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武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加大,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美術鑒賞課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之一,這門課雖然不是高考的考核內(nèi)容,但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優(yōu)化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提高美術鑒賞教學效益,實現(xiàn)美術教學目標,這依舊是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中沒有解決的一個難題,本文我將從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入手,結合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以及教學理論,對優(yōu)化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和分析。
希望對優(yōu)化我國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策略有所幫助。美術鑒賞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素養(yǎng)與審美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落實好美術鑒賞教學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美術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美術鑒賞教學被邊緣化
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通常圍繞高考科目重點開展,美術鑒賞教學往往被邊緣化,成為一門可有可無的科目。很多學校對美術鑒賞教學視而不見,甚至在一些重要考試之前取消這一門課程。而很多家長和學生也和學校站在同一個立場,將學習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上,無視美術鑒賞教學。學校、家長、學生的態(tài)度使美術教師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對美術鑒賞教學的熱情逐步減弱,長此以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成了一個空架子。
(二)美術鑒賞教學內(nèi)容不完整
在我國,高中美術教學起步較晚,與美術相關的教學研究也不夠深刻和完善,沒有建立較為健全的美術鑒賞教學體系。由于美術學科在高中教育中不受重視,教師也沒有對美術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研究,基本停于教材表面簡單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在這種淺顯表面的美術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體會到藝術的魅力,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更無從談起。
當前高中美術教材中涉及到了繪畫、攝影、雕刻等內(nèi)容,由于教學條件有限,繪畫通常成為美術教學的重點,而且鑒賞教學的范圍也比較小。如此一來,美術鑒賞教學就弱化了攝影、雕刻、建筑等內(nèi)容,讓學生產(chǎn)生美術鑒賞就是對繪畫作品進行鑒賞的錯誤認識。除此之外,受各種因素作用,美術教師的教學活動通常只是圍繞教材開展,沒有向外延伸,不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更不利于鑒賞能力的提升。
(三)美術鑒賞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tǒng)的高中美術鑒賞課程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提起學習美術的興趣。
在美術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先讓學生觀看美術作品,再對作品進行鑒賞,并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去品味和思考。這種單一的鑒賞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對所學作品有個簡單的認知,對于教師沒有講到的作品,學生往往不知從何鑒賞、如何鑒賞。
二、創(chuàng)新美術鑒賞教學的策略
為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效益,必須要創(chuàng)新美術鑒賞教學的方式。針對當前美術鑒賞教學現(xiàn)狀,可以從如下三方面進行改進。
(一)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地位
一方面,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教育的作用,加強學校、家長、學生對美術的重視,從而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地位。只有提高了美術鑒賞教學的地位,教師才可以對教學手段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鑒賞教學氛圍,從而以提升教學效益。
另一方面,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美術的魅力,體會美術鑒賞的快樂,進而激發(fā)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對學習美術的重要性有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這對于提升美術鑒賞教學效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拓展美術鑒賞教學的內(nèi)容
提升美術鑒賞教學效益,需要對美術鑒賞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拓展。換而言之,只有對教學載體進行豐富和完善,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實現(xiàn)有效性的美術鑒賞教學。 所以,在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內(nèi)容進行豐富與拓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宗旨,并以此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
比如在對宗教壁畫進行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宗教建筑、雕塑等事物一起鑒賞。
如《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的鑒賞教學中,在學生掌握繪畫鑒賞的基礎上,慢慢地指導學生去鑒賞明朝的建筑和雕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需要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置相應的課后補充。
比如在結束《荷塘》《映日》等花鳥畫的美術鑒賞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為學生設置開放性的作業(yè),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著名的花鳥畫畫家、其他著名的花鳥畫作品、網(wǎng)絡上都是從哪些角度來鑒賞花鳥畫等等。
這種探究性的課后作業(yè)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進而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效益。
(三)轉變美術鑒賞的教學方式
轉變傳統(tǒng)的美術鑒賞教學方式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喜好與性格特征,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來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傳統(tǒng)的美術鑒賞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诋斍暗慕虒W形式與教學要求,高中美術教師應當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新課改的要求與理念進行認真的研習,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有個深刻的把握,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展美術鑒賞教學。
比如在對《步輦圖》進行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搜集與《步輦圖》有關的信息,用多媒體課件將《步輦圖》和《慶豐收》做橫向?qū)Ρ取?/p>
此外,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添加與作品主題相關的音樂或視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鑒賞的時候可以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與感受。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教學,以提高學生對美術鑒賞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將傳統(tǒng)美術文化滲透于美術鑒賞教育之中
