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強
摘要:學習《論語》,是涵養(yǎng)生命的需要;促進人格健全和品格提升;有利于克服民族文化的疏離,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做有中國魂和中國精神的中國人;能更好地與世界接軌,獲得中西合璧的文化根基,成長為既適應中國環(huán)境,又有世界眼光的現(xiàn)代中國人;培養(yǎng)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變成有尊嚴的人。
關(guān)鍵詞:論語;人格;民族自豪感
學習、傳承經(jīng)典,吸收、體悟傳統(tǒng),是青少年承接祖先血脈,文化涵養(yǎng)中成長的必要前提。青少年學習傳統(tǒng)文化,起點是《論語》,《論語》的學習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現(xiàn)代中國人”的需要。(裴斐,《論語講評》鳳凰出版社,前言,2007年8月版)
學習《論語》是做人的需要。一個人的生命猶如一棵樹,樹冠是智力水平,樹干是健康體魄,樹根是心靈人格。樹根出問題,樹無法成參天大樹,不能枝繁葉茂。教育須把目光和精力盯在心靈培養(yǎng)、人格健全。目前的中國,忽視人格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最大危機”。(孫云曉,《習慣養(yǎng)成有方法》,P19,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3月版)小學到研究生,學校設置各種學科,重視技能、技巧等術(shù)的知識傳授,缺乏道的傳解和生命學問之傳承,疏于經(jīng)典文化和人格教育熏陶,導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生命無使命,生活無意義,缺乏理想、不懂感恩、極端自私、抗挫折能力低、社會責任意識差等,導致有識之士痛心疾首。一旦錯過教育關(guān)鍵時期,成人后的努力事倍功半,難有回天之力。進入社會后,面對更嚴重庸俗文化和拜金習氣,沒有打好堅實、健全人格基礎(chǔ),很快迷失其中,不能自拔,造成個人和家庭悲劇,也是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悲哀。青少年亟需符合人性的品格教育,《論語》當之無愧填補空白?!啊墩撜Z》這部書,是孔學上的圣經(jīng),是一套道德的教訓?!保ㄥX穆,《論語新解》,P3,三聯(lián)書店,2004年8月版)主要內(nèi)容就是講怎么做人,如何提升自己,實實在在的為人之道,并非抽象說教,非枯燥的理論玄思?!墩撜Z》中所蘊含的那些豐富而深刻的安身立命法則,可以給予青少年靈魂和精神的力量,促進人格的健全和品格的提升。
新文化運動以來,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被視作民族不幸的根源,當成中國人失敗、屈辱的罪魁禍首,不斷被邊緣化,再打倒在地、踏上一腳,直到文革開棺戮尸式的徹底蕩滌與毀壞。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對傳統(tǒng)如此決絕,對祖先如此鄙薄,對文化如此仇恨,狠心用手割斷自己的“臍帶”,挖掉自己的“心"。之后,中國人產(chǎn)生了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危機:人的生活必須維持一種族類的存在,這種族類存在是由傳統(tǒng)文化維持。我們完全拋棄民族自身文化,不認同傳統(tǒng),千方百計去掉這個標記,我們中國人作為一個族類,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面目就模糊不清,精神家園岌岌可危,我們的生活再也沒有傳統(tǒng)定義的那種意義,我們成為“無族類之根的人群”,在精神和靈魂上,淪落到“雨打浮萍隨風飄”“輕薄桃花逐水流”的凄慘命運。中華民族要繼續(x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讓民族文化流淌在青少年血液,鐫刻在青少年心靈,烙印在青少年骨髓?!墩撜Z》等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學習《論語》,開啟了回歸和尋根兩個過程,一是回歸祖先和文化,二是尋民族文明的根。(傅佩榮,《傅佩榮細說孔子》,上海三聯(lián)書店,P4,2007年5月版)《論語》幫助他們克服對文化的陌生和疏離,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實現(xiàn)文化認同,成為有文化歸屬感和心靈皈依感的炎黃子孫,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命脈的使命與重任。
學習《論語》是做現(xiàn)代中國人的需要?!墩撜Z》誕生的時代與生活環(huán)境與今天不同,社會基礎(chǔ)和背景也不一樣。它以文言文寫成,文繁義深,頭緒凌亂,令青少年望而生畏,只能淺嘗輒止。學習《論語》,需要新的詮釋或修正、補充,孔子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是為“知新”?!靶隆笔菚r代感。學習《論語》,青少年要成為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人,而非不能迎接挑戰(zhàn)的“古人”或“古董”。要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對《論語》加以引導,從青少年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出發(fā),以時代的視角,淺顯易懂地對《論語》進行貼近實際生活的討論、解讀,喚起思索、體悟。青少年學習經(jīng)典文化的目標,是要將文化涵養(yǎng)滲透到社會現(xiàn)實和生命實踐當中,用中國文化引導人生、獲得有意義的生活?!墩撜Z》的學習不能死記硬背,不能死搬教條,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關(guān)注生命感悟,落在身體力行。(陳開先,《論語心讀精解》,P4,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新”是世界眼光。中國越來越開放,大踏步走向世界。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打好民族文化堅實基礎(chǔ),具備中國精神深厚素養(yǎng),與世界接軌,獲得中西合璧文化根基,做到能適應中國環(huán)境,也能適應世界變化,成為“鄉(xiāng)土情,中國心,全球眼界”的現(xiàn)代中國人。
學習《論語》是做堂堂正正現(xiàn)代中國人的需要。“堂堂正正”,即擁有人的“第三種尊嚴”:除了錢財和權(quán)力之外,因人格、思想、道德而獲得的尊重。市場經(jīng)濟調(diào)動的勞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高速發(fā)展,但人性自私也被激發(fā)起來,私欲膨脹、物欲橫流,為賺最多的錢不擇手段。社會價值觀畸變,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泛濫,赤裸裸物欲主義大行其道,無所不在的傳媒如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志、網(wǎng)絡等,生產(chǎn)、擴大并不存在的欲望。物質(zhì)日益富足而精神極端貧乏腐蝕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經(jīng)濟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人卻靈魂蛻變,道德淪喪。傳統(tǒng)文化斷裂,傳媒網(wǎng)絡代替經(jīng)典,成為塑造靈魂的場所,夜以繼日制造出淺薄、頹廢、荒誕、怪譎的庸俗文化,無情吞噬信仰、追求、情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對道德情操形成致命傷害?!墩撜Z》的價值“言簡意賅”,《論語》的意義“歷久彌新”。(宋淑萍,《中國人的圣書》,P24,中國友誼出版社,2013年3月版)學習《論語》如同跟圣人做心靈交流,始終保持一份純凈而向上的心態(tài),抵御花花世界的誘惑。
總之,青少年學習《論語》,是涵養(yǎng)生命的需要,是寄托靈魂的要求。學習《論語》促進人格的健全和品格的提升,成為真正的人;有利于克服民族文化的陌生疏離,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做有中國魂和中國精神的中國人;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世界接軌,獲得中西合璧的文化根基,成長為既適應中國環(huán)境,又具有世界眼光的現(xiàn)代中國人;輔助他們培養(yǎng)做人之“根”的道德修養(yǎng),變成真正有尊嚴的人。