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閱讀經典?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寫過一本名為《經典常談》的小冊子,向青年學生和普通國民介紹如何閱讀我國的經典,內容包括經學、史學、諸子、詩文、小學等,具體分為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十三篇,為讀者了解和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指示了門徑。此書深入淺出,語言優(yōu)美,自問世以來廣為流傳,也成了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經典。
今天,在大力傳承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再談閱讀經典這一話題,我以為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經典是歷史沉淀的結晶,具有典范性。我國古人有讀經的傳統(tǒng),主要指儒家經典,有十三經之謂。漢代設五經于學官,將儒家經典作為官辦學校的教科書,這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唐代加《周禮》《儀禮》《公羊》《谷梁》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于國子學。后來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經??梢?,這些儒家經典是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時代的發(fā)展逐步形成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除了儒家的以外,還有道家和佛家的。這些都是我國乃至人類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經歷過歷史的洗禮和沉淀,具有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典范性、深刻性,成為民族乃至人類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象征。
經典能超越時空,影響未來,具有永恒性。李白有兩句詩,形象地闡明了經典的永恒價值:“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楚王當年放逐屈原,使得這位滿懷一腔報國熱忱的三閭大夫只能到澤畔做一個行吟詩人,如今楚王不過一抔黃土而已,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則如日月一樣經天緯地,萬古不滅。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各民族文化發(fā)展、進步的歷史。當一個時代成為歷史,它留給后人的就只有兩個字:文化。因為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化為塵埃,唯有文化的力量是持久甚至是永恒的,特別是那些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的經典,只要人類生存的這個星球存在,它就會永遠與人類同在。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演進的貢獻,最突出的坐標,不是財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造的不朽的精神文化經典。真正的經典是永不過時的,并且能夠影響和指導未來。工業(yè)革命和科技革命,一方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生產力的迅速提升和財富的巨大增長,另一方面也給世界帶來了災難和危機,如資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產能過剩、地球變暖、軍備競賽、恐怖活動……人們似乎發(fā)現(xiàn),古老的東方文化,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解決危機的智慧與方法。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又說:“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p>
經典是大家公認的,具有權威性。經典不是自封的,而是經過歷史檢驗,眾所周知、大家公認的。譬如宗教經典,其教義一旦確立下來,就成為千古不易的信條,成為某種信仰的皈依。再如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提出了一些具有重大原創(chuàng)性、奠基性或涉及人類精神世界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如中國的孔孟老莊,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經典著作,其真理的光芒至今依舊普照人間。又如人類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學科,也都有各自公認的經典。如文學藝術領域內,我國的李白、杜甫、湯顯祖、曹雪芹,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巴爾扎克、雨果,奧地利的莫扎特,德國的貝多芬,俄羅斯的普希金……這些舉世聞名的文藝巨匠,其經典作品早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遺產。
正因為經典具有這樣一些性質和特征,所以我們有必要閱讀經典,從中汲取養(yǎng)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yǎng)。誠然,經典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我們今天應當根據時代和自身的需要,在閱讀和汲取其精神養(yǎng)分的同時,也要善于認識和分辨其局限和不足之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必須做到“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閱讀經典亦可作如是觀。在我看來,“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解決“古”與“今”關系的問題,就是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將古人的思想精華融入今天的社會生活,發(fā)揮其價值和作用?!皠?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解決“舊”與“新”的問題,就是推陳出新,也就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繼承是為了發(fā)展,目的在于創(chuàng)新,就是要在古人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無愧于前人的、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適應的新文化。
至于如何閱讀經典,則恐怕各有各的方式方法,古圣先賢也留下了很多垂教和經驗,但大的方面不外乎下列諸端。
首先要選擇經典和好的版本。閱讀經典,首先面臨如何選擇的問題,即讀什么樣的經典。古今中外,諸子百家,即便可以稱之為經典的書籍,也是浩如煙海,該如何選擇呢?這當然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來選擇。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在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嚴重斷裂的當下,應當多讀一些我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經典。此外,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還要適當選讀西方經典和自己專業(yè)范圍內的經典。選擇了閱讀哪些經典,還要選用好的版本,因為現(xiàn)在出版物魚龍混雜,各種改頭換面的所謂經典五花八門,必須選一個精善可靠的版本。否則,會被劣等版本誤導,深受其害。
其次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所列十三種經典,以《說文解字》居首,他的用意就是先弄通字義,即所謂“小學”,為后面閱讀各種經典掃除文字障礙。我們今天閱讀經典,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可以利用已有的經過整理的經典讀本。通過這些年來的古籍整理與普及工作,我國的傳統(tǒng)經典已經基本上有了標點、注釋,有的還有語體翻譯,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但是,由于有了這些閱讀的津梁,有人便偷懶,只讀翻譯的白話文而跳過原文,這是本末倒置的閱讀方法,極不可取。一定要原原本本地閱讀原典,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體會經典的魅力。只有從一點一滴開始閱讀,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最終才能自如地閱讀未加標點的古文。
最后要善于思考,學以致用。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強調讀書要與思考相結合,只讀書不思考是讀死書,容易陷入迷茫;光思考不讀書則無以增廣學識,容易鉆牛角尖。我們閱讀經典,目的在于通過領略經典,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開闊眼界,加強修養(yǎng),總而言之就是學以致用。不僅要將學與思結合,還要知行合一,不斷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時代發(fā)展做出應有的業(yè)績和貢獻,這才是閱讀經典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
王能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