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高中生在當代的文化環(huán)境下也表現(xiàn)出獨具時代特征的審美觀念。這是潛意識里的一種表現(xiàn),對當代青少年來說,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文化對他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美術鑒賞在適當?shù)奈幕榫持屑右詫嵤?,讓學生對蘊藏在美術作品中的傳統(tǒng)精神進行鑒賞。
比如,教師可以從作品中的美術語言著手,讓學生根據(jù)中國書法的特點對美術作品中的“線”進行賞析,感受“線”的情感、格調(diào)、個性、功力,分析中國美術作品與書法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從“意境”在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中的作用出發(fā),對我國傳統(tǒng)美術作品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意境與道風之間的關系進行賞析。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體會美術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在傳統(tǒng)美術文化的情境中對作品進行鑒賞。
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他們能夠?qū)鹘y(tǒng)美術作品產(chǎn)生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
一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進行原作鑒賞,提高學生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用圖像、聲頻、視頻等美術內(nèi)容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向?qū)W生輸送更多的美術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構建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
(一)構建審美結構,提高美的眼力
很多學習對美術這一門藝術的了解比較少,體會不到它的美,而這種美是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他們在觀察與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美術作品的形象概念,從而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精神體會,培養(yǎng)感知思維。學生“看”美術作品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由審美直觀到語言表達的過程,是學生從個別到整體把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審美眼力,提高了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構建知識結構,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
為完成美術鑒賞教學的任務與目標,美術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應當形成一套科學、積極、文明、健康的教學思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需要用自己獨到的見解來把握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與知識點。
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順利掌握學習內(nèi)容,避免為學生形成新的知識難點。教師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耐卣古c延伸,本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三)構建教法結構,充分展示教師魅力
著名教育學家曾經(jīng)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喚醒與鼓舞。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能夠激勵學生、喚醒學生、鼓舞學生。高效的課堂教學結構可以對學生的認知實踐產(chǎn)生直接性的影響。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構建有效的課堂結構: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對藝術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2.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教學時,教師要將具體的鑒賞步驟進行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對整個操作過程能夠有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罢肇埉嫽ⅰ钡慕虒W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形成感性認知,而且也有礙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3.在進行創(chuàng)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累計素材,找出想要表達的直觀形象,通過構思、藝術加工、構圖等程序,讓學生進行直觀性的創(chuàng)作。
五、尊重學生的感受與看法
不強求是尊重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在教學時,對于權威或者教材中的觀點不強求學生必須接受,因為美術鑒賞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感受,與鑒賞者的思想認識、社會經(jīng)驗、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很緊密的關聯(lián),存在很多不一樣的看法與觀點。
比如在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進行鑒賞教學時,由于這是一幅抽象派的藝術作品,作者將自己的思想、價值與情感以藝術的形式融于畫作之中,而抽象派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又比較特別,因而學生在鑒賞的時候會感到很困難。但是教師如果讓學生先鑒賞一幅兒童畫作,學生就能很快地感受到圖畫中的純真童心,體會到兒童的用心。
這個時候,再拿出《格爾尼卡》這一作品,學生就能更好地對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加以理解,同時也會好奇畫作中的各種“符號”,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就會知道如何鑒賞這一幅美術作品。“求同存異”則是尊重的另一種體現(xiàn),教師要允許學生有其他的觀點,從而避免毫無價值的辯論。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看法,同時學生也要學會傾聽其他人的觀點,通常來說,學生都會在內(nèi)心認可比自己更加高明的觀點與看法。
六、抵制庸俗化的課堂教學
在庸俗化的社會現(xiàn)象影響下,嘩眾取寵、愚弄學生等庸俗行為開始出現(xiàn)在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中:比如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本末倒置,對某些藝術品的商業(yè)價值過分渲染、夸夸其談,忽視了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還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部分學生采取一味迎合的教學方式,拿一些藝術家的秘聞軼事來嘩眾取寵,招徠笑聲,與美術鑒賞教學的價值追求相脫離。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對畢加索的作品進行鑒賞教學時,由于學生對畫作不感興趣,再加上教師沒有對畢加索的作品有個透徹的研究,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不確定,因而便把畢加索的私生活當作重點內(nèi)容來教學。
在課堂上,該教師滔滔不絕,而學生也津津樂道,最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馬觀花地對畢加索作品瀏覽了一遍,這節(jié)鑒賞課便草草了事。還有位教師在鑒賞梵高的作品時,大肆渲染梵高如何與妓女廝混、如何割耳朵的故事,用這樣的故事來證明梵高是個怪人、瘋子,因此它的作品也會十分怪異。很明顯,該教師歪曲并妖魔化了梵高的人品和藝術。這種庸俗化的課堂教學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鑒賞作品,而且也會對作品和藝術家產(chǎn)生誤解,甚至會有學生以此為榜樣進行效仿,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