到的幾種動物的腳印形狀。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理解“雪地里的小畫家”所表示的含義。
(三)對表達方法進行細致講解,傳授“語用”技巧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時,往往會將重心放在閱讀理解上,忽略了對語言運用技巧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積累和運用之間的平衡。因此,在語用實踐模式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將閱讀文本作為客體,對其表達方法進行詳細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語用”技巧。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能掌握正確的語言運用方法和技巧,從而逐漸達到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目標。
例如,教師講解到《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在課文中,作者分別描寫了黃山景區(qū)中具有特色的石頭名稱的由來,比如“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等,突出黃山奇石的“奇”。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段落的描寫內容,帶領學生讀懂作者的描寫技巧,比如,針對“猴子觀?!边@塊奇石,為了使這個名稱更加生動,作者運用了擬人寫法,比如“抱、一動不動、望”等擬人詞。通過這樣的描寫,使學生在閱讀文字時,頭腦中能逐漸出現(xiàn)這樣一塊奇石的樣子。通過教師帶領學生讀懂課文的結構和寫作技巧,能使學生對語言運用形成更加直觀的理解。
(四)巧妙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培養(yǎng)“語用”能力
在統(tǒng)編版教材逐漸普及應用的模式下,語用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以及簡單的寫作能,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知識的平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很難完成寫作任務,就對寫作教學有所忽略,這樣的教學觀念體現(xiàn)出較多的不足之處。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巧妙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發(fā)揮語用實踐教學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可以將閱讀作為一個積累和輸入的環(huán)節(jié),將寫作作為一個應用和輸出的環(huán)節(jié),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還能提高這兩個模塊的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講解到《找春天》這篇課文時,可以針對課文中描寫的內容為學生展示幾幅相關的圖片,展示春天中的小草、野花、樹木、小溪,將學生的思維帶入閱讀內容當中。課文完畢,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續(xù)寫和仿寫,將自己對春天的感受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發(fā)揮語用實踐的教學作用和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培養(yǎng)學生形成文字語言的運用能力已經成為一種語文教學發(fā)展趨勢。這就使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構建語用課堂給予足夠重視,并在實際的教學中,搭建生活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橋梁,尋找“語用”交點;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課文語言,品味“語用”魅力;對表達方法進行細致講解,傳授“語用”技巧;巧妙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培養(yǎng)“語用”能力。通過本文對統(tǒng)編版低年級語用實踐路徑展開的一系列探究,希望能夠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供一些參考。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